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縣天主教堂的平安夜

作者: william.chen

導讀第一次在宿縣的天主教堂過平安夜,略記之。 我從新建的武夷商城出來,穿過華夏商場門門前最為繁華熱鬧的路口時,開始意識到:這裡的聖誕節氣氛已經很濃厚了,人人都戴著聖誕老人的帽子,商店都在做聖誕節的促銷。於是我決定去教堂看看。 那是宿縣城裡的唯一的教堂,曾經留下些許莫名的回憶的地方。 我沿著淮海路,穿過結了冰的環城河,至曾經是商業中心的河 ...

第一次在宿縣的天主教堂過平安夜,略記之。

我從新建的武夷商城出來,穿過華夏商場門門前最為繁華熱鬧的路口時,開始意識到:這裡的聖誕節氣氛已經很濃厚了,人人都戴著聖誕老人的帽子,商店都在做聖誕節的促銷。於是我決定去教堂看看。

那是宿縣城裡的唯一的教堂,曾經留下些許莫名的回憶的地方。

我沿著淮海路,穿過結了冰的環城河,至曾經是商業中心的河南街。這個路口稱為“大隅口”,東邊是大河南街。未知這路名的來歷是否與早期的宿縣人多來自河南有關。中間,我在醬園廠一帶還走錯路了,我的確是變成外地人了!

臨近教堂一帶稱為“花牆子”,現在還是各種小商品、小吃茶點密布的集市。當我看到教堂邊上復原的八角樓的時候,還感受不到任何聖誕節的氣氛,畢竟遍地都是菜葉、垃圾,自行車上馱著土氣的麻袋或小孩,大家口中的濃重的方言(我最近正在搜集宿縣方言,地方志上只列舉了十數條,我已經收錄了200多,猜測應有超過千條),都在暗示我:這裡是不折不扣的宿縣!

可是,到了教堂的門口,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熙熙攘攘的人們進進出出,戴聖誕老人帽的青年學生在發放教會的資料,院子裡面燈火輝煌。我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了,很小的時候就在這裡補習過功課,可是進入教堂的大堂,卻是非常少。我漸漸長大後,領悟到了教堂的某些內在精神,才開始重視她的存在。

布道的大堂是典型的起脊瓦屋頂的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連上幾個台階和回廊都是中式的。除卻門口擺放的宣傳黑板,上書“我們的主阿”,其他各處都沒有天主教的痕跡。這樣一想:宗教的力量不全在於建築啊。

進了門,水泄不通,只能在剛進去的柱子旁邊靠牆遠望幾十米開外的布道壇。台子上布置了簡單卻不簡陋的各種裝點物,燈火通明讓我可以看見每個人的表情。和我以前來看到的人口結構大不一樣的是:平常禮拜時的99%的老人,現在變成了30%的老人/ 40%中年人和30%的青少年。

在這摩肩接踵的吵鬧的環境中,我心懷復雜但是虔誠的心態,在等待儀式的開始。

6點半的時候,有一隊穿教服的女士上到台子的邊上,年輕的居多;又有一隊男士,著裝和教服上的顏色和女士有所不同,進來後站住通道裡,面向台子。再過一會兒,似乎是主教的打扮,一個看上去就有點洋氣的老太上台發言。因為這門口太吵鬧,宿縣話我有些也聽不太懂,所以她的講話我略知一二 。

這時,後面靠邊上的人們因為沒法看到台上發生的事情,開始退場,同時還有更多的人要親自進來看看才肯罷休,兩個方向人流的中點就在我面前,於是我被卡死在那裡不能動彈,連手都舉起來了。旁邊的3個女孩就在看者我笑,幸虧有一位還比較漂亮。兩股人流不斷交錯的交換人手,每個人都得到我的親密的接觸,好像我就是教皇。我一邊被推來搡去,一邊在看台上的表演,但是心情卻很差,最後我也不行了,只好隨著出去的人流疏散掉。

外面的空氣很好,年輕人還在熱心的發放資料,擠不進去的老太太們在外面坐著聊天。再配合院子裡面掛的各式彩燈,一片祥和的節日氣氛。


精選遊記: 宿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