凌晨五點半,鬧鐘響了,從溫暖的被窩裡爬起來,今天要去日光岩看日出。昨晚從廈門到鼓浪嶼,坐輪渡時,我特意登上二樓,好好地觀賞廈鼓海峽兩岸的夜景。鷺江賓館華麗的燈飾、廈門島沿岸繁華的燈光並不稀奇,奇怪的是,鼓浪嶼上居然也燈光閃爍。我不禁懷疑,這是我想像中那個幽靜的小島嗎?更糟糕的是,下了輪渡,剛上碼頭,廣場上居然聳立著一顆燈光裝飾的巨型聖誕樹。走向賓館,一路上全是販賣餡餅、海產品的商店。腳下的路面不是想像中的碎石路,眼前商店嶄新,商業氣氛濃郁,讓我以為走進了哪個購物區。我擔心,鼓浪嶼已經被完全商業化了,幽靜、安寧還屬於這裡嗎?無論如何,去日光岩看日出是早有的心願,還是按計劃實施。5點50,出了賓館大門,我們沿著晃岩路一路狂奔。清晨,天還黑著,只有朦朦朧朧的月光灑在石板路上。路上人很少,伴隨我們腳步聲的,只有風吹動樹木發出的嘩嘩聲。此時此刻,望著沉睡在黑暗中的小島,我慢慢放下心來,遠離了商業區,鼓浪嶼顯出了靜謐、悠閑的本色,就像一位卸去濃妝的姑娘,終於展露出驚世脫俗的容顏。我們努力辨認著方向,一位老人路過,我們向他詢問去日光岩的路。經過了大榕樹,跑過人民體育場、黃家花園,再經港仔後路,我們來到了山下。往前直走是寬闊的港仔後沙灘,而向上攀登就是日光岩。還是一路小跑,已經有些氣喘。所幸上山的路早已修建得十分平整,都是寬大的石階,方便攀登。山上的風更大了,為了趕上日出,我們還是抓緊時間。十幾分鐘後,終於看到了鑲嵌在大石上的“日光岩”三個字。售票點剛剛開始售票,時間還早,給了我們半價。進了景區門,再沿路向上,便是日光岩寺。天已微微發白,寺廟大殿裡也已點上了燈。僧人們正魚貫進入大殿准備早課。從大殿前左邊小路往上走,一路曲折,再爬上坡度極大的兩段階梯,日光岩就在眼前了。為了安全起見,日光岩上修築了鋼管作為圍欄。我們爬上最高點,終於停下時才發現已經喘得不行。清晨,岩上風太大了。我的頭、臉全部被風包圍,狂風呼嘯,四周沒有一絲遮蔽。風雖大,眼前的景色卻是極美。月亮高高懸掛在夜空,圓潤、明亮。俯瞰全島,鼓浪嶼還在夢境中。遠處,廈門島上燈火闌珊;近處,鼓浪嶼海邊沿岸燈光星星點點。離日出時間還早,我慢慢坐下來欣賞鼓浪嶼的清晨。島內面積1.78平方公裡,人口卻有2萬多,因此房屋之間間隔很密。閩南建築喜歡用紅磚,遠遠望去,紅色屋頂、白色牆身,干淨清爽。廈門博物館紅紅的八卦樓屋頂依然清晰可見,在月夜下顯出寧靜的美,我們細細品味。岩上三位鼓浪嶼當地人正在晨練,一位老先生、一位中年婦女還有一位青年男人。我們向老伯問起島上建築,老人家介紹說,在這個小島上,英、法、美、日、西班牙、荷蘭、丹麥、葡萄牙、奧地利、瑞典、挪威、比利時等國家都先後設立了領事館。當時這裡不僅彙聚了帶有各國濃郁氣息的建築,還有來自各個國家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傳教士們帶來了西方教義,也帶來了三一堂、福音堂、天主堂這些教堂。正是這些建築和這些人,打破了鼓浪嶼平靜的鄉村生活,使這個普通的小島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風韻。6點多,天邊漸漸泛紅,慢慢的,由桃紅慢慢轉為深紅。再過了十幾分鐘,霞光射入天空,雲彩金光耀目。忽然間,一片赤紅由地平線上升起, 6點52,太陽就在不經意間探出了頭。紅紅的、黃黃的,在朝霞中越升越高,短短幾分鐘後,太陽完全露出了臉。終於等來了日出,我們興高采烈。在陽光的照射下,鼓浪嶼也徹底蘇醒了。朝霞中,我們迎著太陽慢慢步下山去。
一路下行,在路人熱情的指點下,我們沿泉州路返回。走走停停,一路上形式各異的建築讓我們的攝影鏡頭停不下來。泉州路99號,我們來到了金瓜樓前。外表的漂亮就讓我吃驚。門樓是傳統中式設計,分為兩層,運用中國歇山式古建築手法,重檐翹角。但門樓雕花鋼欄上的圖案則是西式的,頗有中西合璧之風格。主樓的外觀更是雄偉,屋頂上兩個龐大的金瓜,瓜棱清晰可見,棱角上“春草飛卷”的圖案異常精彩。梁、柱、楣、板、角上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的浮雕,窗戶則是西式的,裝有百葉。據說,金瓜樓內房間、廳堂的分布也是中西結合的。這座建於1922年的別墅,從主人黃賜敏斥資建立開始,經歷了80多年的風雨,在親戚的細心打理下,避過了歷史風暴,避免了被瓜分、破壞的命運。

(日光岩,夜色中)

(晨曦中的鼓浪嶼)

(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