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發生的故事(2006/1/20-1/25)

作者: hellolittlebear

導讀“如果你千裡迢迢來到這裡,沒有發生任何故事,又千裡迢迢回去,------- 太傷自尊了!” 誰說我的麗江之行沒有故事,如果故事是專指浪漫而言,那麼這一次行程確實缺少浪漫的成分,本來這次團隊的組合就不是以尋找浪漫為主題的,況且生活本來除了浪漫之外還有許多有趣的內容,為何不能稱之為麗江故事呢? 計劃當中發生的故事 帶著興奮來到麗江。一切都在計劃當 ...

“如果你千裡迢迢來到這裡,沒有發生任何故事,又千裡迢迢回去,------- 太傷自尊了!”

誰說我的麗江之行沒有故事,如果故事是專指浪漫而言,那麼這一次行程確實缺少浪漫的成分,本來這次團隊的組合就不是以尋找浪漫為主題的,況且生活本來除了浪漫之外還有許多有趣的內容,為何不能稱之為麗江故事呢?


計劃當中發生的故事

帶著興奮來到麗江。一切都在計劃當中。

計劃中的飛機在計劃中晚點。計劃中的酒店在計劃中接站。計劃中將要吃到的小吃在計劃中的地點和計劃中的老太太那裡買到。計劃中定下的司機收了我們計劃中預算的錢。計劃中要欣賞的納西古樂在預料到的宣科要演講的內容中從容的進行;計劃中預定要去的景點一個也沒有落下。差點兒沒按計劃趕上回來的飛機,嚇得大家心驚肉跳,但飛機卻在計劃中按時起飛計劃外提前到達廣州,害得我耳膜外鼓,一個小時以後還聽不清聲音。

一切都在計劃中,因此一切都很順利,一切也都失去了發現的喜悅和失敗帶來的情緒的震蕩。

一切與計劃中有著的些許不同帶給了我們旅行中真正的快樂。

計劃中的虎跳峽之行,本以為和老大姐們在一起,看一看上虎跳,就直接坐車拐到長江第一彎了,沒想到老大姐們堅持要到中虎跳,我們就在計劃外走過了傳說中凶險的落石地帶,走過了傳說中狹窄的山邊小道,來到了有名的張老師家,交給了他媽媽十元買路錢之後,踏上了蜿蜒的小路,路並不難走,只不過對人的體力是一次考驗。

計劃中的玉龍雪山之行,本是乘大索道到達冰川,看看據說千年不化的冰川。沒想到進山門時才知道大索道由於風大停開,只有坐中索道到犛牛坪,在我所做的功課中,犛牛坪是一個綠草如茵的大草甸,是一個適合騎馬的所在,結果在被風吹得動蕩不已的索道之行後,見到的是一條在荒草甸上用木頭鋪砌的不知盡頭在哪裡的棧道,據說有八公裡之長,據說沿著棧道走可以看到瑤池,我們便頂著吹得倒人的狂風艱難的往前一步一步地邁進,每走一步,便離雪山的主峰進了一步,由於今年麗江沒有下雪,所以山谷中主峰上都沒有多少雪,我們感受到的只有撲面而來的強勁的風。這真是我們所有人沒有預期到的。圍著棧道走了一圈,除了雪山沒有見到任何風景,後來才知道,要去瑤池還要騎馬走幾公裡,才能見到一個已經沒有多少水的水池,這種煞風景的事還是不做為好。

今天所表,皆是旅途中一些能引起我被商業化和程式化旅行麻木了的神經興奮感覺的故事。


生病的故事

以前外出帶的藥都是白帶,怎麼帶出去的怎麼帶回來,所以這次只帶了幾袋保濟丸,沒想到這次藥店就進去了三次。最後還是擤著鼻涕病怏怏地回到廣州的。

莆抵麗江,滿心都是歡喜,在麗江城這個大超市中走了一下午後,馬不停蹄地去會見了GX在大理的朋友,他請我們吃水質非常高的雪山融水養的三文魚,就是虹鱒魚,一魚三吃,魚生、火鍋、炸魚皮。我沒有動火鍋一口,大吃特吃魚生和炸魚皮,整個桌上大概數我吃得最多,新鮮的三文魚咬在嘴裡的爽脆感覺,只能通過反復咀嚼來強化記憶,只能留在記憶中帶回廣州。吃完三文魚,在荒郊野外等著的士,然後又跑到黑燈瞎火的束河古鎮轉了一圈,回來的路上腿就開始疼了,於是一進藥店,買了芬必得,兩粒下去,幾天之內腿病沒有再發。

當天夜裡,報應來了,由於吃了太多油炸的魚皮,也由於高原干燥的天氣,一宿竟然爬起來了五次,喝水、上廁所、喝水、上廁所,由於第一個晚上天氣寒冷,我把電熱毯放到高溫的位置,還用了電熱水袋,內火和外寒結合在一起,一夜無法入睡。第二天早上,二進藥店,買了金嗓子喉寶。

下午,在束河古鎮一個酒吧的溫暖樓上,我懶洋洋地躺在陽光下舒適的藤臥上,暴曬了一個下午,太陽落山後,竟然渾身冷得發抖,強撐著聽完了納西古樂之後,人已昏昏沉沉。於是三進藥店,買了白加黑和安神膠囊。

此時,身體的症狀已經告訴我,由於沒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我病倒了。在麗江余下的日子裡,我就是靠著買來的藥和幾位老大姐的涼茶捱了過來。本以為在麗江的夜生活會非常精彩,但每天晚上我都是拿著一卷手紙,在與惱人的頭痛和塞住的鼻子抗拒著,並尋找睡覺的感覺。到了最後一天,我感慨道:這幾天光忙著生病了,玩的都不盡興。(最後一天坐在木雕店,和師傅們海闊天空聊天到十二點才回去,而且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已經明顯好轉,GX說,是由於花了錢給了我刺激,就是欠花錢。)


導游的故事

我喜歡自游,但在游玩的過程中,時常會喜歡跟著旅行團蹭導游,因為有的時候優秀的導游介紹的風土人情是書本上看不到的,簡介裡寫不充分的。

在麗江我們遇到了幾個好導游。

木府李導游:到麗江之前,許多人都告訴我們在麗江古城裡,木府是一個必去的景點。我們一行逛到木府已經是將近五點半了,買了票進去,我們就傻了眼,一進大門就是工地,這時一個小伙子走過來,告訴我們他可以為我們提供導游服務,並告訴我們這裡是在搭建紀念雲南二六地震十周年的晚會現場。我們隨著他看了木老爺的住宅,藏書樓,敬拜天地君親師的經堂,繞過不擾民的過街橋,來到了木老爺的後花園,也叫“玉花園”(諧音“御花園”)看到了“玉音樓”,也就是木老爺聽戲的戲台,攀上了三清殿,拍下了夕陽下的麗江古城全景。這個時候已經六點多了,這個姓李的導游是個納西族人,他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熟悉和自豪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一切講解都是恰到好處,彬彬有禮,讓我們在到達古城的第一天就了解了這個思想開放,文化包容的偉大民族。

小李司機: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眾多網友推薦的司機中的一個,由於給前一個姓木的司機打電話,電話占線,我才找到這個司機的。也算是緣分吧。由於和他相處得兩天正是我病得最嚴重的兩天,所以我一直躲在他12坐金獅的最後一排昏昏欲睡,他興致勃勃地吹牛的時候,我的耳膜由於從高處往下走而漲得什麼都聽不清,所以錯過了許多據說精彩的故事。最讓我意外的是,在他的車上他給我們放了納西的流行音樂,還是搖滾,從玉龍雪山回來的路上,有一對情侶搭上了我們的車,聽到了他一邊開著車一邊兒起勁兒地搖搖擺擺跟著唱的這首歌,還說,以前在酒吧裡聽過,不知道這原來是納西的歌兒。第二天的下午,他還把我們拉到了他的老家觀音峽去看那裡的風景,雖說大家都覺得沒有太大意思,但畢竟去了一個已經開發了,但還沒有正式收門票的景區,都有占了一點兒便宜的喜悅。這個小李導游就是要錢的了,而且要價不菲,我們兩天是700元,大家還覺得不太好意思,其實也差不多了,加上門票的回扣,和第二天他根據錢給予的服務,大家誰也不欠誰了。

玉峰寺導游:在告別了小李司機之後,我們還有一天在麗江的時間,大家決定把幾個值得去的散點兒走一走,有人給我們推薦了玉峰寺,據說這個寺廟中有兩株山茶花,母子相抱,長在了一起,現在去正是開花季節,我們第二天早上包了一輛車,直殺玉峰寺,(開車的兩夫婦人都不錯,姓馬)進了玉峰寺,一位女導游主動過來為我們講解,玉峰寺是一座喇嘛廟,據說現在這個廟有兩樣東西還沒有地方放,一是一個泰國信民還願時捐的菩薩,一是他們的主持喇嘛,所以希望我們給他們捐香火錢,導游從開始就目的明確地為我們做 明的暗的提示,等我們明確地告訴她我們想看茶花時,她便冷冷地帶著我們轉完剩下幾個經輪就消失了,我們只好自己摸索著找到了十裡香院和茶花別院。在茶花別院我們還見到了“一生只為一棵樹”的89歲的納督喇嘛,我們充滿敬意地向他致敬,可惜他的耳朵已經聽不見了,出院子時,姓馬的司機來找我們,她說,他們小時候過年來廟裡進拜,拜後總要來看一次茶花,他們小時候看到的不是這棵,聽得這個說法和我在游完木府歸來看到書上說木府是九十年代修建的,感受是一樣的。


陽光和風

麗江冬日的陽光是熱烈的,我沒有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冬天感受過如此熱情的陽光。

在麗江,陽光和黑暗的交替是如此的迅速,早上七點半,天還是黑漆漆的,拉開窗簾,感受不到一絲溫暖的氣息,仿佛就在一剎那間,天亮起來了,只要見到陽光的地方,你馬上就會覺得刺眼,只要是曬到陽光的地方,很快你就能感受到刺痛。這時候,你也許想躲到有影子的地方去,但只要你一走到樹下面,屋檐下面,你就仿佛到了另一個季節另一個緯度,你還得回到陽光下尋找與其共處之道。在麗江,到處都看得到曬太陽的人們,有穿著納西民族服裝的老人安靜地坐在那裡讓你回味那段經典的對話;個個酒吧咖啡屋靠窗的 位置都有人眯著眼睛告訴你他們已經找到了心靈暫時的歸宿。真是王子可以做日光浴,乞丐也可以曬太陽的所在。慈善的太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除非你非要用你的防曬霜來拒絕它。麗江明亮的太陽照著麗江清澈的清脆的河渠中的水和水中的魚和納西古屋在河中的倒影,讓你不由得懷疑這是否就是仙境。正午時間,陽光強烈得你根本無法拍照,鏡頭裡到處都是白色一片,美麗的景色只能讓你用眼睛這個最精確的照相機帶回去回味。

落日的余暉消失得也是那麼迅速,頭上的圍巾的作用很快就由防曬變成御寒,剛才還不知是穿還是脫好的棉襖現在要讓所有的扣子都嚴陣以待,剛才還慵懶地曬著太陽的老人們一下子都不見了,冬天麗江的慈善的好陽光啊!怎能讓人不把你向往?

麗江的冬天畢竟還是冬天,早晚走在街上,還是要縮脖子的。但風吹在臉上,是那麼地舒服那麼的干淨,並沒有東北冬天風的凜冽,也沒有廣州風的污濁。

真正地領教“風”是在犛牛坪上,坐著索道上山時,車在幾個關口有停止的感覺,並且被風吹得搖搖晃晃,我就問X,怕不怕,她回答曰:“你是想聽我說我的感覺,還是希望用我的回答驗證你的感覺?”上了棧道,面對雪山走去,正是在山谷之中,風迎面吹來,我們經常兩三個人緊緊拉著手,背轉身來,讓呼嘯而來的山風吹打在羽絨服上,風吹鼓了褲子,吹飛了圍巾,吹透了鞋子,我們互相支持著走到了最高點,最後證實了在這段棧道上,的確什麼也看不到,然後走到了山谷的另外一邊,這邊兒的風小多了,我們用於狂風戰鬥消耗盡的最後一絲力氣走了回去,大家都說:終於知道“風”字是怎麼寫的了。

回到廣州,回憶起麗江的陽光,還覺得皮疼,回憶起雪山上的山風,還打著哆嗦。


酒吧、客棧和老宅子的故事

在麗江,酒吧、客棧、老宅子都是風景。

在新華街酒吧一條街我來回走了兩次,可惜一家也沒有進去。第一次是正午時分,不是時候,第二次是我昏昏沉沉地拎著喜之郎茶果凍走在小街上,被熱鬧吸引過去,有兩家酒吧在小河兩岸對歌,還有兩家酒吧裡面再跳著迪斯科,真想進去發生一些故事,但喜之郎拿在手上實在不知所措,熱鬧只能是屬於別人的。

還有一家咖啡屋的風格很讓人向往,這家咖啡屋離住的地方不遠,叫布拉格,我在窗外看到了窗內一景,一個美麗的女郎優雅地坐在書架和電腦前專注地上網,背景是溫暖舒適的家居環境。我要進去的動機並不純,我想要占用那台電腦坐我來麗江前還沒有完成的工作,但我進去就破壞了這悠閑的一幕,窗外的人看到我工作時嚴肅的表情,走過必心慌。算了。

在束河古鎮,我們逛過兩個小酒吧,其實也是小客棧。第一個是個韓國女人開的,那個晚上我們第一次來到束河,ZW聽到了酒吧裡兩個人用韓語交談,就去搭訕,那個女人說自己是韓國人,我疑心她的漢語說得如此流利,她說在北京學過兩年的漢語,我的朝鮮族同學說了二十年漢語都沒沒有她說得好。第二天再去時,她竟然完全不記得我們前一天晚上去過,而且對我們要看房間表示非常的冷淡。

另一個酒吧很有特色,叫“綠林”,這個酒吧就在九鼎龍泉邊,招牌是門楣上那個軍綠色坐墊上鏽著紅星的搖椅。我們先是被這個名字吸引住的,走進去以後,看到了另一樣有趣的東西——一塊招聘啟事,招聘的是老板娘,要求帶著銀行帳號、房產證、身份證等等物件,這正是頭一天X的朋友對她的提議,我們看了以後相視大笑,酒吧裡幾個人物很有特色,一個頭上有塊布的紅衣女孩一直沒有抬起頭來,一個長頭發留著胡須的男人在刻一塊木板(這塊木板很快就掛起來了,上面寫著“大爺上座”幾個字),還有一個穿著破的軍綠棉襖的很有藝術氣息的人迷迷糊糊地走來走去。我和X走到樓上,我馬上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幾個寬大的藤椅低低的軟軟地懶懶地放置在陽台上,曝曬在陽光下,等著我撲上去,正在昏沉中的我在正午找到了一個最需要的位置,我要了這裡最好的普洱茶,告訴潘金妹,茶拿來就可以了,別叫我,我要睡覺!看著這個地方應該是怪人輩出的地方,潘金妹也應該見怪不怪了。我一直閉著眼睛試圖睡覺,但這家酒吧裡的綠林好漢放的都是非主流的搖滾音樂,吵得我鬧哄哄頭愈來愈疼,直到找我的人來到這裡,一切聲音我都聽得到,但都無力去應答。後來聽到他們在聊天,聊天的內容吸引了我,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剛才下面那個頭上有塊布的女孩,在講她如何辭掉工作,如何到這裡重新開始人生。講這個酒吧裡四個男人和一條公狗的故事,講這個酒吧裡許多物件名字的由來,比如那條豬槽船名字帶有他們對女人的幻想叫70D號,那條狗叫克拉,因為他們沒有錢買鑽石。聊著天,那個穿著破的軍棉襖的人上來了,縮在地上的榻榻米上曬著太陽就睡著了,喝了一杯我點的03年普洱茶,味道出奇的好,那個女孩子,叫阿布的,說這裡的東西一般都是好東西,都是這幾個會享受的人自己喝的東西。

我們要出來的時候,有人來找:那個說阿拉伯語的哪裡去了?潘金妹說:出去買東西了,來人非常熟悉的說:那我一會兒再來找他玩。

回廣州後,上網一查,才知道,這個酒吧真的很有名氣。

回到麗江四方街,有一個叫青鳥的酒吧,在這裡我要好好說一說,本來那天我們是打算在科貢坊吃一頓的,可是到了科貢坊,卻不知從什麼地方上去,吃哪家,這時候一個納西小姑娘邀請我們到青鳥來用餐“經濟又實惠,我們就是網上口碑非常好的青鳥,而且這裡只有我們家有三層樓。”,小姑娘老練極了,一看就是混跡江湖多年的高手(雖然她自己說才16歲)我們就上了樓。上了菜後,就覺得不對,一是茶的味道不像我們點的普洱,打開壺蓋一看,幾乎全是綠色的葉子,中間混跡幾塊黑色普洱,;而且盛菜的盤子小得出人意料。再請他家潘金妹來解釋的時候,那個小姑娘站在桌前往外望,顧左右而言他地說:哎呀,外面發生什麼事了?後來,請他們老板來,原來是個北京人,一口京片子,一個京油子,我們逼著他給我們重新衝一杯普洱茶,他衝出來了,面對著完全不同的茶,他也開始裝聾作啞,整個店中沒有一個人說話,我們找他要發票,他們竟然說這個月買的發票用光了,用別的店的發票抵帳,這種伎倆見得多了,我們一言不發,直到他要來發票蓋上了他們店的印章才了結。既然他們說在網上很有名氣,我們就用照片為他在網上再增加些知名度。

麗江的客棧也是一景,許多客棧是外地人租用了納西人的房子開發出來的,納西人搬到了城外去,租用的價錢大家說的都不一樣,有人說一年幾十萬,有人說一個月三千元左右,還有一個北京人租了500多平方米,一年給他們三萬元。無論怎樣,對於納西人、開店人和游客來說這是三贏的事情。我們閑來沒事兒,走街串巷時,也溜進這些小客棧,英文叫INN的地方來看一看,有一些還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有一家台灣人開的,在三眼井附近,好像叫寶塢客棧,外面一看就是一個比較優雅的所在,一進門就看到一個大牌子:無意留宿者,謝絕參觀。小客棧每個細節都很用心思,大牌子猶如猶抱琵琶半遮面更增加了我們的好奇心,這是老板出來了,是個台灣人,他說:“你們挑客棧,我的客棧挑客人,40、50元的客棧經常混進去一些半夜起來偷竊搶劫的人,我這裡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所有我才有‘安全客棧’的獎牌。看你們不是賊眉鼠眼,鼠目斜視的人,你們進來看一看吧。”裡面一共只有八個房間,全木裝修,溫馨舒適。走在後面,還有一個樓梯往樓下走,下去後,直接就來到水邊,一條寬闊活潑清亮的小河嘩啦啦地為小客棧增添了無限的情趣,老板還介紹,早餐和水果都是免費的,在餐廳的一角還有電腦可以上網,也都是免費的。我們流著艷羨的口水走了出來,下次也許就是選擇這裡了。在天水雨流芳牌樓下面,有一個老宅院,從外面看過來,門樓高大,屋檐疊聳,一看就是個大戶人家,我們好奇的推門而入,裡面也是滿院子的鮮花,大朵的白玉蘭怒放枝頭,一個樸素的老人向我們介紹了這個院子,現在已經是兩戶人家合住,他們把一部分房間也改成了客房,也開辟出了浴室,但還是沒有廁所,因為老城中廁所還是統一規劃的,小河從他們的院子裡歡快流過,流水一定見證了這個老宅子百年的變遷。

麗江是個人傑地靈的所在,從老城的房子看來,許多人家還是生活非常殷實的,我們在走街竄巷的時候,常常發現一些大宅門,一般都是四合院結構,都是三進一影壁,四合五天井,這些宅子一定有許多故事等著被人們發掘。我們在一個小巷的拐彎處,看到了一個很高的門楣,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地圖上到處可見的方國瑜故居,還沒有對外開放,征得同意後,我們進來參觀了這個慈善人家的宅邸,方家的人大多在美國,其余的都住在昆明,他們在麗江已經沒有後人了,這是麗江政府為了紀念方國瑜把醫院從這個老宅中移開而建立的紀念館。屋在人已去,我們走不進的還是這個家庭的百年變遷,這個家族在麗江人心中崇高的威望。在束河古鎮,我們在“壹餐廳”就餐,餐廳的曹媽媽建議我們到他家的小院子裡用餐,我們跟隨著餐廳的小妹來到了一個已經顯得有些破敗的宅第,外面有‘重點保護民居“的字樣,原來這是馬幫的一個首領馬鍋頭曾經住過的房屋的第一進,束河古鎮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是一個安詳美麗的小鎮,難怪馬幫首領都願意在此長住,曹媽媽的女兒把這個小屋整個租下來,整修一新,剛剛開發一個多月,陽台、酒吧、小院、鮮花、大床,一個都不少,干淨舒適浪漫,我們就在這個陽光燦爛的中午,合著音樂,享受了一頓美味的午餐。而且真有在這裡住下來的衝動。

其實我們住的客棧也是個老宅子,而且院子也很大,客棧改造得不錯,很能關注到細節,設備的配備和三星級酒店差不多,住在老宅子裡,唯一感覺到比較不適應的,就是不隔音,門口有人走動或者隔壁有人說話,聽得清清楚楚,第一天晚上保安查房,把本來就睡得不安穩的我嚇得一個機靈。看來,老宅子要想住得舒適安心還得一家人不設防地住在一起。


小巷的故事

我們是麗江的外鄉人,我們是麗江的過客。

小巷中的風景是世俗的風景,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廣州的小巷,每天都發生著多少世俗的柴米油鹽喜笑哭鬧的故事,這裡的人們知道彼此家中的老人多少高壽,知道這家女兒出嫁時陪嫁有幾多,知道這家兒子光著屁股時一段青梅竹馬的故事,知道兩夫妻昨天吵架今天和……,那是外人不能走進的生活。

麗江的小巷是美的,處處是生活的痕跡,當然這指的並不是那些被外地人租下來做生意的喧鬧的商業街道。走在這等喧鬧的浮躁的街道上,我經常在想,茶馬古道上曾經扎著帳篷點著篝火的販茶商人們看到如今的燈紅酒綠是否就停下奔波的腳步,或者會讓他們質樸的理想迷失了方向?

無論是大研古鎮還是束河古鎮,每條小巷的伴著一條奔騰的清亮的小河,據說在這些小鎮不會迷路的,只要逆著水走,就可以找到水的源頭,走到村口。小河有時依傍在路的一旁,有時鑽入大戶人家串個門再出來,有時被截留成三眼井一邊兒被居民使用,一邊兒向外人宣傳納西人與自然相處的文化。這些小河渠使得麗江的小巷比起北京上海廣州小市民的生活區多了許多靈秀,多了與自然的親近。

最喜愛走的是那些一響起垃圾車的鈴聲,各家各戶就拿著垃圾出來的小街道,這是生活;最喜歡那些婦人在與小巷並行的小河渠中洗洗刷刷的情景,這是生活;最喜歡看到老榕樹下十裡香下並不多說什麼,只是守著海棠干挑挑揀揀的老人,這是生活;還喜歡聞晨光裡小巷中火爐上烘烤納西粑粑發出的香氣,喜歡看小巷中的夕陽西下後屋檐中漏出的天邊彩霞,喜歡聽馬幫走在小巷裡得得的清脆馬蹄聲響……

但這些小巷的生活是納西人的,我們只是過客。



納西老百姓

納西人不斷地說:我們納西人不騙人,我們納西人不會做生意,我們納西人對生活要求不高。

賣草莓的走過你身邊:要草莓嗎?嘗一個吧,不用買的。並且附送一個燦爛的如同麗江頭頂陽光般的笑容。

被稱為潘金妹的服務員看上去總是像自家的小妹般樸實善良。

喜歡向街邊背著簍的納西老媽媽們賣弄剛學會的納西話:“烏阿雷雷洛”,老媽媽們也總淡然不驚地回答一句據說是感謝的話。

麗江人的生活像是我們的過去,我們在幾戶住家門前看到了這樣的對聯:“痛矣今天當大事,傷哉何日報深恩。”門上貼著“哀哉”,這應該是家中有喪,後來還陸續看到了“思親常望白雲飛,守孝不知紅日近”, 門上貼著“遵禮”橫批是“二年齋期”;“古制三年雖易滿,親思百世終難忘”門上貼著“除服”橫批是“三年期滿”;“除服已瞻新氣像,彈冠不忘舊家風”門上貼著“關服”,橫批是“除服貞祥”。遺憾的是我沒有把第一年守孝的對聯的拍錄下來,這樣的守孝規則對現如今來說是從來沒有聽說過,以前只聽說過孔子去世之後子貢在墳前守孝三年,只聽說古代做官之人父母有喪要丁憂三年,這個古老的孝道傳統在這個小城上依然保留著,留給我們對失去的生活方式的深深反思。

很高興,商業化的麗江還有那麼樸實的民風,還有那麼多樸實的為自己的文化引以為傲的納西人。

麗江納西人對先進文化思想的包容,使得儒教、道教、藏傳佛教共同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吐舊納新,有著信仰的納西人以善良平和知足的心態面對每天的雲卷雲舒,淡定自如,他們本民族的東巴教對自然的敬畏和尊崇使得他們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 使他們的水比任何地方都清,使他們的草比任何地方的都肥美。在麗江一般很少用塑料袋,用的都是環保布袋子,麗江的廁所也有統一規劃,有些地段是不許私設廁所隨便向河流裡排污的,在麗江水流的發源地白水寨的那顆神秘的樹洞中流出來的水,讓我們仿佛來到了柳宗元伐竹取道才來到的小石潭,親眼見到了水中的魚影布石上,“皆若空游無所依”,到了麗江城裡,水一直還都是那麼清。麗江人對自然的尊崇使他們也成了自然最大的受益者。

納西男人的生活很瀟灑,他們生活的主旋律是琴棋書畫煙酒茶,他們是納西文化的主要承傳著,我們的導游兼司機小李說他爺爺十八種樂器樣樣精通,“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的中國古代音樂能夠得以在麗江保存下來還要歸功於這些瀟灑的男人;納西的女人的穿著民族性更強,她們的身後都有一塊背布,上面繡著星和月,說明她們的生活主題就是披星戴月,他們依從生活習俗的分工,創造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和審美觀,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知天命的民族,這是一種讓我們這些俗人為之羨慕的生活。

客棧的小妹和一張娃娃臉沒有穿保安制服的小保安晚上圍著炭火在烤火聊天,他們向我介紹了他們尊敬的土司,介紹了他們小時候生活的麗江,我問他們:現在麗江開發成這個樣子,你們喜歡嗎?炭火映照在小保安那稚嫩的臉上,他靦腆地笑著,說:喜歡啊!



麗江的吃

在去麗江之前,各種旅游書和眾多游記都沒能讓我對麗江的小吃飲食產生任何幻想。我抱著到了麗江不餓死就算好的悲壯態度來直面麗江的飲食文化。

海航的飛機餐實在可惡,只有一包餅干,下了飛機後,又周轉了幾回才到達我們所住的賓館,安頓停當已經近一點,我們已經全部餓得有些慌亂了,隨手的零食抓起什麼都當點心。在出去揾食的路上,我為麗江的財政掏出了第一份錢:買了一份臭豆腐,這份臭豆腐幾乎是我一個人吃掉的,讓我第一次真正領略了雲南的辣:夠勁!下午在街邊又買了大名鼎鼎的雞豆涼粉和米灌腸,加了薄荷葉子,和辣椒一起拌著吃,薄荷的清香和辣椒的熱辣混合在一起,只有一個爽字可以形容!由於接下來幾天身體的不適,每天半夜回客棧,在門前都會有人守著一個賣雞豆涼粉的老人靜靜地品嘗著美味,而我只能像一個廣東人那樣敬而遠之,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自己實在太懦夫。

雲南的辣是那種讓人辣得糊裡糊塗的沒理由的辣,我們吃了兩次火鍋,一次是吃三文魚,除了魚生之外,其余的部分都扔到火鍋裡了,火鍋的調料居然就是干辣子加上點兒蔥花,前面提過,我沒有吃火鍋,所以沒有動。後來又吃了一次腊排骨火鍋,此腊排骨據說不得了,只有在這裡才能吃得上,據說有人買了想帶回去,半路上這個排骨就要壞了,這個說法實在讓人狐疑,但不管怎麼樣,我 們吃到了,而且吃的是碳爐的火鍋,從我有記憶開始,好像就沒吃過這樣的火鍋,只在電影裡看過,最後還剩下半鍋的排骨沒有吃完(數一數,還是我吃得最多,二十塊),竟然才花了75元,還要強調一點就是我們吃完以後,過馬路每人花了五毛錢就坐車回到了古城。說這個腊排骨火鍋,是為了說這個調料也是一樣的干辣椒加蔥花,我傻了半天眼,實在不想為了吃辣暈過去,舀一勺火鍋湯放在調料裡才敢下去。

來的不是時候,什麼菌子都沒有,但據說我們吃的這兩樣,也是人家特意跑到麗江來吃的。因為三文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只有麗江的水才能養出好的三文魚,GX的同學帶我們去的地方才38元一斤,而我們在白水寨一打聽,要100元一斤。

我們在麗江吃到的有意思的東西還有:樹皮花——應該屬於苔蘚,反正吃起來很韌很特別,自從吃了這個,我們經常看樹皮,研究有沒有那塊像是我們吃的;油炸水蜻蜓——我們吃的時候,請旁邊一個好奇的小妞吃,那妞兒很難搞掂,借機還跟她男朋友撒嬌一番,真累!吹肝——應該是正經的,肝像是風干的,肝的味道也很重;還在犛牛坪上吃了藏族妹妹烤的及川犛牛肉串,吃完以後,嗓子更說不出話來,在麗江古城邊兒上,還有燒烤一條街,我第一天晚上還興致勃勃地跟著那些老媽媽後邊打跳,看著篝火熊熊,食欲旺盛,本計劃大掃一番麗江燒烤,無奈後來的身體狀況讓我無臉再提。

在麗江,吃得最多的蔬菜是豌豆苗,幾乎頓頓都吃,也幾乎只有這個菜不會加辣。另外,我們打火鍋還用了薄荷,味道真的很美。

犛牛坪下來,有個賣烤白薯的,我們買了兩塊,居然非常非常甜,後來回古城後,又買了一次,吃了兩口,一個和熊熊差不多大的小孩跑過來和熊熊一樣眼巴巴地看著我們手裡的白薯,我就全給他了,味道還沒吃出來呢。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之外,吃的跟在廣州差不多,因為身體原因,弱啊!


過程的故事

我買了兩塊木雕,用GX的話來說,我買的一是概念,一是過程。我連誇她這句話說的好。

這兩塊木雕是我再回過頭去尋找那塊“愛相隨”時路過大石橋旁的這家木雕店,被雕刻者的解說所吸引住,納西人智慧的格言概括了樸素的真理,樸素的真理又被手藝人用高 超技藝形像的再現出來。接下去再看的別的木雕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於是我執意又回去購買這塊比一般的木雕價錢高出許多的木雕。回去後,店裡的客人已經不多,主人為我們倒了兩杯茶和我們聊起了木雕手藝以及他們家族的故事,店裡的木雕是店主兩兄弟自己刻的,他們的手藝是祖傳的,他們這個店是自己的房屋,之所以能占據這麼好的位置,是因為他們爺爺的爺爺是土司的管家。他們一一為我們講解了店裡木雕的寓意,我買的兩塊意義分別是“春夏秋冬守護四季,駿馬前面無遠程。”“做事情正反思之,萬事順達”他極力推薦的兩塊一則是男人做事前說一句好話,做事時說一句好話,做完時說一句好話,他們事情可以做得非常完美,另一則是女人愛男人是由內往外愛,男人愛女人是由外往內愛。這幾塊畫對我來說不是很實用,意思記住就行了。定下來之後,我們親眼看到他在木雕背後塗色,烘干,把納西格言用漢語刻在背後。回來再看看這些木雕,雕刻手藝的確很不錯,而且是難得的納西人的手工,構圖其實基本上就是幾個符號,人,魚,荷,馬等在納西生活中富有吉祥寓意的符號,賣的真的就是概念。但這概念使我得到的就不僅僅是木雕本身了。

過程即意義。

如果不是過程,壹餐廳的那只叫“壹壹”得狗,“綠林”裡那只叫“克拉”的狗也不會引起我們那麼多的憐愛。

如果不是過程,旅行看到的就會和所有的旅游書所給你描繪的一樣的景觀,遭遇到的就是前人所遭遇過的順利,旅行就變得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雖說這次麗江之行有著這些讓我可以用一萬字來描繪的印像,但是我們還是太匆匆,匆忙的沒有更充分的時間來享受更多的過程,享受麗江人的世界,所以麗江還是麗江人的麗江,這不能不說還是一個遺憾,也許這個遺憾是作為旅行者永遠無法超越的。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