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走天下之(2_2)感受東德(萊比錫)

作者: 紅塵一笑

導讀萊比錫(Leipzig)是我到德國後較長時間居住過的第一個城市。2001年,在萊比錫大學的語言學校,我學習了3個月德語。 前面一節“從慕尼黑到慕尼黑“說到在慕尼黑大雪中棲身自動銀行,那是我到德國的第一夜。次日凌晨5點,火車從慕尼黑出發開往萊比錫。 坐到火車上的時候,雪還在下,天漸漸亮起來。第一次仔細打量鐵路兩旁披著銀妝的異國建築,我恍若置身童話王國。 火 ...

萊比錫(Leipzig)是我到德國後較長時間居住過的第一個城市。2001年,在萊比錫大學的語言學校,我學習了3個月德語。 前面一節“從慕尼黑到慕尼黑“說到在慕尼黑大雪中棲身自動銀行,那是我到德國的第一夜。次日凌晨5點,火車從慕尼黑出發開往萊比錫。

坐到火車上的時候,雪還在下,天漸漸亮起來。第一次仔細打量鐵路兩旁披著銀妝的異國建築,我恍若置身童話王國。

火車到站後,見到了如約等在那裡接我的Peter。Peter是德國人,在一百公裡外的一個小城學醫。他的雙胞胎哥哥Ralf當時正在復旦實習,是我幫著安排他在上海的衣食住行。Ralf要三月底才回德國,於是打電話叫Peter幫助我在德國安頓下來。

後面的日子多虧有了Peter,不然我還不知道要多碰到多少麻煩。我屋子裡的被子枕頭床單,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刀叉勺杯都是他陸續搬來的。很長時間,每個周末他都要驅車到我家,問我還缺什麼。我自然不好意思再提什麼要求,他就自己琢磨,每次總要帶點什麼來。大概是怕我過意不去,他總說這些東西是多出來的,他也用不著,可那些幾乎都是新的啊。不過我印像最深的,還是那次他送窗簾來。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窗簾送到,情誼就已經到了,可他非要站到桌子上親手把窗簾裝好,然後跳下來擦干淨桌子,再和你聊天。後來,他怕我生活無聊,又從家裡給我搬來一台電視。於是在周末,我得以保持在國內時的壞毛病----看電視到半夜。有一天晚上,驚奇地發現德國電視台在放黎明和張曼玉的<<甜蜜蜜>>,激動了半天。有些搞笑的是我聽不懂裡面的粵語,只好看德文字幕。

初到德國的那幾個月,活得前所未有的平靜,平靜地滋長著孤獨。很長時間,都感覺不到故土和親友都已離我萬裡。直到連問侯一聲都要撥那IP卡上的一長串號碼,還經常打不通時,才發現他們真的離我很遠很遠了。

那段日子是全天候地學德語,上午八點上到下午一點半,周一到周五。班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結了婚的大嫂,高中剛畢業的孩子。氣氛倒也輕松,就是最後一小時餓得慌。不得不佩服他們吃面包黃油長大的,一個干不拉瘠的老太,楞是能嘴不停蹄地講上五小時,直講得坐在下面的我東倒西歪。

除了想念父母和女朋友依,那陣子我好像花了太多的時間睡覺。我曾經問過Ralf有什麼愛好,他幾乎毫不猶豫地說:睡覺! 免不了被我揶揄一番。看來我是入鄉隨俗了。

我經常給依打電話寫信,她也經常打電話過來,信倒是只寫過一封,我就放在書包裡,有時在Tram上拿出來,看著看著,痴痴地笑。後來,依的電話也越來越少,接我的電話也越來越程式化。我開始擔憂,兼一些苦悶。一次通話中,順著話題我嚴肅地提了些問題,依先是道歉,然後不語,接著求我先掛了電話,讓她自己冷靜一會兒。和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時一樣,我尊重她。事後我越想越害怕,想盡辦法要和她溝通,可是她都躲閃著。我們一起攜手走過了那麼多風風雨雨,我不知道是什麼力量在什麼時候讓我們走成了這樣。

一天,看著同桌小女孩玩味著一套精致的印有小狗的明信片,連我這不是很喜歡寵物的人都被那憨態可掬的小狗逗樂了。依是最喜歡漂亮的小狗的,我當時最想做的就是買一套寄給依。問清楚是在市郊一個購物中心買的,離我住的地方坐Tram半個小時。那天是陰天,挺大的風,購物中心旁邊有個露天電話亭。買完東西我心情不錯,撥通依的電話想和她一起分享。話還沒開始說,她說她累了,改天再聊吧。掛下電話,我實在覺得心裡堵得慌,想和當時已經成為依舅媽的楊陽聊聊(作者注: 楊陽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和本書1_5小節“心圖“裡提到的是同一人,詳情請參見拙作<<青春無悔>>和<<走了這麼久,你變了沒有>>。楊陽和依的舅舅顧瑞榮經我和依介紹認識,在我出國不久後結婚。顧瑞榮為小有名氣的佛學研究家兼教育家,譯注包括曾紅遍大江南北的<<學習的革命>>以及大量印度佛學大師奧修的著作)。於是用凍成冰棒般的手指按下了一串電話號碼。那天ip卡的線路不是很好,不過總算是撥通了。聽到那邊有了回應,我開始竹筒炒豆子,我和楊陽從來不需要什麼客套的。等我一口氣講了一分多鐘,那邊說話了:"天天,我想你是打錯電話了吧。"天啊,是依!天氣嚴寒,心情激動加上鬼使神差,我居然下意識地又撥了依的電話。

有時候,我都會想,這是不是就是天意。終於,在復活節後一個周五的清晨,依在電話裡說:"我們還是做朋友吧。"我輕輕地回答:"那好吧."干脆得出乎她的意料。也許,其實我也等這句話等了很久。回去的路上,並沒有太多的悲傷,只覺得心頭空空蕩蕩的,畢竟是這麼久的感情和真心相處的日子,現在說沒了就沒了。在浴室裡衝了個澡,我輕輕地帶上門,上課去。

三個月的語言課程結束後,我通過了考試,獲得了在大學正式學習的位置。可是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眼見著銀行戶頭上的錢一天天少下來,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犯愁。到德國的初期,我並沒有獲得任何獎助學金,雖然不要交學費,但是卻要自己養活自己。父母都是在經濟並不太發達的地區拿死工資的人,為我出國籌措第一筆費用已經幾乎動用了他們能動用的所有力量,我實在厚不起臉皮再伸手向他們要。於是背上行囊,南下著名的打工聖地:斯圖加特(作者注: 詳情請參見本書2_3節“內卡河流過的地方“)。此後,除了同年9月份我確定轉學到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後回去搬家,再也沒有回過萊比錫。

雖然東西德統一已經十幾年了,但其實當今德國社會,東部和西部之間差別依然巨大。經濟是一方面,心態是另一方面。西部人很多在骨子裡依然瞧不起東部,認為東部人不思進取,缺乏教養,並在經濟上拖累著整個德國(作者注: 每年聯邦政府都要撥出一大筆錢幫助東部發展,甚至在西部每一個拿工資的人,都要特地交大概1%的統一稅(Solidaritatszuschlag)支援東部)。而東部人也不買賬,認為西部人工資高,態度傲慢。東部地區的失業率也遠高於西部。

政治經濟如此大的問題,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興趣下什麼論斷,我只想就自己感受到的社會氛圍談一些自己的看法。經歷過不同的意識形態,我覺得東部人和西部人在思維方式上確實有不小的差異。談不上絕對的誰好誰壞,西部人整體在表面上體現得更文明一些;而東部人兩極分化更嚴重一點,好的絕對是活雷鋒,在西部很難找到,而差的絕對Scheisse(作者注:德國國罵之一,同英語的Shit,中文的狗屎)。

初到德國時我只會三句德語,分別是:您好?請問您會說英語嗎?謝謝,再見!如果對方會說英語,我就能用英語繼續下去,不會的話,我只能Danke,Wiedersehen!了。到萊比錫的第一天我就要獨自出門找一個地方,拿著地址在Tram上問一位老太太,可惜她不懂英語(德東的英語普及率的確遠遠不如西部,但是有不少人會說一些俄語),但是她用友善的眼神和手勢告訴我跟著她走。到了主火車站下了車,她拉著我挨個問路人會不會說英語,終於碰到一個推著嬰兒車的三十左右的女士能說不錯的英語,老太太就把我交給她了。可惜這位女士不是很清楚我要去的地方怎麼走,她推著嬰兒車到火車站裡問德國鐵路信息處值班的人員,結果那裡的人也不清楚,讓我們到馬路對面市內交通總局問,結果她又推著嬰兒車帶著我前往,前前後後折騰了十幾分鐘才算弄清楚,我是真有點過意不去了。那位女士拿了張免費的市內交通圖,詳細地寫好坐幾路車,在哪裡轉車,下車後怎麼走,然後問我:

"你能自己找到這個地方嗎?"

我回答:"應該沒有問題吧。"

她想想,不放心,於是又在地圖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告訴我:"我家就住在火車站附近,如果你自己找不到的話,請給我打個電話,我再陪你一起去。"我當時是真的費了好大勁才能控制住自己激動的情緒。每次回想起此事,我唯有衷心祝願一聲:"好人一生平安!"

此後類似的事情我還在東部地區碰到過多次。當然,也有不好的回憶。我唯一一次在德國丟錢包,也是在萊比錫。那次在電話亭用IP卡給國內打電話,掏出錢包拿出卡撥前撥號和密碼,錢包就順手擱在電話機上面。當時外面有一個四十左右的德國男子在等著打電話。我打完電話後思考著什麼事情,忘了拿回擱在電話機上的錢包了。也就不到一分鐘之後,等我要上電車拿錢包裡的車票時,才發覺。趕緊跑回去,人和錢包都已杳無蹤影。相對來說,後面在德西生活的幾年裡,自己和身邊朋友丟的東西,小到手套圍巾,大到錢包手機筆記本電腦。90%都能找回,甚至別人根據線索主動送回。

另外一件事情更是將德東人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體現得淋離盡至。在去斯圖加特打工之前,我答應將電視機借給一個同學。坐Tram給她送去的時候,上了車,司機半天不開車。他走出駕駛室,來到我面前,說:

"你不能把這電視帶上車。"( 作者注: 請注意,德語和英語不一樣,是有"你"和"您"之分的。一般來說和陌生人說話,禮貌上都應該用"您",不然通常被視為沒有教養的表現)

我還以為是因為電視機太大(28寸) ,占用了車內空間(當時車其實很空),於是回答說,"我可以為電視機買票。"

司機有些生氣,很生硬地說:"買票也不行,你不能把這電視帶上車。請你趕快下車,不然我要叫警察了。"

我心裡火騰地就上來了,我又沒殺人放火,又沒搶劫偷竊,叫警察?誰怕誰啊?!正僵持不下,旁邊有一些乘客可能趕時間,很無辜地看著。有一個過來勸那個司機,可是司機腦袋就跟被槍打了一樣,態度非常蠻橫,那人只好又過來勸我。我想想,讓這一車乘客一起在這耽誤時間是不大合適。於是悻悻地又抱著電視下了車。站台上一位等車的老太太看見後,驚訝地問:

"您怎麼又下來了?"

我就把事情解釋了一遍,老太太連連搖頭說:"這怎麼可能?這怎麼可能?這樣吧,等下一部車來了,我幫您按著後門,您趕快上去,不要惹起司機注意,應該沒事。"

過了幾分鐘,我等的車還沒來,老太太等的車先來了(作者注:那個站台就兩部不同的車,既然老太太沒有上前面我要上的那輛車,可以推斷出她等的是另一部車)。

我說:"您的車來了。"

老太太回答:"沒事,我等您先上。我等下一部。"感動之余,我只好連聲道謝。後面的那部車上,司機從反光鏡裡應該同樣可以看到整個車廂的動靜,包括我搬電視機上車,卻沒有任何表示,我順利到達目的地。

既然談到德東,就順便提一下新納粹問題,因為在國內的時候從媒體得來的誤解很多,以為這是德國社會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東部正是新納粹的大本營。其實在德國這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只不過是一小幫烏合之眾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借用納粹的名義行蠅蠅苟苟之實罷了。真正了解納粹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最初的一批納粹黨員大多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英。只不過德國是一個雖然個體嚴謹,卻會集體發瘋的社會,所以才會有後面的二戰。但是二戰已經徹徹底底地把德國人打怕了,除了到今天還是女多男少之外,幾乎有戰必反(比如說美國對阿富汗,對伊拉克的戰爭,全世界反對聲音最強大的就是來自德國)。前一陣子看報紙,說萊比錫幾百名新納粹舉行游行,大量警察在旁伺候,主要任務不是為了防止新納粹傷害路人,而是為了防止他們被參加旁邊一個幾千人的反納粹游行的人打。

很有意思的是,如今德國總理默爾克女士和第二大黨社民黨的黨魁普拉澤克先生都來自原東德地區,希望他們能更好地協調東西部關系,從而駕馭整個德國更好地向前發展。

雖然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但其實我經常懷念剛到德國時那種一窮二白的生活,因為那時候不知道什麼是畏懼,什麼是浮躁,只知道想,下步該做什麼。當如何生存下去是你要考慮的首要任務時,你所有的能力將發揮得淋離盡至。這種經歷,在將來的人生路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記得那時候德國電視台經常放一句廣告詞,借用來結束這一小節:

Herz gut, alles gut. (心好,一切都好。)

附: 萊比錫介紹和旅游推薦

萊比錫是一座歷史名城,位於柏林以南165公裡。歷史上最早有記載是在公元1015年,市名萊比錫在斯拉夫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因為這個城市最早的一批開墾者屬於斯拉夫民族。如今的萊比錫人口超過五十萬,是德國東部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十大城市之一。

大多數人到萊比錫的第一站是主火車站(Hauptbahnhof)。這個火車站可是大有來頭,它很長時間是歐洲最大的火車站,如今也依然是最大的終端火車站之一。德國統一之後,政府通過吸引私人資金,對其進行現代化的裝修,成為了德國最現代化的火車站之一,同時它還是一個購物與服務中心。整個火車站分為三層,地下層和中間一層是購物和服務中心,分布著大量的商店,最上面一層是交通中心。歐洲的國家由於宗教原因,大多法律規定在周末限制商店營業(不過現在正逐步放寬),但火車站和加油站的商店除外。所以到了周末,萊比錫的火車站總是很熱鬧。

出了火車站大門,對面就是內城(Innenstadt),也就是萊比錫的市中心,萊比錫的主要游覽景點大多數集中於此,可步行游覽。

在老城廣場的中心是舊市政廳大樓(Altes Rathaus),它建於1557年,是德國最漂亮的文藝復興建築之一,現為市歷史博物館。它共分三層,最下面是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中間為簡潔的黃色牆身,最上面是紅瓦斜坡屋頂。屋頂上還建有六座造型優美的高閣樓,閣樓中間高聳的鐘塔是廣場的中心標志。

內城比較出名的建築還有:

巴特勒斯大樓(Barthels Hof) ,建於18世紀,現為集市廣場最漂亮的購物區。

羅馬努斯大樓(Romanus House) ,萊比錫巴洛克式民居的典範。

老貿易樓(Old Trading Borese) ,建於1678年,樓前有歌德雕像。

邁德勒購物長廊(Madoge Passage) ,萊比錫現存最華麗和最完整的購物長廊。旁邊有著名的奧爾巴赫酒家(Auerbachs Keller),這是一家建於十六世紀的學生酒館,歌德年輕時亦曾來訪。在其不朽名著<<浮士德>>中,也有一幕場景描述此地的。

托馬斯教堂(St.Thomas‘ Church),建於1500年,晚期哥特式。

新布商大廈(New Gewand house) ,布商大廈樂團的第三個團址,對面是萊比錫新歌劇院。

尼古萊大教堂(St.Nidolai Church) ,萊比錫最古老的教堂,建成於1175年。1989年,幾千進步學生和市民在此集會,要求自由和民主,那場運動最終導致了東德的土崩瓦解。

內城東南的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 Platz)兩側分別是舊歌劇院和重建的萊比錫音樂廳(Gewandhaus)。萊比錫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樂大師巴赫人生的最後二十年就是在萊比錫度過的,死後葬在托馬斯教堂的聖壇底下。1843年,又一位傑出的音樂家門德爾松在萊比錫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生於斯長於斯的偉大音樂家還有瓦格納和舒曼。

萊比錫音樂廳旁邊就是萊比錫大學的主校區。萊比錫大學成立於1409年,是德國第二歷史悠久的大學,僅次於海德堡大學。在這所大學裡,走出了德國人心目中的神----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以及席勒,萊布尼茨,第谷,萊辛,尼采,韋伯,海森伯等等一長串照耀人類史冊的名字。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萊比錫大學萊布尼茨紀念碑上刻著的著名校友名冊裡,有兩個我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名字: 蔡元培和林語堂。

中國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07年進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哲學、文學、美學與心理學。1911年武昌起義後回國,應孫中山邀請,參加臨時政府工作,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後來在任北大校長期間,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造就了鼎盛的北大,也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

國學大師林語堂,1922年獲哈佛大學文學系文學碩士學位後,同年轉赴德國,在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其作品有《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對中國近現代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兩位偉人的緣故,萊比錫大學的漢學系(Sinologie)是德國最好的漢學系之一。我們曾經開玩笑說,走在萊比錫街頭,不能隨便說中文。有一次,兩個語言班的中國同學到大學書店買書。一位看中一本字典,另一位極力反對,連聲說那本字典不好。一個金發碧眼的工作人員迎上前來,微笑著用流利的中文說道:"請問,這本書怎麼不好了?"嚇得二人出得書店直擦頭上的冷汗。巧的是後面一次大家一起看芭蕾舞劇睡美人(作者注:德文睡美人叫Dornroeschen,我平生看的第一場芭蕾舞,印像很深),帶隊的輔導員是萊比錫大學漢學系六年級學生,和路過的他的一個同學打招呼,那兩個中國同學一看,大驚失色,這不是書店那個工作人員嗎?原來那位女士是他們班的高才生,曾在南京生活過兩年。

又有一次,大家下課坐電車回家,兩位愛美的女同學聊著減肥話題,一位指著對面一個過於豐滿的德國女孩,對另一位說:“我不能再吃了,不然就要跟這位一樣了。這麼胖,怎麼辦啊。“沒想到那個德國女孩馬上接嘴:"是啊,我也急啊!"據說還帶有濃重的天津口音。

萊比錫也是世界聞名的圖書城,印刷業與圖書業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是德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館藏豐富,方便了學生和讀者。說起圖書館,德國僅有的兩座國家圖書館((Deutsche Buecherei),一座在法蘭克福,承擔整個德意志圖書館網上書目的改進和編輯、圖書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負責德意志圖書館的構建和領導,以及提供國家圖書書目服務。另一座就在萊比錫,主要負責珍貴圖書的保護與收藏。

萊比錫最早是作為博覽帝國而聞名於世的。1497年起萊比錫被允許開展博覽會。150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下詔,規定萊比錫周圍15德裡的範圍內享有集市優先權。從此萊比錫的貿易集市地位日益突出,最終發展成今日的博覽會之城。博覽世界上第一屆樣品博覽會(1895年)和第一屆技術博覽會(1918年)都是在萊比錫舉行的。時至今日,萊比錫圖書博覽會(Leipziger Buchmesse)仍是世界最大的圖書交易及博覽會之一,此外每年的大型博覽會還有僅次於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IAA)的德國第二大的國際汽車展(Automobil International)和最大的游戲博覽會(Games Convention Leipzig) ,以及其他數十個不同規模的博覽會。舊的展覽館在城市南部,從主火車站出發15路電車10分鐘可到,有一個方尖碑上頂著顆星星的地方就是。1996年,鋼架玻璃拱頂的新展覽中心落成開業,這座完全現代化的建築面積達20,500平方米,異常宏偉而漂亮。它的地面上鋪以黑白花崗石拼砌的椴樹葉圖案,是把椴樹作為聖樹的“椴樹之鄉”萊比錫的像征。門前的巨大水池中間有人行通道,給人以如行走在水中的感覺。新的展覽館在城市的北面,從主火車站坐16路電車24分鐘可直達。

提到萊比錫,不得不提到一個偉大的名字。雖然他不是德國人,卻和這座城市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叫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曾經讓整個歐洲都顫抖的雄獅。1813年,萊比錫成為拿破侖戰爭中著名的萊比錫戰役(又稱“民族戰役”)的主戰場。戰爭的一方是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瑞典組成的聯軍約30萬人,另一方是拿破侖統帥的法軍及萊茵聯邦的軍隊約20萬人。戰鬥中反法聯盟方面喪失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最終拿破侖的軍隊被擊敗。拿破侖輸掉這場戰役後,元氣大傷,而盟軍步步緊逼,拿破侖被迫於1814年4月6日宣布退位,被放逐到厄爾巴島。雖然一年後拿破侖離開厄爾巴島,進入巴黎,招募軍隊,重新開始百日統治。但這不過是他個人魅力的一個神話而已,他已經沒有10年前那種睥睨天下的實力了。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迅速組織了第七次反法聯盟,於1815年6月18日大敗拿破侖於更加為世人所知曉的布魯塞爾郊外滑鐵盧(另請參見本書9_2節"歐洲首都布魯塞爾"篇),拿破侖被迫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並在那裡離奇死去,成為千古疑案。

為紀念萊比錫戰役100周年,德國於1913年建立了“民族之戰紀念碑”(Voelkerschlachtdenkmal)。該紀念碑在萊比錫南部,從主火車站坐15路電車或火車前往僅12分鐘。這是一個鐘型的塔樓,內部有樓梯盤旋而上,頂上可俯瞰萊比錫市區和近郊。

萊比錫其他觀光景點還有席勒故居,動物園等。另外特別推薦萊比錫的青年旅舍,價廉物美,二人一間屋,豐盛早餐,特別適合背包客們。作者也是在那裡睡了到德國後的第一個覺(慕尼黑那待了三小時的自動銀行不能算)。

從萊比錫出發,向東到薩克森州首府,號稱“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的歷史名城德雷斯頓(Dresden)僅一小時車程,從德雷斯頓繼續前行一小時,可以到德國人非常喜歡的自然風景區薩克森小瑞士(Saechsische Schweiz) ,那裡也是德國和捷克的邊境。

往西可到另一歷史名城魏瑪(Weimar) ,火車同樣一小時左右。

北上柏林,快車一個半小時直達。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