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鳳凰衛視的竇文濤說過一句話:如果你以一個游客的心態看待一個城市你就會發現這個城市的美,的確在游客的眼裡很多地方都是美的。今天十一黃金周我也把這份心態帶到了麗江,以一份溫柔的心意將她體味了一把。
《麗江的柔軟時光》這本書不是在麗江買的,本來去麗江就沒打算做“功課”,因為開始只是想在古城裡好好呆呆,找個空地挨著納西老太太烤烤麗江的日頭。但節前的一次出差,我在機場買下它用來慰藉無聊時的煩躁。因此,准確的說我對《麗江的柔軟時光》閱讀從那時開始了。(這樣說來,我坐著和飛著時已經讀過它,現在的標題好像不是很合適。但我堅持這標題沒錯。書的確是走著讀完的,而且是在古城的石板路上翻完的。)
我是二號晚上到大研古鎮的,我正式的閱讀是從三號開始的。麗江之前我是沒去過的,這次也沒有向導相伴,只帶著比我更無畏的“她”(無知者無畏嘛)。我害怕嗎?不!我帶著《麗江的柔軟時光》(書上除了不該介紹的,其它都介紹了。)。我住的客棧是個納西庭院,不是很有名氣,距四方街也有點距離。去四方街的路都是石板路,被過往的行人蹭得異常光滑,想來歷史也久矣。(《麗江的柔軟時光》上說木府建於明朝朱元璋時期,這小巷的石板路應該會更年長些吧。)。書上的手繪插圖將我們帶到了四方街。可那裡太令人失望,過多的游客把四方街都給淹沒了,那勁頭快趕上過節時廣州北京路步行街的熱鬧勁。我們自然是不能把其他人都趕走呀,既然逛四方街購物不成我們就找找溪上的小橋。翻翻書吧,古城的橋有76座,最有名的大石橋就在四方街的旁邊,很古樸,很有韻味。但遺憾的是書中描述的“魚貫而過的馬幫會在大石橋上面留下一團馬糞”的情景我們怎麼也沒等到。看來要想讓它見證茶馬古道是沒有希望了。
大石橋周圍的賣小玩意的商店和作坊好像人不多,按照書上的指引我們淘了幾家店。其中有一家叫“布農鈴”的,賣的是鈴鐺。有意思的是,好像是鈴鐺就一定要響,就好比是母雞就應該下蛋一樣,店主總是閑散地坐在掛滿鈴鐺的櫃台裡不時地用小錘敲擊這一個大個鈴鐺,讓妙音隨著清風溜進附件的大街小巷,鑽進所有人的心裡。這時,我詫異了。這不就是,我們要找的古道鈴聲嗎?
麗江的日頭好像特別短,轉眼就中午,肚子開始指揮眼睛在書上搜索吃的東西(這時候肚子也會思考的,呵呵)。到雲南不能只會吃米線,嘗嘗書上推薦的納西風味黃豆面,它可是來古城十件大事之一。正宗的黃豆面在大石橋小吃,80多歲的納西老太太親傳,十多年一直保持傳統工藝,具體制作方法和配方涉及知識產權我就不具體透露了。其實,旅游時不應該到一家小吃店把當地特色小吃吃個遍,還是要多去幾家那種只經營一個特色的小店,慢慢品嘗,一家一家地征服才有味道。吉利鋪小吃的鹵雞爪子我的她比較喜歡,不知名街邊店的“甩手粑粑”和雞豆粉她也很喜歡,我卻還是想念剛才那碗可人的黃豆面。(這也有力證明我用情比她專一。真是收獲呀,不虛此行。)在《麗江的柔軟時光》的陪伴下度過了在麗江的三天四晚,不為獵奇和游玩,只為那種身心的和諧與寧靜,或者說為了古城上方那懶懶的日頭。你慢些。。。再慢些。。。麗江的柔軟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