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人<完全版>

作者: kowch

導讀馬來西亞的華人(完全版)第一次到馬來西亞,沒有太多的出國感覺。雖然馬來西亞的華人, 只占人口的30%,卻實實在在的主導馬來西亞的社會。 華語 在馬來西亞,中文和漢語這兩個詞使用的頻率很低,而華語華文這兩個詞的使用頻率卻很高。第一次深刻認識“華語”這兩個字是在一次問路。因為忘記問導游路名的英文怎麼講,打車問路的時候,就按照普通話的讀法問路,結果 ...

馬來西亞的華人(完全版)第一次到馬來西亞,沒有太多的出國感覺。雖然馬來西亞的華人, 只占人口的30%,卻實實在在的主導馬來西亞的社會。

華語

在馬來西亞,中文和漢語這兩個詞使用的頻率很低,而華語華文這兩個詞的使用頻率卻很高。第一次深刻認識“華語”這兩個字是在一次問路。因為忘記問導游路名的英文怎麼講,打車問路的時候,就按照普通話的讀法問路,結果好幾個司機都不懂,後來幸好等到一個華人司機,他懂得一些普通話。問他英文路名說法,一講出來,原來就是閩南語。在馬來西亞,人名地名基本用福建話和潮州話(閩南語)翻譯,比如Malaka(馬六甲)。也有用廣州話和客家話的。而華人當中,幾種方言都很流行,包括普通話。華語便是各種方言的統稱。其實華語各種方言之間的差別,比起法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差別還要大。而中國終於因為使用同一種書寫體系,形成了統一的文化。這不由得再一次感嘆秦始皇的偉大,是他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也再次感嘆漢字的偉大,在文化朔造上有拼音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拼音文字隨音而變,一個貨幣單位的“元(圓)”字,在普通話中讀成“KUAI”,在廣州話中讀成“MANG”,在閩南語(潮州話)中讀成“KOUU”,在日本語中讀成“YEN”,在越南語中讀成“DONG”,在朝鮮(韓國)語中讀成“WON”。越南語和朝鮮語因為從漢字改成拼音文字而變得分離,而其他使用漢字的語種則保持統一。拼音文字在文化的統一上缺乏凝聚性,在文化的繼承上缺乏穩定性。也正是漢字,把操不同方言的華人聯結在一起,把海外華人與祖國大陸聯結在一起。

愛面子和吝惜

導游說,馬來西亞有錢人基本都是華人,有錢的原因是因為“愛面子”和“吝惜”。說起來有點牽強,但華人,不管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廣肇(廣東)人還是海南人,都有這兩個基本的性格。其實,“愛面子”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講信譽”,而“吝惜”的另一種說法是“勤儉”。所以,導游說起這兩點的時候,有一種自豪的笑容在臉上。正因為“愛面子”所以講信譽所以生意常來不斷,才有銀行的不斷貸款,正因為“吝惜”所以聚財所以變成有錢人。歷史上中國南方人比較不愛打仗,比較不成為統治階層,比較勤勞比較吝惜是底層勞動人民的本色。而移居南洋當錫礦場橡膠園勞工的更是鄉下最窮的一群,生活沒有著落始漂洋過海謀生。幾代下來,依然保有這些本色。不單鄉音無改,不單保有華人的臉孔,更保有華人的根底。而值得我們天下華人共同引以自豪的,是從生活無著的一群,成長為腰纏萬貫的有錢人,更主導了馬來西亞的社會。

教育

在馬來西亞,你找不到飄泊在異國的感覺,商店招牌、馬路、廣告牌、商品商標說明都有漢字。 有很多中文報紙、比如《中國報》、《光華日報》、《光明日報》,初看還以為中國大陸出版的報紙。馬來西亞有很多華文學校,可以自由選擇入學學校,可以自由使用漢字。華人都會講幾種華語普通話和方言,也會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南印度方言)。華人都保留有華文姓名,也采用華文姓名注冊身份。相比之下,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華人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在越南,由於曾經有過排華,很多原來僑居越南的華人都移居法國和美國。再加上越南改用拼音文字,漢字除了古書、古建築,不再使用,很多現在僑居越南的華人都不懂華文華語。在緬甸、老撾和柬甫寨也有類似的情況。在泰國,雖然從來沒有排華,華人在泰國經濟社會中也占了主導地位,但泰國的華文教育比較差,漢字只在華人區使用, 泰國的華人主要講潮州話,普通話並不通行。而在馬來西亞,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普通話都可以行得通。泰國華人雖然也使用中文姓名,但只在家裡或者與祖國的親人聯絡的時候使用,身份注冊使用的是泰國語名字。至於印呢,完全禁用華語華文,菲律賓的情況也很不妙。第一代移居馬來西亞的華工,很多目不識丁。但從第二代開始,他們已經接受越來越高的教育,以至成為東南亞國家社會的中堅力量。

華人的革命

在馬來西亞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他們把馬來西亞歷史分為蘇丹國時期、殖民地時期、日本占領時期、共產黨時期和聯邦時期。早在公元一世紀, 很多華人已經移居馬來西亞從事貿易和種植, 後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很多中國人、阿拉伯人、印度人穿梭於馬六甲海峽。明朝鄭和下西洋, 更帶來了大量的中國移民。 其實,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 馬來西亞主要由一些大小不一蘇丹國構成, 華人在東南亞的地位一直很高。 明朝時馬六甲蘇丹王,就娶明朝的公主為妻。馬六甲的三保廟、三保山, 就是華人社會地位的見證。三保山是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墓葬區。在馬來西亞,隨處可見到規模很大的華人墓葬區。而在清朝,除了菲律賓為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之外, 整個東南亞,從緬甸到高棉、越南、老撾、泰國、馬來西亞遠至印尼爪哇,都是屬於中國的納貢國。

在英國人到馬來西亞之前,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曾經在馬六甲建立統治。英國人到馬來西亞之後, 從中國引進大量華工從事錫礦和橡膠工作,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 華人為尋求結束英國的統治和廢除馬來人的特權,旅居馬來亞的中國大陸革命追隨者建立了馬來亞共產黨(MCP)。這個組織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成了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爭取種族平等的力量。

1941年日本開始占領沙撈越,到1942年占領了整個馬來西亞。日占時期, 日本人大量殺華人,其他人種反而不怎麼殺。而部分馬來人更被收買充當鬼儡。這個時期,華人的馬來亞共產黨成了戰時抗日的組織者,英國人在日本占領時早就逃回歐洲去。今日的馬六甲,依然屹立著華僑修建的馬來西亞華人抗日紀念碑。

1945年,日本投降撤退之後, 華人組建的馬來亞人民抗日部隊(MPAJA)控制了馬來亞的政治真空。英國人從此實際上失去了權力,不得不尋求與華人合作,建立馬來亞聯盟,取消馬來人的特權,賦予各人種平等權利。但由於馬來人的反對, 英國人因此尋求在馬來亞建立聯邦,提高各蘇丹王的權力,並建立統一的政府。由於聯邦法律把華人變成二等公民, 繼續保留馬來人的特權, 再次引起華人的革命。由華人政治活動家彭清(Chin Peng)領導的馬來亞共產黨試圖通過革命鬥爭建立一個華人國家———馬來亞共和國,由共產黨政權取代英國人的統治。從1948年1960年,馬來亞共產黨實際上控制了馬來亞的部分地區。這一段歷史讓我想起有關陳嘉庚的一段故事,建國初期,馬來西亞首富陳嘉庚回國,曾經提議毛主席打到越南,打倒馬來半島直至新加坡,他可以在後面修鐵路,中國的版圖也許是另外一個樣。事實上,越南歷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二站時期中國的軍隊已經遠征緬甸泰國和越南。後來因為內戰,國民黨越南部隊回撤,而泰緬部隊則留在了泰緬邊境,成了今天的“金三角”。

1955年,馬來人民族聯合組織、馬來亞華人公會(馬華)和馬來亞印度人聯合會組成了聯盟。華人的鬥爭主力便轉在了國會。由於馬來亞的幾個主要政黨組成聯合,馬來亞共產黨的力量對比被屑弱,1956年,彭清(Chin Peng)和大部分的馬來亞共產黨逃入泰國避難。有些人目前還在那裡生活。直到1989年,馬來亞共產黨才正式承認失敗。馬華公會曾是全世界第三大華人政黨,在馬來西亞的國會中站有很多席位,馬來西亞有很多內閣成員是華人。

馬來西亞的革命史, 實際就是華人的革命史, 今日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 是經過不懈的鬥爭得來的.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