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肇興 城市生活忙碌、喧鬧。久居其中,心情變得浮躁,神經也變得麻木。任何的風吹草動也休想激起心中的一絲絲漣漪,只是按著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為了喚醒已經麻木的神經,哪怕是暫時的,決定與朋友們相約去旅行,離開這個城市,回歸自然,脫去虛假的外衣,尋找真情的流露。
第一眼看到肇興,就知道我的心情從此不會再平靜,即使回到原來的生活中,暫且將它塵封,可每每想起,心中也不禁會泛起層層波浪。
肇興,侗鄉第一寨,是少數民族侗族的聚居地,位於黔東南,有著極具特色的古老建築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壯觀的梯田、淳樸的村民。
清晨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整個肇興籠罩在一層薄薄的白霧下面,顯得那樣的祥和、寧靜。我不敢高聲語,唯恐打破這一片寧靜。“哞...哞...”,幾頭水牛排成一行甩著尾巴,“踱”上山來,要開始一天的辛苦耕作了。那叫聲似喚醒了還在沉睡中的寨子,整個寨子也隨之熱鬧生動起來。山的背後順著山勢高高低低、層次分明的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梯田,甚是壯觀。使人不由得感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走下山來進入寨子,四周錯落有致的坐落著杆欄式吊腳樓,青一色的小青瓦,暗紅色的杉木結構,不時還有風格迥異的鼓樓和花橋散落其中。整個寨子共有五座鼓樓(據說是召集村民開會的地方),每座的層數不同,有方頂的,也有尖頂的。層層挑檐,挑檐上有雕刻的人物和野獸,形態各異。挑檐下面的擋板上有彩繪的人物故事、花草和各種鳥類,均以白色作為底色,色彩對比鮮明,煞是好看!出現頻率最高的要屬龍和鳳了,不難看出村民們對風調雨順和龍鳳呈祥的向往。
聽當地人講山上還有一個挪威出資贊助的生態自然博物館在堂安,於是下午便驅車前往。到了方知置身於這一片寨子中也就等於置身於這個自然博物館中了,不禁為自己的約定俗成感到羞愧!堂安的村落要比肇興的小很多,只有一座八層的鼓樓,但這裡的吊腳樓卻要古老許多,有的甚至擁有上百年的歷史。順山拾級而上來到一口山井旁,泉水汩汩流淌,掬一捧山泉水送入口中,清冽甘甜,浸人心脾,所有的酷熱、煩躁剎時化為烏有。
下午的堂安沉浸在午後陽光中,顯得那樣的儀態萬千。懷著一分好奇,隨當地一村民進入了她的吊腳樓,房間裡的設施很簡陋,幾乎沒有什麼家具,梁上吊著兩只紅顏色的木桶,引起了大家的猜想,詢問後得知是她出嫁時娘家的陪嫁,據說當時是裝滿糯米的。聽後大家一片默然,然而我覺得有時候精神上的貧窮要比物質上的貧窮更可怕。貧窮並不防礙它的美麗,它的美就在於它的自然而不帶半點矯柔造作。告別了老鄉,我們走出了寨子,有些戀戀不舍。回頭再望望,要把整個堂安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卻沒料到這一眼對於堂安來說已是完完整整的最後一眼!
侗族大歌很有名,游客們都想一飽“耳”福,但並不是每天都有演出,幸運的我們當晚就趕上了一場演出,演出的場地就設在靠山的一座鼓樓下,露天表演並不妨礙“演員們”的發揮,嘹亮的歌聲回蕩在布滿星星的夜空中。突然,停電了,演出結束了。習慣晚睡的我們意猶未盡,興致盎然!“我們上山抓螢火蟲去!”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伴著幾束手電筒的光亮,我們順著石階走進山去。螢火蟲沒有見到(也許這個季節不對),卻抬頭望見漫天的星星,一彎新月高高的懸掛在天空中,清涼的月光灑向山下寨子的每個角落。偶爾傳來幾聲犬吠,拉回你已飄遠的思緒。如果說陶淵明先生無意中闖入的是古代的世外桃源,那麼現在我所處的恰恰是現代社會中的世外桃源。
走回旅館的途中,發現很多村民都站在街的一面,在向山的那一面望,“著火了!”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看,真的,火光衝天!“是哪裡?堂安嗎?”得到的答復是肯定的。我的心一緊,有些酸!無奈於自己的愛莫能助!只有在心裡默默的祈禱,佛祖保佑!保佑堂安的村民安然脫險,無情的大火快快熄滅!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回游蕩,在手電筒的牽引下來到了一所小學校,學校的操場很大,場中豎立著兩個籃球架,不見了白天的喧鬧,夜晚的學校顯得格外的安靜。走出學校,看見在門口的牆上貼著同學們的期末考試成績。數學、語文、歷史、地理......每一科的成績都不高,忽然腦海裡冒出這樣一個念頭,在厭倦了爾虞我詐的生活之時,在感到身心疲憊之時,我也許會放棄一切來到這裡,做一個鄉村教師,重新開始我的生活!這個念頭可笑嗎?不,我不覺得!
大火終於被撲滅了!據滅火的人回來講,共燒了二十幾幢吊腳樓,沒有人員傷亡,真是不幸中的萬幸!村民說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看見了保存的最完整的堂安的最後一眼。如果說這算是一種幸運的話,也只能說是“心酸的幸運”,我寧可不要!
帶著一些些心酸,還有一絲絲戀戀不舍的心情,第二天一早我們離開了肇興,這個會讓我一輩子都難忘的地方!心中暗暗許下心願,我會再回來,不知道那時的“你”是否還會依然“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