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eena桂林、陽朔、龍勝獨自背包行D2

作者: jackyzhao

導讀1月6日,多雲多霧 固定的生物鐘使得我清晨6點就醒了,繼續在被窩裡眯到七點半,洗漱整理一番,我便打算到疊翠路上尋覓當地著名的早點油茶和板栗粽子。果然如功略所言,出客棧左拐不遠處就有一個熱鬧的菜市,街口擺了2個早點攤。一個個小方桌,一張張小板凳,油茶、豆漿、饅頭、粽子應有盡有。看那油茶似乎並不怎麼吸引人,不過坐我邊上的阿婆說冬天喝這茶去火 ...

1月6日,多雲多霧

固定的生物鐘使得我清晨6點就醒了,繼續在被窩裡眯到七點半,洗漱整理一番,我便打算到疊翠路上尋覓當地著名的早點油茶和板栗粽子。果然如功略所言,出客棧左拐不遠處就有一個熱鬧的菜市,街口擺了2個早點攤。一個個小方桌,一張張小板凳,油茶、豆漿、饅頭、粽子應有盡有。看那油茶似乎並不怎麼吸引人,不過坐我邊上的阿婆說冬天喝這茶去火又暖胃,既然來了總得滿足一下口舌之欲,那就要一碗吧。一元一碗的油茶其實就是用茶葉、開水和油制成的,在搪瓷大碗裡先放上花生和那種類似小米爆的米花,再盛上兩大勺油茶,大家也可依據自己的口味加鹽以調和。喝上一口,很是暖和,只是對於平日不喝茶者可能苦了點。繼續就著板栗粽子吃,那1.5元的粽子絕不亞於嘉興肉棕,棕葉噴香、米粒軟糯、板栗酥松,妙哉妙哉!

話說陽朔位於廣西東北部,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縣城距桂林市陸路65公裡,水路83公裡。全縣面積1400平方公裡,屬典型的岩洞地貌;漓江流經縣內的63公裡河段是漓江風光最精萃部分,在全縣範圍內,遍布著奇山秀水、美石異洞構成的自然景觀,由各類傳統文化遺跡構成的民俗景觀......融合成了一道天下獨有的立體風景。而我今天的計劃就是單車行游遇龍河、月亮山、大榕樹。騎單車是很多老外喜歡的游覽方式,自在隨性;而此路線也是眾多痴迷單車的背包客來陽朔必走的經典路線之一。

吃完早飯,我回到西街和疊翠路的拐角准備租一輛女士山地車,開始我第二天的單車行。本想找導游帶路,可陽朔人似乎都習慣了溫暖的天氣,這零上7度的日子就都躲著不願出動了。沒關系,難不倒我,小女子有地圖、有功略,誰怕誰?!9:00,俺上路咯!

第一目的地為驥馬,因為騎的是國道公路,所以路面寬闊,暢通無阻,兩旁群山連綿,菜園隨處可見,偶有精彩畫面,立刻停下用相機捕捉,這一人單車前行倒是比昨日的徒步輕松了許多。然而這份舒適過了驥馬後就不再了,據路邊一大爺告之如果我繼續騎國道,那到遇龍橋、月亮山可謂路慢慢其修遠兮,唯有從田埂地、石子路穿梭才能在夜幕到來之前看到月亮山的變換過程。於是按他的指點,我往回騎了幾步,從一岔路右拐,眼前幾乎沒有正規的道路,一塊快石子鋪設的小徑顛得我神經緊甭,不敢怠慢。想想我好歹也有10多年的單車經驗,如今一到農村就露餡了,誒,城市人不比鄉下人啊。。。。。。

在舊縣邊境處,遇龍河之水緩緩流近我眼前,前方的一個大媽在這風景絕佳處變成了我相機裡的人物。大媽說她愛人是當地著名的導游,可以全程帶領我游覽遇龍河。還沒等她說完,就聽到百米開外處大叔在招呼我。大叔叫毛謀源,年輕時在海南當了4年兵,退伍回來後當過村干部,40歲時開始在自家栽種蘭花,也因此上了各種媒體報道。毛大叔給我看了他手繪的遇龍河全程地圖,又拿出一本相冊介紹起自己當導游時的經歷。看到那些老外給寄回的照片和評語,再看大叔一臉的自豪和驕傲,讓我讀到他內心對生活的熱愛,對這片田地、山水的熱愛,想來不是純商業化的導游,很快以10元的行價成交,讓大叔帶著我領略陽朔遇龍河的山清水秀。

毛家大叔應該屬於舊縣大戶人家了,在他的盛情邀請下我有幸參觀了他的家。自行車迂回在田埂地間的小徑上,人說“爬山不看景,看景不爬山”,沒想到騎單車也是一樣哦。穿過一個上方堆著稻草的門廊,就是毛毛家了。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二次進入農家,而第一次因為記憶的遙遠很多畫面已經非常模糊了。只見那磚牆上的鬥篷、蓑衣、葫蘆、玉米棒,轉身處的涼棚、抽水泵,北屋門前的織布機及屋內堆放的材火、稻草,這一切讓昔日的畫面有如電影重演。西面被火熏得抹黑灶台很有年代感,往左再走幾步大叔的蘭花園豁然眼前,盆盆蘭花綠意盎然,讓我如入溫暖的初春,大叔如此愛蘭,看得出他也是個性情中人。

走進南面正屋,大叔給我沏了杯熱茶,隨後拿出一本厚厚的介紹陽朔的旅游書籍說:暖暖胃,看會書,待會我們就上山了。大叔給我看這書是有的放矢,翻到折角那頁毛毛的家就刊登在書上,看來我今天還真找對人了。

歇息片刻,我就尾隨著大叔開始攀登他家後面的黃山古寨,這山名估計是大叔自己給起的,卻也因了毛毛家的名氣吸引了很多背包客,聽說昨晚還有一群學生在山頂露營呢。山不高,按大叔的速度20分鐘蹭蹭蹭地就能到達頂上,而於我這個初出茅廬的驢友來講還真不可小視,有幾個跨度較大的騰空處必須兩手兩腳並用,著實讓我體會到在喀斯特地貌攀岩的感覺。約莫半小時後第二道戰門出現眼前,而後三步並作兩步很快就登頂了,好家伙!回首來時路,有夠懸的。。。。。。在山頂俯視整個舊縣一覽無遺:田地之遼闊,山巒之疊嶂起伏,霧氣之穿雲繚繞,好一派田園風光!山水之美,鬼斧神工,在乎發現;人文之美,傳情達意,在乎創造。跟著大叔繞頂一周,感覺自己如被山懷抱著,對著對面大山高喊一聲,清脆的回音就像姐妹同胞在呼喚我。下山飛速,大叔教我爬這種山只要拉住兩旁的細竹就能輕而易舉地上下,果真不假。

9:45再次騎上單車去參觀縣長故居,民國時期陽朔縣長也是舊縣人,這裡是他的舊居。這是一董3層的老宅,外觀看還挺有氣勢,內部的雕花窗格、客廳擺設、月亮門洞都因年代久遠而顯破落。倒是後院的古井還正襟危坐,井口有繩子勒出的道道深痕,注釋著時光的印記。從後門的門洞走出右拐,便是舊縣將軍府,牆體班駁冷色,被破壞得不完整的窗戶,空空蕩蕩的屋子,真的很難想像它當年有怎樣的輝煌。

繼續往前有一農家客棧,客棧門口有一老伯正制作著留香撲鼻的腊腸和豬肉。緊挨客棧的黎家宗祠,大院的主人黎啟勛是光緒年間的舉人,現在的大院只有當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其它部分現在皆為民房。我的奇遇就發現在此。當我正拍著照片時,大院裡走出一陽光帥氣的高個男生——吳楠,綽號四眼蛇,後來聽說他是福建哥倫布戶外俱樂部的成員。他好像生怕進入我的鏡頭似地趕緊躲到一邊。和他同行的鄭海,乃福建東南電視台《神州發現》的編導兼攝像,學美術出身,還玩過音樂,從事電視台旅游節目制作已經五六年了。到底是專業人士,有發現目標的眼光,在得知我是一個人背包來到陽朔即有了興致。又看到我請了個導游,能隨行中給我講解,於是很希望一同前行,並力情我作為他們片子的主人公之一,還願意改變他們原來的計劃先陪我明天去龍勝梯田。能有結伴的我自然樂意接受啦!在離開上海前,同事都問我一個人出去有什麼好玩,除非有艷遇。這不,故事發生,回去後他們可得調侃我了。

大叔遇見媒體的人好像特別有職業感覺,一下子更來勁了。離開舊縣我們開始真正接近遇龍河。遇龍河是漓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裡,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裡,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漓江”,不是漓江勝似漓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裡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余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裡橋都在遇龍河景區;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

我們4輛單車在田間小徑中奮力前進,以仙桂橋——廣西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為我們的第一目的地。仙桂橋始建於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至今870余年仍完好無損。橋長25.8米,寬4.16米,高2.2米,采用極為罕見的並列砌法。不過在我看來這橋還真沒什麼好看,和之後的遇龍橋差遠了。四眼只因大叔的一句:橋下有當年刻的真跡,硬是要淌水瞧上一瞧。然而畢竟是冬天,水還是很涼的,他那雙防水鞋在這深水河邊作用也不大,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沒看清楚刻的是啥。倒是不妄四眼的綽號。

下午2點多,明代永樂年間的遇龍橋終於亮相了,這橋還是印像劉三姐的起拍點:橋高9米,寬5米,長60米,跨度18米,距今500多年歷史。整個橋身都被綠色苔蘚包裹,橋兩頭的樹木不斷向橋心延伸,邑之山,峰巒秀拔;邑之水,縈繞澄清;邑之橋,亦靜亦動。水上橋,固守遇龍;水下橋,飄忽不定。在此生活的農家是非常幸運的,水流平緩讓人們的心也寧靜了不少;兩岸田疇農舍,碧樹綠稼,奇峰環抱。若是乘筏舉目,周身就會被綠浪擁抱,使您感到心曠神怡。河邊一村婦在浣衣,水上有鴨子戲水,駐足欣賞良久都不舍得離去。

經過大體力消耗,我們早已經飢腸轆轆了,在橋邊的農家吃了漓江啤酒魚、青椒炒腊腸、他們自家種的青菜還有豆腐湯。不知道是太餓了,還是真的美味,這頓飯讓我們幾個都吃的格外香。滿足了腸胃之需,已是下午3點半了,目標二——月亮山。為了看到月亮山的整個變換過程,我們必須在黃昏天黑前趕到,這10多公裡的路騎得好生疲憊,大腿酸得不行。到後來有段上坡路,我都不得不下來推行。想想若沒有遇到四眼和鄭海,我一定不能按時到達月亮山了,小女子在此謝過二位啦!

一路上,我都很佩服鄭海的體力和工作態度,不僅要騎單車,還要背著攝像機,每有佳景或人文遺跡都非常認真地拍攝,有時連四眼都累得夠戧,他卻從不叫苦喊累。職業操守可見一斑!當我們的車騎上公路時,大叔不斷給我們鼓勁,因為到前面大轉彎後就能觀賞月亮山的無窮魅力了。從弦月到半月,還有滿月的漸變過程,讓我驚嘆大自然之神氣,更讓我感謝一個人用慧眼發現這一山型變化的智者。

也許因為騎了20多公裡路太累了,所謂大榕樹我都不曉得什麼時候就晃過去了,誒,面面俱到總有遺漏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再次前往呀。

6:05我們的身影重現西街,四眼讓鄭海請我吃晚飯,說是借用了我那麼長時間拍片要好好感謝。還了車,他倆回酒店放設備,我則在平安客棧邊烤火邊等著他們來接我共進晚餐。老段家的啤酒魚JUST SO SO,倒是茄子釀很是DILICIOUS,不錯最舒服的要數晚上在SOLO泡吧了。看著窗外對面樓下店鋪制作陽朔特產——姜糖,品著1995年產的長城干紅解百納,聽著酒吧歌手用破落嗓子吼唱著很老的歌曲,別有感覺!不知不覺一人居然喝了三分之二瓶長城,令二男對我的酒量佩服不已。鄭海為我點了一首《記事本》,發現第一次在酒吧唱歌,要卡著節奏還不是那麼簡單的,不過玩的就是輕松隨意啦,至少我這個麥霸在歌曲結束時依然獲得了不少掌聲。一曲唱罷上樓,四眼身旁多了個長發飄飄的男子,原來此人就是傳說中的西唐,著名的攀岩高手,上過好多電視台的欄目,他的女朋友也是在西街相識相愛的,聽說還是個美麗的英國學生呢!浪漫的愛情故事到處都會發生,在這山水俊秀的陽朔是不是更加容易點燃愛情的火花呢?

夜深了,街道也漸漸冷清,踩著夜色回到客棧,想像著明天又會有怎樣的精彩故事呢?



(和專業人員合影)



(我也很專業吧)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