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游山,尤愛游名山!曾游過許多名山大川,深感於祖國山川的千姿百態,特點各千。
游山,人們最先接觸到的是山之形態。
祖國的千山萬壑,風姿各異,有的以綺麗著稱,有的以雄秀見長,有的以險固爭雄,有的以幽靜取勝。桂林“獨秀峰”拔地而起,孤峭如柱,凝秀獨出,給人有“獨秀”之感;黃山奇峰群立,逶迤綿延,形成一片“峰海”,蔚為奇觀;雁蕩山幽奇險峭,則又是一番奇境;有的山雖不高,也無險可探,然而因古跡甚多,寺廟群立,仍在名山之列。
站在高山之巔,俯首下視雲層,好似到了大海邊上。只見巨濤翻滾,此起彼伏,這就是大量聚集的雲霧形成的奇觀----雲海。
雲海是黃山的四絕之一。有“黃山自古雲成海”之說。那虛無飄渺的雲海,時而平靜,輕柔如絹;時而上下翻騰,雲浪滾滾,高山尖峰在雲霧中忽隱忽現。正如郭老所說的:“瞬息萬變萬萬變,忽隱忽顯,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
廬山雲霧,詭異變幻,令人莫測。有時從山壑裡冉冉上升;有時又在山腰飄忽;有時又像整個廬山淹沒在大海之中,使人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蘇東坡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動的道出了廬山雲霧的奇趣。廬山所以多雲霧,原因是廬山瀕臨長江、鄱陽湖,江湖中的水蒸發沿山升騰,而山上氣溫較低,便形成了廬山的淡雲薄霧。
莫干山上多竹,白雲紫霧飄游在蒼松翠竹之間,十分迷人。近人劉大白的“莫干山上的風雨”一詩,描繪了莫干山的雲霧變幻,頗為傳神。詩的前四句曰:“朝朝暮暮,盡是風風雨雨。挾著些雲雲霧霧,像高山噴噴吐吐。……”
觀日出更是旅游者最感興趣的事。目睹紅日衝破黑暗,從天涯海角處噴薄而出的壯景,確能振奮人的精神。
日出前幾分鐘,由於玫瑰色日珥的噴發,形成了一條弧形光圈。所謂日珥,是從太陽的色球層突然噴射而出的,其形如火焰飛騰,瞬息多變。這時東方海平線上,好似燃起一片大火,水天溶為一體。接著一輪紅艷欲滴的朝陽在海邊盡處騰空躍起,噴射出萬道金光。大海經太陽強光的照射,恍如散銀碎金,閃爍跳動。從太陽初露到完全脫離海面,雖只有短短兩分鐘時間,而這一剎那的變化,常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泰山有拔地通天、擎天捧日之勢,泰山觀日出尤其氣勢磅礡。而選擇適當的時期和晴朗的天氣,可以提高視野。泰山觀日出最理想的日子是“夏至”前後各約31天和“冬至”前後各約47天,在這段時期的晴朗天氣,能看到日出海上,其他時期就只能看到日出陸上了。
嶗山觀日出,條件天成,因大海就在腳下,偶爾還能看到海市蜃樓;黃山因多雲海,觀日出又有一番情趣;廣州西樵山觀日出,也很壯觀,“西樵日出”自古就是西樵山二十四景之一;南岳衡山祝融峰上,有著名的“觀日台”,相傳是七百多年前元世祖時建立,台旁還立有“觀日出處”石碑一塊。
許多名山高聳入雲,連綿起伏,山上山下蒼松翠柏掩映,蒼秀涵幽,松濤聲聲,常常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廬山、莫干山、北戴河、雞公山並稱為我國四大避暑勝地。此外,避暑名山還有不少,如武夷山、五台山、峨眉山、台灣省的阿裡山等。
經過大自然千百萬年的風化、剝蝕,許多山石變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狀,有的像人物,有的像鳥禽,有的似虎豹,比擬不盡,爭奇鬥巧,移步換景,是登山又添一趣。
雲南石林,是我國岩溶石芽叢發育的典型。在一片奇特的岩石“森林”裡,形態各異,陡峭嶙峋的奇峰異柱爭相崛起,密集交錯,蔽日遮天。有的只有幾米,有的高達二、三十米,其中蓮花峰如一朵巨石芙蓉,鶴立於石峰之中。
雁蕩山“有石皆奇,無峰不勝”、“泉事窮,石是始,靈岩靈峰插地起。”看過大小龍湫的飛泉後,接著就是靈峰勝景。靈峰如雙手合掌,故又稱合掌峰。如移步觀望,則景景不同,側看酷似雄鷹展翅,近瞧活像雙乳突挺,再換一角度看,又好像一對親昵相偎、互訴衷腸的情侶,所以也叫夫妻峰。據說靈峰共有十五景之多。此外,金雞峰、老人岩,也都形狀奇巧,佳趣天成。
黃山巧石,更是不同凡響。游覽黃山,可以結識很多神奇的“旅伴”,什麼“仙人下轎”、“老僧如定”、“豬八戒吃西瓜”、“仙女繡花”、“丞相觀棋”,無不唯妙唯肖,耐人玩賞。
對於這些古人所起的妙趣橫生的聯語,是“誠則靈”。誠者,就能越看越像,越看越有趣,從這些自然景觀中,獲得美感,使旅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