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我的婺源--如詩似畫上曉起

作者: maomaobobby

導讀此次婺源之行,我的既定目標是北線,因此到紫陽鎮後就直奔清華,意欲以此為據點,輻射北線周邊各點。 東線有很多開發較成熟的景點,如李坑江灣曉起汪口等早已耳熟能詳。不過越是冠以“景點”的地方倒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恐怕這裡會加入太多的人為因素,這已成為一種通病。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到清華就遇上了深圳來的小李MM,她已玩完北線要去慶源。慶源 ...

此次婺源之行,我的既定目標是北線,因此到紫陽鎮後就直奔清華,意欲以此為據點,輻射北線周邊各點。

東線有很多開發較成熟的景點,如李坑江灣曉起汪口等早已耳熟能詳。不過越是冠以“景點”的地方倒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恐怕這裡會加入太多的人為因素,這已成為一種通病。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到清華就遇上了深圳來的小李MM,她已玩完北線要去慶源。慶源是東線方面的“邊遠地區”,去的人少,也是我的興趣所在,正好樂得結伴。清華的吳老師幫我們聯系到慶源的詹老師,詹老師又給我們找好了農用車在曉起等我們,這才有了曉起之行。

一條翻過小山坡的青石板路把我們帶近曉起。村子外風光尚好,小河,石橋,晾曬的黃豆,洗衣的村婦。可一進村內就倒了胃口。那無處不在的木器店“古玩”店還有七七八八的各色店鋪,弄得這裡村不像村,街不像街。村外幾棵大樟樹本來算是一景,周圍又擺著好些小攤販,不倫不類。這就是網上盛贊的美麗的曉起?!正在我們極度失望之時,突然想起曉起是有上下之分的,莫不是還有一個我們未見到的曉起?趕緊打聽,說是離此兩三裡路還有一個上曉起,我們立馬向別人指引的方向出了村子(下曉起)。

眼前是一大片伸展向遠方的金黃色稻田,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正猶疑間,一個文質彬彬的小伙子走過來。他熱情地問我們是不是需要幫助,然後帶領我們向上曉起進發。

一條長長的望不到頭的青石板路夾在翻滾的稻浪中間,一直伸向前方,稻田的兩邊是蔥翠的山巒。石板路的盡頭,在叢山的圍抱下,隱隱見到一個白墻黑瓦的小村莊,那一定就是上曉起了。因著下曉起的失望所帶來的灰暗心情頓時一掃而光,我們正在向畫中行去。

小坡上一座迎客亭,一架別致的貼河而過的小竹橋,一棵橫臥小河之上的大樟樹,這就是上曉起標志性的村口。引領我們進村的小伙子姓黃,就是茶葉公司專門派駐上曉起經營和宣傳茶文化的,這也是上曉起唯一“開發”的項目。由此我們又進入了茶的世界。

上曉起是一個只有80戶的小村莊,一條小河從村中通過,房屋沿河流而建。上曉起至今能保留她清新質樸的原貌,完全有賴於她的“與世隔絕”。她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我們剛剛走過的那條石板路。這也使得她同下曉起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天地。因為兩面山峰的夾擊,村旁田地極少,自古以來都是以種茶為生。據村民說,全村以種水稻為主的只有八戶。可我們滿眼看去,並不見一棵茶樹。村民笑著告訴我們,茶園都在山的背後,有好幾百畝呢,那一面山勢較緩,才適合種茶。看著朝村子這面陡峭的山峰,想像著他們每天要翻過這高高的山嶺去管理茶園,想像著那幾百畝茶園是怎樣的景致,我們倍感他們勞作的艱辛。況且,我們怎麼也沒找到他們翻山的小路,不知他們是怎麼翻山越嶺的。

上曉起的種茶歷史引來了茶文化的發展。一過村口小河,就是小黃他們公司的茶葉作坊兼茶室了。茶葉作坊是完全仿造古代制茶的工藝,用水做動力,沒有絲毫污染。遺憾的是由於今年缺少雨水,那一排排原始的炒鍋都沒有開動,見不到炒茶的熱鬧場景。好在還有那素雅古樸的茶室,茶葉公司同南昌女子職業學院合作的茶藝使我們大飽眼福和口福。女子學院的茶藝表演在國內外都小有名氣呢!給我們演示茶藝的小李姑娘是女子學院的老師,她一舉手一投足真是韻味十足。再加上她那豐富的茶葉知識,讓我們獲益匪淺。

品茶的學問大了去了!茶葉的品種,水的溫度,水的品質,衝泡的遍數,以及使用的茶具等等均十分講究,真是少一分都不地道了。我們在上曉起的兩天裡,品了四五次茶,也算接觸了點皮毛。小李姑娘用優雅的茶具,挑選產自婺源本地的高山綠茶,再采來曉起古井甘甜的泉水,為我們衝泡那第一至第九道茶。我們就這樣靜靜地坐在清涼的茶室竹椅上,細細體會著這一泡二泡三泡......直至九泡的細微區別,細細體會著94度或95度水溫衝泡出茶水的些許不同,體會著不同品種和檔次茶葉的味覺口感和氣息,體會著茶水色澤的濃淡清濁.....。每一口茶都有著從舌尖到舌根的往返回味,飲畢茶的小盅,還能聞到那滿杯的余香。我們簡直不知道今夕是何年,此處是何方,只有一個字,那就是陶醉!!這實實在在是一種文化,一種極其優雅的文化。我們因著這“品”,也透著文雅起來。心情的優雅,體態的優雅,感知的優雅。如果時間允許,我真願意就這麼一遍遍,一天天的泡下去,品下去,脫離世間的塵囂,享受精神的彼岸。

婺源的茶長在高山上,氣溫底,雲霧濃,生長期長,葉片厚實。婺源的水,真正的優質山泉,含礦物質豐富,無任何污染。好茶好水,怎能沒有好滋味。為了試試這山泉水的優劣,我們在裝滿泉水的茶杯中一個個地投下硬幣,看著那水一點點高出杯沿而不溢出,照片都不知拍了多少張。上曉起的游人不多,我們在那的兩天中只見到幾撥人,而且都是來去匆匆。為我們泡茶的李姑娘看得出極熱愛自己的本行,而且也非常願意把自己的這份喜愛傳給更多的人。她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茶的知識,茶的文化和泡茶品茶的藝術,我們深受她的感染。她說像我們這樣一連兩天坐在這裡靜心悠然品茶的游客還沒見過。我們可以感覺到,她的茶藝和知識得到我們的認同和贊賞,她是很驕傲和自豪的呢。

上曉起有一座祠堂,名曰敬彝堂,裡面供奉著“濟陽江宗譜錄”。祠堂保存得很好,裡面長年有老人管理。祠堂大門口的門檻是那麼高,小孩需要爬著才能翻過去,這讓我想起祥林嫂為寺廟捐門檻和砍門檻的故事,不知那門檻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以前女人是不能從這門檻上邁過去的,只能走側門,但是抱著男孩子的女人可以例外。據祠堂的老人說,他們的祖上最早是在河南鄭陽,後遷至山東濟陽縣。唐代遷至安徽景德江村,約在800年前到了曉起。最令上曉起人耿耿於懷的是,他們堅決認為江澤民的祖籍就在上曉起,還能舉出大量的“證據”。當今官方指認江灣是江澤民的祖籍,他們根本不認可,為此有很深的抱怨。對於這祖籍之爭,我沒什麼興趣,只當故事聽聽。倒是老人們說的上曉起的一些往事,還是蠻有意思的。據說這個村子出過一個進士,五個舉人。歷史上這裡出去做官經商的人很多,真正在村裡種田的人很少。村裡人主要是靠茶為生,種茶,做茶葉生意。千百年來,這山谷中無數村莊生產的茶葉,全都是裝在獨輪車上,從我們走過的那條青石板路運出大山的。石板路中間獨輪車千萬次輾壓形成深深的凹槽,至今清晰可見,歷歷在目。歲月的痕跡是多麼奇妙,讓我們在這麼多年後還能親手觸摸到它的存在。

夾在兩條長長山脈之中的上曉起其實只是一長串珍珠中的一顆,順著山谷向深處行,那些藏在深山的明珠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欣賞,去擁抱。泡茶的姑娘告訴我們,沿著通向上曉起的那條石板路向山谷深處走,還有一個接一個的小村莊。要想揭開她們的面紗,唯一的辦法就是邁開你的雙腿。幾天的酷熱終究阻擋不住我們的好奇心,下午四點多鐘太陽偏西了些,我們就開路了。一開始我們就犯了戰術錯誤,看到一條埋在草叢中的石板小路就想當然地踏了上去。結果在山邊轉了半天也沒見到村莊的影子。正在置疑自己的路線錯誤,小石板路卻自己搭到大石板路上。再行了一條不長的S型路段,一個小村莊赫然從不遠處冒了出來,總算是柳暗花明了。這個村子比上曉起更小,更古樸。村裡幾乎沒有什麼平地,房子都錯錯落落地建在山坡上。村邊的稻田不多,想必也同上曉起一樣,在山那邊種茶呢。高高的大樹,淺淺的小河,伴著石板路一路前行,異常幽靜,總有一股與世隔絕的感覺。在去村子的路上見到幾個小童在大樹和小河邊玩耍,趕緊抓拍了兩張照片。有一個小娃娃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我們,眼神中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沿著這小河,沿著這山谷,一路的青山綠水,一路的風光無限。石板路的前方,還有無數村莊等著我們去探索,無奈下午5點多的山谷中天色已經轉暗

。我們不得不返程了,帶著未了的心願和牽掛。這會兒我們總算明白了。青石板路是始終沿著小河的走向,村莊呢更是離不開小河的左右。山泉流淌的小河就是那條銀線,把沿河的小村莊穿成了一串串,成了這大山中的閃閃明珠。而同村莊小河如影隨形的大山呢,正是孕育這小河和村莊的珍珠貝 。沒有她的滋潤,如何有這些晶瑩剔透的串串寶珠呢!

回到上曉起,我們預定的老母雞正在河邊清洗呢。沒過多久,廚房已經漂出了它的濃香。婺源的鄉村至今還是以燒柴為主,靠山吃山大概也是自古恆定的約俗。最奇妙的是那炒菜的鍋,深入灶沿幾近半人深,個小的彎腰都夠不著鍋底,我總想著不知她們用什麼法子洗鍋。不過不管她們洗不洗鍋,用柴火燒出的菜是格外的香。只可惜那老母雞實在是太豐滿了,雞湯幾乎就是一盆油。我們三人雖極盡全力,也沒能消滅它。同行的小伙子小黃拍胸脯保證要包圓兒,吃一會喘一會努力多次,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還算他勇氣可佳,決定第二天早上下面條再對付它,大有決一死戰的氣勢。可惜第二天我和李mm一早就先行離開了,不知他的壯舉是否兌現。

是夜客棧房間仍悶熱難耐,三個人摸索到幾張涼席上了天台。天台上涼風習習,好不愜意。我和李mm趴在涼席上,小黃坐在一邊。正在我們為小黃手機收到的一條同我們似乎有關但又寓意不明的短信爭執時,夜空中突然一道黑影劃過,一件什麼東西落在我們身旁。我們一陣慌亂,爬起來一頓亂摸。好家伙!!也就是離李mm腦袋不夠一尺遠,一塊小孩拳頭大的石塊正好砸在那裡!好懸啊!何人這麼歹毒,下此毒手?!一分析,也就是剛才討論激烈,聲音高了一點。都說民風純樸,怎至於用此等方式表達對客人的不滿?不懂!萬幸沒有砸著人,要不這兩眼一摸黑的,到哪找人說理去?!

好在這一插曲並未影響我們對上曉起的美麗心情。當我們在晨曦中踏著石板路走出上曉起,看著路邊魚塘剛剛打撈出一條條巨大的?魚(我分不清品種),只感覺我們在從仙境往外漂,真的不甘心再回到凡塵中去呢

相關照片請見http://photo.***/openalbum.php?username=maomaobobby&_dir=%2F&page=2



(進村處貼河而建的小橋)



(遠方即是上曉起,石板路是上曉起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



(婺源特色的大炒鍋,個小夠不著鍋底)



(從上曉起再往深入走,就是一個又一個這樣美麗的小村莊)



(優質的山泉水,過杯沿而不溢)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