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頑童游湖南之二
南岳衡山
2005年10月17--22日
10月17日下午1時許,四位老頑童乘坐“的士”去南岳,衡陽至南岳52公裡,行車一個小時到達南岳的祝融路。剛下車,街那邊過來一位男士,邀我們去他那兒住宿,他是對面“旺旺酒樓”的曠老板。我們上樓看看房間,三、四樓的房間都可以,明亮干淨,雙人標准房內有空調電視熱水,房價砍到60元入住。曠老板(13873429539)為人熱情,還有風水、擇日、進香朝聖等專長。他問我們要不要請香,我們說只游覽不燒香。據說有一位廣州的老太太,每年來南岳進香,都在他這裡住上幾天。
住下來後,我們步行十多分鐘,來到南岳大廟。南岳大廟是宮殿式建築,坐北向南,始建於唐初,有一千多年歷史。門票20元另加保險1元(進入南岳的門票和車票均要另買保險1元)。正門叫欞星門,據說全國只有孔廟和南岳大廟兩家。沿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奎星閣、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共九重院落。正殿又叫聖帝殿,是大廟最高、最大的建築,也是大廟的中心,供奉南岳大帝火神祝融氏。北後門正對上衡山的路口。中軸線左邊是道教的三清宮、財神殿、老君殿、純陽殿等道觀宮殿。右邊以佛教寺院為主,但也有“六寺同門”,同一門口進去並列著大雄寶殿、觀音殿、財神殿、趙公殿、忠靖王殿、關聖殿等六家寺院。今天天氣欠佳,下小雨,游客不多,唯財神殿的人氣最高,只見善男信女,手裡抱著大神香,虔誠地跪拜財神爺。大廟內最少有三家財神殿。衡山佛、道同居一山,共存一廟之特色,中國兩種主要宗教文化在這裡達到和諧的統一。
17時25分,大廟將要關門,我們從北後門出來,左轉步行入祝融路,回旺旺酒樓吃晚飯。晚飯點有土雞(一只)、窩筍絲、土豆絲、小白菜、蕃茄湯和米飯,份量足、合老廣口味,吃得香,共計65元。南岳有很多這種可住宿的酒樓。
18日清晨,漫步幾分鐘,來到“南嶽衡山”牌坊,此時行人尚少,我們的老太婆在此晨運,慢跑了一圈並照相錄像留念。回去路上,沿途很多酒樓門口擺出早點檔,招呼行人吃早餐。回到旺旺酒樓,吃了早餐,曠老板在門口攔了一輛小面的,去水簾洞4公裡,包車車費20元,8時15分到達。水簾洞門票10元。路過刻有“朱陵洞天”的大石雕刻進入景區,見兩山之間有落差很大的小溪,小溪兩岸樹高林密,空氣清新,河床裡是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頭,水在石縫中穿行,或因河床寬窄,或因石頭高低落差,或因石縫間隙大小,時而潺潺流水,時而流泉飛瀑,時而為潭,時而成湖。我們溯流而上,一路上,未遇見行人,到了醉眠洞,見這裡美,照了一些相。這時,有一男士手提相機在來回觀景,我們幫他照了相,一起沿小路繼續登山,水聲漸大,到了“天下第一泉”,只見高處石壁上清水噴射飛出,下瀉形成瀑布,據說高六十余米,宛如水簾懸掛。水簾後面巨大石壁上,是宋、明、清各個朝代的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等,這裡是景區核心,很美。繼續往上走,到了風雨橋,那裡有一個水庫,水是從那裡流下來的。水簾洞古稱朱陵洞,傳說是朱陵大帝(炎帝)居住的地方。道家認為是他們的“第二十二洞真虛福地”,稱為“朱陵洞天”。“水簾洞之奇”是南岳四絕之一。相信春天水多時,其氣勢更為澎湃壯觀,會更好看。水簾洞的游程1。5公裡,我們上到風雨橋已經10時13分。當地工作人員為我們叫一輛小面的上來,回程還是20元,我們在中途下車,去游“中華萬壽大鼎”,它位於“大廟”北後門的斜對面。
10時42分,經過江澤民題詞“壽岳衡山”的牌坊進入廣場。遠遠望見“中華萬壽大鼎”供在經石級上去的平台上,它與地面紅色的“壽壇”建築物相映形成有機整體,莊嚴雄偉。大鼎是青銅鑄造,高9。9米,重56噸,像征中華56個民族共同祝福祖國萬壽無疆、繁榮昌盛。“中華萬壽大鼎”門票10元,我們沒有上去,在廣場游了一會,照相錄相留念。
從廣場出來,步行回旺旺酒樓吃中飯。飯後,曠老板叫來小面的,去“進山門票處”,每人2元,我們在進山門票處前下車,見到一些游客在毛主席題詞“南嶽”石雕前照相留念。南岳門票80元,滿70歲憑老人證免票。進入山門,便是上去半山亭的中巴停車場。買票上車,車票13元(含保險),淡季坐車人少,等了好一會兒才開車。車在中途開入神州祖廟,要旅客下車游覽,原來同車有導游帶的小團隊,我們也沾光跟著看看。神州祖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集佛、道、儒教為一體的大型寺廟,自稱是炎黃子孫的家廟,在這裡花5元可買到一份某某姓氏祖宗根源的資料。祖廟的車場門外有一古碑記,示此地曾是明朝時代衡山的山門。
1時50分,到達半山亭車站,“麻姑山莊”(0734-5672708)的雷老板(13762415628)已在等候,我們雖未曾謀面,剛下車就相認了。他將我們的行李放到摩托車上,指引我們上路,先回去了。我們沿著上山公路步行去住宿地,途經上山纜車的起點站、上南天門的中巴始發站、玄都觀、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大紅字石刻,行程1公裡,到達麻姑仙境。玄都觀,是湖南省道教協會所在地,古稱“省心亭”,有1000多年歷史,居山之半,又稱半山亭。此景區亦以半山亭名之,是南岳幽美的景區。
上山公路,為盤山而上的水泥路,一邊是懸崖,兩旁是排列有序高大的松樹。遠遠望去,只見雷老板在路右邊“麻姑仙境”的石刻碑下等候。他帶我們向右轉入林間的石板小路上山,小路右邊是潺潺流水的山澗,路過一個小湖和麻姑塑像,繼續上行,只見麻姑山莊深藏在有溪水相伴的密林中。這是建委興建的,有多幢兩層樓房的別墅式的賓館。雙標准房價70元,房間有熱水空調彩電和抽濕器,很干淨,我們就選二樓兩間房住下。
16時15分,出了麻姑仙境,沿上山公路向前行十分鐘,來到靈芝泉,它就在公路邊,由靈芝湧泉和游泳池組成。民國期間,湖南省長何健為其女兒築壩修建的游泳池,還修有“清韻亭”供休息,可享受森林浴,日光浴和涼水浴之清韻味。據說宋美齡也曾多次在此游泳。
繼而順上山公路往前不遠,望見前方小廣場中央有一平台,台上是塊巨石,刻有“磨鏡台”金色大字,是趙樸初的手書。磨鏡台,相傳是禪宗七祖“懷讓”以磚磨鏡點化馬祖之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馬祖頓悟。六祖慧能創造頓悟的南宗,是經南岳的懷讓和傳弟子馬祖發揚光大的,後人尊懷讓為七祖(慧能不再傳衣缽)。公路右邊有懷讓墓,墓有三級,第二級有大篆體石刻,是唐朝宰相裴休題詞“最勝輪塔”。隔路對面的大石壁上刻有“禪源”大字,經石級上去是“傳法院”。從磨鏡台牌坊的小路進去,有馬祖庵;密林中有何氏別墅,抗日戰爭時期,是蔣介石召開南岳軍事會議的官邸,旁邊有一個神秘山洞(防空洞);都保留了歷史的原貌。
將近五時半,要關門了,我們沿原路返回,路上行人稀少,只見有對老年夫婦匆匆而來,詢問磨鏡台有多遠,我們指後面說不遠,並告知要關門了,他們還是匆匆而去。一路上,有農家小菜館招呼我們住宿吃飯。看了一家,雙人房間,有電視、熱水,每晚40元,其條件比磨姑山莊差多了。但土雞40元一只,比山莊便宜。早兩天,我們也曾致電家住靈芝泉的劉先生(5674221),他家的客房有衛生間、彩電,議定了價格,包吃包住,每兩人每天65元,只因要到樓下洗熱水澡,老太婆們覺得不方便而未去。
磨鏡台至麻姑仙境0。9公裡,一會兒就回到麻姑山莊。山莊有間十多張桌子的餐廳,很干淨,今晚只有我們四人吃飯。菜比山下貴,水煮鯇魚一條(2斤左右)25元,排骨海帶湯20元,各種素菜每個12元。晚餐飯熱菜香,份量足,很可口,尤其是養在清水池那條鯇魚,是山裡水庫養殖的,烹調得法,肉嫩鮮美,我們連魚湯喝光了,在廣東未吃過這樣的鯇魚。這頓飯,四人吃了80元。雷老板說經常接待廣東的團隊,以粵菜待客,頗受歡迎。據說旅游淡季,常有老年游客在此長住休養,包吃包住一個月,每人1800元。這裡環境幽靜,晚上睡得很香。
“麻姑仙境之幽”,是衡山環境最幽雅的地方。這裡位於峽谷,“群山環抱,茂林修竹,四時繁蔭,清流碧水,怪石崢嶸,有如仙境。”。
19日清晨,曙光初照的密林下,小鳥吱吱喳喳的,畫眉在高大的樹上對唱情歌。我們在麻姑仙女湖畔慢跑,爬過小山、穿過小山洞,漫步在曲折的山澗邊和小橋流水之間,真是瑤池仙境,難怪仙姑看上了這個地方而“思凡”了。
“藏經殿之秀”是衡山四絕之一。
今天早餐吃湖南湯米粉,每份4元。早餐後,我們踏著山澗旁的小路下到公路,沿著公路來車的方向行去,直到車站,中巴仍停在半山亭車站裡,據說在淡季要超過7人才開車,我們四人上車後很快就開車了。車子經過麻姑仙境、磨鏡台、西嶺到南天門的。我們在藏經殿的路口下車,步行約1。5公裡,來到藏經殿。此殿不大,據說只有兩個僧人,它始建於南朝,已有1400多年歷史。明朝朱元璋賜給“大藏經”一部藏於此,改名為“藏經殿”。此時,先後有兩輛小車帶人來燒香。我們從殿左邊石級上去,見到密林中一幢兩層樓房的“古華居”,是國民黨一個旅長的別墅,宋美齡曾多次在此住過。這裡有大片原始次生林,是生態自然風景區。南朝王妃張麗華曾隱居於此避難,留下念經台、梳樁台、美容池等古跡,它就在殿的右邊,隔公路相望的茂密的森林中。密林中還有搖錢樹、連理樹、同根生二株等奇樹,藏經殿之秀是指這裡了。可能是邊遠之故,游人不多。看罷景點,急需解決肚子問題,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以為可幫助一下,但人家廚房也沒有多少菜蔬,只好作罷。
從藏經殿到南天門5公裡。我們沿著來的公路步行,來到上山公路的叉路口,轉入上山公路走去。沒走多久,望見一尊大佛,我們很快來到民族文化城門樓。剛要進去看看,有一自稱打掃車場的中年婦女走過來,招呼我們吃飯,說雞是自己養的、菜是自己種的,可以便宜一些。我們也很需要吃中飯了,於是要了土雞燉湯(40元一只)和四個素菜(5元一個)。點菜後,沿著石級下去看看,阿彌陀佛像旁邊是觀音殿,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殿堂後面是廣場,據說下面被壓著108個惡鬼,廣場外面是“奈河橋”,需看還要買票,我們沒興趣看,就回到文化城門樓吃飯。
飯後,我們步行2公裡,登上南天門的祖師殿中巴車站廣場。又步行0。3公裡,經過財神殿和祖師殿,到南天門索道上站的廣場,上祝融峰的面包車在此始發,每位5元。今天的目標是南天門牌坊,還有1公裡路程,此時是14時15分,有些疲勞,想坐面包車上去,車老板以牌坊處陡坡難停車為由拒載。今天天氣好,登山的人也多,我們振奮精神,登上了南天門牌坊。據傳此地為天人分界之處,也是觀賞衡山山色的好地方,遙望遠山,景色秀美。
15時20分回到祖師殿停車廣場。這是從半山亭上南天門的兩條公路和一條人行故道的交彙處。一條是我們剛才上來的路,全程11公裡;另一條經鐵佛寺上來,全程4公裡,它和人行故道時而並列時而交叉穿行。我們在中巴車站的椅子上休息一會兒,吃點巧克力等小食物和喝點水。此時,有面包車司機來拉生意,去半山亭,開價每位25—15元,有位司機低到10元也想做。我們想觀賞沿途風光,決意從小路步行下去。行走在樹高林密的古道上,山風習習,陣陣松濤,聽聽小鳥的歌聲,身上微微出汗,自有一番情趣。途經湘南寺、鐵佛寺、鄴侯書院和紫竹林道院,來到左右兩條上山公路的分叉路口,轉上另一條上山公路,回到麻姑山莊吃晚飯。鐵佛寺有1000多年歷史,是供奉鐵鑄的如來佛像,據說佛像有一萬多斤重。鄴候書院是唐代名相李泌隱居衡山時讀書故址。紫竹林道院的院主是慈航天尊(觀音),山門有自古留傳的名聯:“紫竹林中觀自在,白雲深處是道鄉”。很有意思,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佛教供奉,道教也供奉。
20日早餐後,離開麻姑仙境,乘車至南天門再轉乘面包車到祝融峰停車場。登上山上最高的旺日大酒店,入住二樓兩間陽台朝東方的雙人房,房間有熱水電視,陽光充足,衛生條件也好,但房價貴了點,每間房160元。這房間的陽台下面就是祝融峰的“觀日台”,觀日台修建於元世祖十三年。我們房間的陽台是觀日出的最佳位置。我們剛住下,陸續有人入住,有的開車帶著蛋糕全家來為小孩過生日。稍息,10時30分,我們直奔祝融峰。
“祝融峰之高”是南岳又一絕。祝融峰海拔1290米,是南岳最高峰。這裡有祝融殿,明萬歷二年修建,是供奉衡山主神南岳大帝祝融氏的。今天天氣好,人潮如鯽,香煙縈繞。有很多人從山下抱著大香上山來祭祀,也有一些挎著香袋的進香團,他們分別聚集在各自的小旗下,集體拜祭。殿下面的望鄉台有“飛來石”,傳說自天而降,形如火炬,刻有趙樸初手書“南岳衡山”,寓火星、福星、壽星於一體,亦稱三星石,三星高照,是光明、幸福、吉祥安康的像征。殿西邊有望月壇,登壇遠眺,一覽眾山小,雲海飄浮,遠山時隱時現,心胸頓時開闊,精神爽利。
從祝融殿的石階下來,右邊有一個路標,指示去會仙橋的方向。我們走上林間的小路,游人稀少,途中見一條粗鋼纜,一頭上祝融峰,另一頭伸向矇眬的對面山中,據說是高空王子阿迪力飛渡山谷留下的。再往前走就是“不語岩”,有一個寬兩丈多的石洞,洞壁上刻有“不語掛錫”四字,據傳昔南台寺有一和尚在此打坐,終日不語,自號不語禪師。走著走著,前方路邊巨石壁刻有“昔人曾此會飛仙”,會仙橋到了。它是兩山的斷岩裂縫造成的懸崖峭壁,峭壁前左邊一塊大石面上刻有“空中一渡”的大字,峭壁頂上狹窄處放置一條約兩米長的窄石板,兩邊約一米高處各有一根鐵鏈,這根牢固又晃動的鐵鏈,未讓人覺得安全,站在橋上往下望,感到目眩,不是人人都敢過去,又稱“試心橋”。過去了,就可見到無限風光,雲海從深谷湧起,雲霧翻騰,從我們腳下飛向遠山。
中午,回到酒店,各人吃了一碗雞蛋湯米粉(8元)。午休了一會,去游覽上封寺和高台寺。因路太遠未游禹王城。上封寺是隋煬帝敕建的。高台寺旁邊的“念庵松”,其英姿不比“黃山松”差,特別是夕陽斜照的幾棵高台古松,傲立在山坡平台上,很好看。當我們發現金色撒滿祝融峰時,已是16時46分。整個山峰都是金黃色的,美極了。我們趕緊再上祝融殿的望月壇。途中經過賣旅游品的小街,各人吃了茶葉蛋(3元4個)和豆腐花(1元一碗)。登上望月壇已是17時25分。望月壇上風很大,游人很少,最後只剩下我們四人。西邊灰蒙蒙的遠山舉托著橙紅、橙黃、金黃的雲海,雲海上是一輪金光燦燦的夕陽,它將金光撒向天空撒向群山。回頭望望被金光籠罩的祝融峰,山上的建築物都是黃燦燦的,一些賓館,尤其是較高的旺日酒店,份外妖嬈。
17時37分太陽開始落山,17時51分落入山後。此時,余輝映射著蔚藍的天空。我們坐在望鄉台下的石凳子上,大口大口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觀賞著美麗的晚霞。此時此景,再多的煩惱也被蕩滌無塵。
晚飯在酒店吃,山上東西較貴,點了幾個素菜下飯。晚上20時21分,站在房間的陽台上,只見一輪明月掛東方。
21日清晨天氣變了。5時50分,推開陽台門,寒風挾著濃霧撲臉,很潮濕。透過蒙蒙的燈光,隱隱看見下面的觀日台,聚會了一些身穿棉大衣雙手插入口袋的人,有男有女,他們是從其他賓館來到這裡看日出的。6時35分,天已亮,風寒霧也大,能見度低,觀日台上還有人在,看不到日出,在此站站走走也算是一種補償吧。氣像台(這裡也是氣像招待所)的人說,今天山上整天都大霧,山下會好些。因此,早餐後,我們就步行下山。先到了索道站,在左邊轉入小路,去看看據說是宋徽宗書寫的“壽嶽”二字,幾經周折,到了那裡,才知道是後人寫的。晴日,此間該是觀山景的好去處。無功折返,轉到祖師殿車站,坐中巴到麻姑山莊,回房間休息(我們的行李仍在這裡,老板免收昨晚房租)。
午飯後,天氣比山上好多了。我們朝靈芝泉方向走去,不遠,見左邊有“忠烈祠由此下”的路牌。這是一條古代登山小路,我們就拾階而下,去參觀忠烈祠。麻姑仙境至忠烈祠3。5公裡。一路上,山澗流水伴我行,高負離子空氣任我呼吸,一派山野風光。我們步行了一個半小時,13時37分,望見與上山公路交叉的路邊豎立一塊石碑,碑上方是國民黨黨徽,下方是“游人到此,脫帽致敬”兩行藍字。左邊階級上方有“浩然正氣”的牌坊,懷著敬仰抗日先烈的心情,上到陵墓參觀,是74軍抗日陣亡將士記念塔。雜草叢生,有待加強管理。在石碑的路口轉入上山公路,左邊就是忠烈祠正門了,這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戰紀念陵園。陵園仿中山陵格局,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沿中軸線有五進建築,長320米,寬60米。進入正門,看見造型獨特的“七七紀念碑”,為花崗石結構,由一大四小共五顆倒立炮彈組成,像征著漢、滿、蒙、回、藏等各民族兒女團結一心,共御外敵。碑的基座上刻有“七七”大字,告誡全體中國人,要永不忘國恥。享堂是忠烈祠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建築,正門上“忠烈祠”的匾額是蔣介石的手書。由下而上共有276階石級,是為紀念第九、七戰區陣亡的276位中高級軍官而專設的。英烈們都魂歸享堂,其中不少人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這裡陳列著很多歷史資料,時間關系,未能仔細閱讀。
享堂旁邊就是忠烈祠後門了,由此去“穿岩詩林”1公裡,我們舍公路而走上山古道。此時已是15時20分,來往游人很多。適逢路邊有食物攤檔,各人食了茶葉蛋和地瓜,補充了能量,直奔香爐峰下的穿岩詩林。
“穿岩詩林”岩石怪異,別有洞天,在這些自然景觀上,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和能工巧匠書刻了古今詩人吟南岳的三百余首詩詞。我們拾級而上,時而觀賞書法吟讀詩詞;時而攀穿石洞,又見一個自然“盆景”;時而石窮疑無路,卻見柳暗花明又一景。集石趣、洞趣、詩趣於一體,很值得游覽。
穿岩詩林的出口與半山亭的玄都觀為鄰。此時是16時40分,沿途很多農家樂招呼吃飯,我們決意回到麻姑山莊吃晚飯。回到房間,發現抽濕機的水箱泄水,晚些回來就水漫房間了。
22時日清早,帶上干糧,沿著公路的上山方向,經過靈芝泉、磨鏡台,步行去游覽南台寺和福嚴寺。一路上,未見行人。到磨鏡台才遇見一位在南台寺行醫的老人,在他的帶領下,8時03分來到有九層48米高的金剛舍利塔。塔內鋪著地毯,供著如來佛祖和觀音文殊等菩薩,還掛有許多佛教知識圖片。登上八樓瞭望,遠山在濃霧籠罩中時隱時現,近處一派田園風光。南台寺始建於南朝,有1000多年歷史,古樹參天,據說是日本曹宗祖庭。福嚴寺位於擲缽峰下,建於南朝,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之稱,寺前一棵古銀杏,據稱有1400多年,我們三人聯手都抱不過。從福嚴寺出來已是10時40分,離麻姑仙境還有1。3公裡,趕緊回到麻姑山莊吃中飯。
下午2時半,雷老板用摩托車運行李,送我們到半山亭中巴站,乘車到進山門票處廣場。出了大門口,坐小面的到南岳牌坊旁的中巴車站(每人3元),再坐中巴去衡陽(每人8元)。中巴車終點為供銷大廈,也不經過衡陽火車站,中巴車司機送我們到一個公交車站,帶我們上了去火車站的汽車,為我們向投幣箱投入票欵,與公交車司機交待清楚才離開。太感謝她了,這次旅游處處得貴人相助。
寄存了行李去吃晚飯,在火車站前方一家賣“中國比薩餅”的店鋪裡,吃了比薩餅和饅頭。飯後,在街上轉了一圈,沒有什麼好去處,回到火車站,取了行李,到軟臥候車室休息。22時上車,23日早晨五點許到達廣州,歷時12天的旅行愉快結束。
10月12日至23日,歷時12天,游了炎陵和衡山,自由自在的悠悠地游,住得舒適,吃得滿意,玩得開心,鍛煉了身體,考驗了自身體能,每人費用1550元(含水果零食)。
近年能順利地自助旅游,得益於網站資料。一些老友說應資源共享,我們也覺得有義務提供一些旅游過程,給有意去此地自助旅游的老年朋友參考。我們從未寫過游記,硬著頭皮獻醜,請朋友們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