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最重要的是帶上眼睛和心靈,而不是昂貴的裝備或相機;需要事先的計劃和安排,但隨性而適當的變動亦是一種樂趣。無論去何時、何地,與何人,能使自己身心放松,靈魂自由飛翔就是好的旅行。
本來計劃是從鳳凰去銅仁的梵淨山,但在鳳凰遇到從梵淨山回來的朋友說梵淨山已經全部冰凍,無法上山時,便改變路線從鳳凰一路南下到廣西。於是鳳凰-懷化-黔城-洪江靖州-通道-三江-龍勝-桂林-陽溯便成了我們新的旅行路線,我們沿著沱江-舞江-沅江-巫江-龍江一路南下,最後到了漓江。
鳳凰是這次旅行的起點,游覽鳳凰收費的景點必須買鳳凰城的套票,86元一人,有學生證的80元一人,個人認為,如果不是一定要游沱江的,不是一定要去沈從文或者是熊希齡故居的,不要買門票了,沱江游不游不重要,故居去不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鳳凰,因為她本身就是最美的景點。清晨時分,沿沱江慢慢的走,走累了,在江邊或橋邊坐下,對著吊腳樓發發呆;或者登上奇峰山,讓近處的虹橋、萬名塔、奪翠樓和遠處的吊腳樓以及玉帶一般的沱江盡收眼底,也許這時,你會隱約明白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出那麼多靈秀的人物。
鳳凰的晚上屬於沱江,我們站在北門邊的沱江碼頭,看漫天的煙火,在江裡放下祝福的紙燈;累了,找一間臨江的酒吧,一邊烤火一邊看雪珠子裹著煙花落進沱江。但鳳凰的酒吧卻讓我們遺憾深深:一杯開水要價五塊。後來到了西街,在西街餐廳和酒吧徘徊時,不由感嘆,要是鳳凰的酒吧能向西街的看齊,該是多麼的完美。
如果有時間,去看看沈從文的墓,他的墓在沱江的下游,說是墓,其實只是一塊石頭,石頭下是他三分之一的骨灰。墓前三三兩兩放著一些菊花。春節的鳳凰是一個喧鬧非凡的地方,可是這裡一直都是清靜的。
逢初三是鳳凰縣山江苗寨的集會,山江是鳳凰最大的集市,但其實山江已沒有苗寨的蹤跡,山江附近的馬鞍山苗寨倒是一個完整的苗寨村落,但讓我們震撼的不是雪後的苗寨美麗的風光,而是那裡的貧窮和小孩子對知識的渴求,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產生了對樸素生活的向往。
從山江往腊爾山苗寨去會經過烏巢河大橋,這座大橋被稱為“天下第一大石橋”十分壯觀,大石橋旁邊是石橋苗寨,寨子不大,但依山而建,歷史悠久,十分美麗,村裡溪邊有一座三百年的石拱橋,與烏巢河大橋對望,橋邊有一個水力推動的磨坊,緩緩的轉動著。
過烏巢河大橋再往上走,便是鳳凰縣最高的苗寨-腊爾山苗寨,腊爾山苗寨和山江一樣是附近苗寨趕集的地方,如果沒有集市,並無可看之處,倒是天氣寒冷,不斷下冰雹和雪,沿途有霧松,連枯草上都掛滿長長的冰凌,頗為壯觀。
山江和腊爾山在鳳凰的西南面,阿拉營和書家堂在鳳凰的西北面,阿拉營其實是個鎮,苗寨岩砬窠離阿拉營尚有約30分鐘的路程,岩砬窠已經開發,有苗族的表演,門票50元,有學生證40元,其實這個苗寨並無特色,唯一的亮點是寨外一座橫跨峽谷的大橋,橋上走水,橋下走人。個人認為,真正值得去看的是書家堂土家寨,這個寨子的人是楊家將的後代,寨子建於戰亂年代,有完整的防御體系,十分雄偉;從寨子對面的山上往上走約45分鐘,可以到達真正的南方古長城遺跡-龍屯,天氣好時從龍屯可以看到對面的鳳屯和貴州的梵淨山。書家堂交通不便,路面崎嶇,但在經過顛簸之後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村寨和古老的南方長城便是旅行的樂趣所在。
鳳凰到黔城需要經懷化中轉,黔城最著名的應該是芙蓉樓了,唐時黔城被稱為龍標,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時,便在芙蓉樓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如今的芙蓉樓與一般的庭台樓閣並無二樣,但樓前江水依舊,那裡是舞江和沅江交彙的地方,我們去時,陰雨綿綿,江水如一塊溫玉般碧綠清澈,渡口橫著一渡船,對面是一個樸素古老的村莊,村口立著一塊已經字跡模糊的碑,顯出村子古老的歷史。船渡江時,突然雨大起來,雨點在江面上激起連片浪花,站在船頭,望著遠處雲霧繚繞的青山,對面古老的黔城和村莊,仿佛這裡千年未曾變過。
因有四人需先回寧波,一行六人在黔城分開,我和另外一個女孩子則繼續南下到洪江。黔城到洪江的盤山公路沿沅江而下,江邊是突兀而起的群山,江中怪石嶙峋,讓人不由想起當年行船的艱辛來。以前湖南廣西一帶並無公路連接,水路便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洪江是沅江和巫江的交彙處,往來兩江運輸木材、茶油、各類貨物的船只在洪江停靠和裝卸,洪江便成了重要的物資中轉中心,據說清末民初時洪江鎮有六萬居民,其中一萬五千人經商,可見當年之繁華。而現在洪江鎮的居民只有幾千人,洪江雖已沒落,但洪江一萬五千平方米的古鎮卻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走入古鎮,看著那些貨棧、客棧、煙館甚至青樓,仿佛時光倒回了一百年。古鎮不收門票,亦無人講解,只在街口的牆上畫了一張簡單的地圖,有好幾次,我們在幽深狹長的街道中迷路,最後朋友回到街口用數碼相機拍下地圖,一路走一路不斷翻看才不至繼續迷路。
洪江到通道沒有直達班車,需先坐車到靖州縣中轉,山路彎曲且超載情況嚴重,我們到通道縣時已經是晚上8點,但通道縣城卻出乎意料的干淨整潔和繁華。通道是侗族自治縣,全縣75%的人都是侗族,通道較有名的侗寨有皇屯和芋頭。侗寨最明顯的特征是村口有風雨橋,入村有寨門,村中有鼓樓供村民議事、休息和娛樂。侗族民居一般為二至三層,底層做廚房、放雜物,二層為客廳,也有附帶廚房的,三層一般為臥室,民居寬敞明亮、干淨整潔。家畜在村裡指定的地方集中圈養。侗族是一個十分熱愛環境、喜歡干淨且熱情好客的民族,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印像。
通道到廣西三江縣的最後一班車是中午11點半,等我們從皇屯回縣城時已無班車,只好先坐車到一個叫甘溪的地方,再從甘溪坐三輪車(類似於寧波的殘疾車,是湖南廣西一帶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之一)到廣西境內的沙宜,在沙宜,我們包了一兩小面沿龍江開往三江縣的程陽風雨橋。
我們到程陽已是初七的傍晚,游客散盡,很容易就在風雨橋旁邊的客棧住下來,吃過晚飯,捧一杯熱茶在陽台上坐定,對著遠山、程陽風雨橋和橋邊在風中沙沙搖擺的竹子發呆,不覺感嘆,人生不過如此。
程陽有八個侗寨,統稱為“程陽八寨”,除了有三個寨子在較遠的山裡,其余五寨皆在風雨橋邊,“永濟橋”,即程陽風雨橋為八寨共建,此外,每個寨子還有各自的風雨橋,只是不如“永濟橋”奪目和壯麗,但亦有各自的風姿。現今風雨橋已經成為當地人向游客兜售手工藝品的地方,大部分手工刺繡出自當地婦女之手,有些古舊的刺繡則是上輩傳下來,圖案和針法已經失傳,不部分刺繡品美侖美奐,十分精美,絕非鳳凰的繡品所能比擬。與“永濟橋”相鄰的為馬鞍寨,馬鞍寨的鼓樓較有特色,我們去時,鼓樓裡熱鬧非凡,打牌的,下棋的,聊天的,其樂融融。最大的寨叫大寨,初八正好趕上大寨的集市,從集市上可以買到真正侗族手工的銀飾。
三江縣聞名的除了程陽風雨橋外,還有馬胖鼓樓,但因時間關系以及路途難走,我們決定直接前往龍勝縣。到三江汽車站時,得知三江到龍勝的盤山公路遭遇山洪衝毀了橋梁,幾經曲折終於上了一輛中巴,車票也順理成章的上漲了三倍。車只能開到斷裂的橋梁處,下車,過江,再坐龍勝開過來的中巴到龍勝,幾經折騰,到龍勝時已是傍晚,在車上遇到一廣州來的寧波籍女孩,三人一合計,決定包車趕到龍脊,車子一路盤旋上山,而此時,越來越濃的霧漸漸包圍了群山,我們的心也越來越緊,明天會不會大霧成了我們睡覺前最擔心的事情。
龍勝每年有20多天會遭遇大霧,我們很不行的正好趕上。第二天起床,果然霧蒙蒙一片,除了路邊種的茶樹,我們甚至連梯田什麼樣都沒看到,郁悶之中,每人買了一套龍勝明信片,當作來過,然後便直奔桂林。
到桂林已經是下午5點,除了定機票,並沒有逗留,直接去了陽溯。到西街時已是晚上了,走在街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滿街的旅游紀念品,恍然之間,仿佛到了南京夫子廟或者是周莊,只有進入西街的西餐廳和酒吧後,才終於找到了一些傳說中西街的樣子。
在陽溯,我們和許許多多的游客一樣,騎自行車穿過大大小小的村莊和田野,在遇龍河上漂流,在龍門水岩探險,在清晨的薄霧中徒步漓江,在西街大大小小的餐廳和酒吧之間穿梭。離開陽溯的當天下午,一個人在西街泡了四個餐廳和酒吧,中飯、下午茶和晚飯全部解決,最後花五塊錢叫一杯紅茶在一家電影吧看完《老友記》,歡笑之余,背起包離開了陽溯去機場坐夜班飛機,那天下午所有花費不過80元,想想真是幸福。
十二天的湘西-桂北旅行到此便結束了,雖連日陰雨,太陽未曾露面過,但旅途中的我們每天與不同的人交談,看不同的美景,解決不同的問題,簡單而富有,自由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