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redibleIndia(10)——焦特普

作者: timberlands

導讀第十天 焦特普8點起床,昨晚竟睡的好極了,一個不錯的帳篷之夜。坐在旅館藍色餐廳的秋千椅上等早餐的時候,發現來這裡的游客不是對著藍色小城發呆,就是在寫日志,這快成了在印度旅行的通病了。早前聽說日本有種新產品,是一罐空氣或者泥土之類的東西,為出門的游子准備的,想念家鄉的時候,打開它,如同重回故裡。我覺得旅行日志就好似這一罐讓人記憶重溫的東 ...

第十天 焦特普8點起床,昨晚竟睡的好極了,一個不錯的帳篷之夜。坐在旅館藍色餐廳的秋千椅上等早餐的時候,發現來這裡的游客不是對著藍色小城發呆,就是在寫日志,這快成了在印度旅行的通病了。早前聽說日本有種新產品,是一罐空氣或者泥土之類的東西,為出門的游子准備的,想念家鄉的時候,打開它,如同重回故裡。我覺得旅行日志就好似這一罐讓人記憶重溫的東西,只是作用剛好相反,讓你在家的時候也能心弛神往的走出來。今天准備去梅藍加爾城堡,看了看地圖,覺得可以從旅店後面的小巷穿過去,反正城堡就在那個方向。找到了城堡南面的Fatephol(勝利)門,這是當年的國王為紀念戰勝Mughal人而建的,由於這裡不是梅藍加爾堡的正門,而且時候又尚早,幾乎沒有游客,使得這裡的早晨清靜而且平和。順著往上的斜坡,發現路很寬,估計是以前的馬道,經過一處花園,爬上無人的暸望台,已經可以俯視大半個在朝陽中的藍色小城,有鳥兒從眼前飛過,覺得自己現在是名副其實的鳥瞰焦特普了。游客漸漸多起來,也不乏本地游人。經過博物館門前,立即被著名的拉賈斯特坦邦的石窗雕刻工藝所吸引。爬上古炮台,才開始體驗到梅藍加爾堡的雄壯和大氣。這裡高高的城牆傲視著遠處無盡的大漠,護衛著梵天藍色的血脈。側身望向城堡內的宮殿,錯落有致的階梯狀屋頂,竟有種布達拉宮式的偉岸。走向正門處,穿過一道露著鐵釘的大門,門洞牆上是幾行觸目的紅手印,據說這些手印是後妃們在國王的葬禮時,躍身入火海前留下的。史學家解讀“殉葬”為歷史事件,社會學家解讀為殘忍,文學家解讀為凄美,作家解讀為作品素材,所以看問題的角度很要緊,就如同怎麼看印度一樣。從梅藍加爾堡正門走出來,才看見租用講解器和出售博物館門票的地方,好在遺憾不是很大。前面是個停車坪,雇了輛三輪摩托,打算一包到底。先去城堡1公裡外的Jaswant Thada,這個大理石建築是國王Maharaja Jaswant Singh II的陵墓,占地雖不大,可是卻很精致,陵墓外的花園也很小巧,尤其是入口處那一旺池水和一座木橋,竟有點江南特色。之前站在梅藍加爾堡上,就可以清晰的望見這個奶白色,略帶點德國天鵝堡造型的建築,黃土沙漠中白色的童話城堡。接著去Umaid Bhawan Palace and Museum(烏麥德巴旺宮),一看名字就知道又是個皇宮改建成頂級酒店兼博物館。因為位於Chittar Hill,建築中采用山上特有的沙岩,所以又稱 Chittar Palace。摩托車從古堡過去要十來分鐘。皇宮門前的地勢非常開闊,進去的車道修葺整齊,下車,一眼發現這裡有印度很少見的整齊干淨,而且茂盛的大花壇和草坪,入門處一邊是酒店專用的馬房。酒店正中的主樓造型有點像美國的白宮,博物館的入口在側面,展廳不大,主要是介紹皇宮的建造過程和藝術風格,並展出一些當年國王使用過的狩獵,馬球用具,以及皇室用的餐具器皿和鐘表。感覺整個建築的設計比較歐化一些,原來它是由1929年英國建築事務所Maples of London 的建築師Henry Vaughan Lanchester 負責設計的。從模型上看,皇宮非常大,有三百多間房間,內有圖書館,桌球室,大理石的壁球室,室內泳池, 4個網球場,2個板球場,停有20輛汽車的車庫等。皇宮分男女賓客入口,女性區域有私人花園,泳池和辦公室。博物館展出許多設計原稿,還留有建築師的簽名和注解。照片上顯示的房間裝飾非常華麗,很有些土耳其風格。但據介紹,這裡的裝飾風格應該稱為ArtDeco,這一詞出現於1960年,指跨度在1920-1930年間,出現的一種融合古典傳統和現代機械感的風格,著力體現當時紐約,上海等大都會的城市風情,注重幻想,憧憬新生活,富有現代感和創造力。當看到其中一句“符合人們的需要和逃避”時我忍俊不禁了,這個概念我喜歡,我想它要表達的是“物質非常富足的遁世”,這種生活,誰又不向往呢。出了皇宮,坐摩托去Umaid Gardens,這裡的花草樹木比起剛才的皇宮,肯定是差好多,可是由外面的喧囂和塵土中走進來,也讓人的心情舒緩不少。中午時分,公園裡有許多玩板球的少年們,如同籃球在美國,印度的男子幾乎沒有不會玩板球的。如果在網上搜索有關印度的新聞,關於一場板球的賽事報道可能會占一半。草坪上,石凳上有許多閑聊和休憩的當地人,想必夏天的時候,這裡一定是露宿者喜愛的地方。揀了塊樹下的草坪,脫了鞋,盤腿坐下,脊背衝著陽光,曬的暖暖的,寫日志,看書,甚至也想躺下,什麼也不干。眼前有棵開得很艷的三角梅,背景是路過的婦女們飄動著的紅的,橙的,黃的,玫瑰色的莎麗。在書上比較了一下後,決定去新城找家店吃飯。在Sojati門外的大街下車,看見對面有個Hotel Priya and Restaurant,一樓是家敞開式的快餐店,全是本地人,人頭攢動,生意很好。走進去,發現倒也干淨,點了Paneer Dosa,據我的理解Dosa是一種三角形的油炸或煎的餅,Paneer據說是卡什米爾那邊的食物風格。上來一看,好大一份,中間夾的是炒蛋和洋蔥,味道還不錯,用手掰了,蘸醬吃。看見有人點的炒飯,顏色很誘人,看上去也不錯,心理感嘆,如果在旅店,那高貴的梵天式藍色廚房可以弄出這樣的平民式美味,就兩全其美了。吃飯的時候,很自然的拿起桌上的冷水壺,倒水在杯中,喝下。這時看見有個男子走進來,直衝到桌邊,操起那冷水壺,對著嘴遠距離的猛灌了幾口,放下水壺,一抹嘴,出門繼續趕路。嘿,這倒是挺省事的。吃完飯出來,才沒幾步,就看見對面的Agra Sweet,記得有網友說那裡的椰汁酸奶較鐘樓下的好吃,於是走過去。店堂裡只有一個客人,也沒有掌燈,雖然有點昏暗,可是坐下後,衝著外面陽光下的車水馬龍,覺得這裡是個清靜的“隱於市”的好地方。店裡除了甜品,也兼賣其他的小食。坐在後排的客人下了單,在門口做油炸餅的老人一點也不急,仍是慢悠悠的看二眼街景,拍二下面餅,等的客人似乎也不急,估計像我那樣在阿格拉等的心急而退單的事,在印度是鮮有發生。我越來越體驗到印度式的悠閑了。看著老人在門口光線中悠然的剪影,我喝著稠厚香濃的酸奶,靜心享受這無人問津的懶散。4點的時候,打算走去城堡,看日落。去的路非常好認,穿過Sojati門,大街走到盡,就又進入藍房子的小巷。炮台城牆上有許多的松鼠,自由的竄來竄去,看它們憨態可掬的用前掌捧起地上的樹葉來啃,令人莞怩。這個時間的能見度是一天中最好的,近看藍色的小城,遠眺白色的皇陵和土黃色的皇宮,視線都非常的清晰。陽光將眼前的一切染上層金色。城堡腳下,旅館露天咖啡座裡悠閑的女子,民居屋頂上玩耍的小孩和鐘樓集市裡來來往往的人流,此時的焦特普顯得更有生機。這時城牆上的游客比早晨多了許多,還有不少當地人。賣藝的小孩穿著Rajput人特有的傳統服裝,在悠揚的樂聲中翩翩的旋轉。看見我坐在城牆頭上,幾個當地的大學生熱情的過來打招呼,借了他們手中的MP3來聽,那現代感的節奏和多情的聲音,足以跨越任何語言障礙。眼前有一只風箏飄飄蕩蕩的掠過,不知是誰家的小孩在牽動它的絲線。日落即降,城市上空又開始回蕩起那悠揚的穆斯林禱告聲,一群鴿子在藍色小城上留下一道優美的弧線。走到城牆盡頭的白色印度廟邊,看純淨的天空中,雲彩變幻出來的的層次,那種深淺不一,漸變的紅色很美很美,藍色小城也被這片晚霞投上光的陰影。在城牆上,看到幾個亞洲面孔,想起上次聽到Kevin深度剖析亞洲游客的特點,於是決定主動上前打招呼,可是石沉大海,完全沒有反應,碰了一鼻子灰,也罷,肯定不是咱們中國游客。看完日落,發現靠近旅館的勝利門已經關了,只好繞道去鐘樓,想著現在的我也成了剛才自己俯視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了。晚上9點多,准備出發去焦特普的汽車站,搭最後一班夜行巴士去賈沙梅爾。臨出發前,看我在翻LP,老板遞上一張名片,介紹他在賈沙梅爾開的旅店。本來我對這個老板的印像平平,那旅店位置也在城堡外,並不是我的首選,可是旅店卻有一個很上口的印度名字,胡戈曾教過我這個單詞,於是我就這麼記住了,也會很自然的脫口而出,因為這樣,開始了我在賈沙梅爾難忘的旅程。附圖:遠眺烏麥德巴旺宮



( 附圖:遠眺烏麥德巴旺宮)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