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發《險奇秀黃山紀行》

作者: 進行曲

導讀黃山游記 黃山,久賦盛名的旅游勝地,令多少游人為之神往。一處景觀抑或一片景區要成為風景名勝甚至是像黃山那樣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必定有它非同一般的鮮明特色,例如西湖的秀美,泰山的壯麗都是它們引人入勝的獨特之處。黃山的標志就是它的險峻的山勢,黃山之險早有耳聞,而此次的黃山之行更讓我身上的每一個器官都切身體驗了黃山之險。 第一日行程-九龍瀑 ...

黃山游記

黃山,久賦盛名的旅游勝地,令多少游人為之神往。一處景觀抑或一片景區要成為風景名勝甚至是像黃山那樣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必定有它非同一般的鮮明特色,例如西湖的秀美,泰山的壯麗都是它們引人入勝的獨特之處。黃山的標志就是它的險峻的山勢,黃山之險早有耳聞,而此次的黃山之行更讓我身上的每一個器官都切身體驗了黃山之險。

第一日行程-九龍瀑之行

首日,到達黃山已是下午時分,於是決定利用有限時間前往離住宿地最近的九龍瀑游覽。九龍瀑是黃山的一個附屬景點,黃山三大瀑布之一,去那裡賞玩就好比是吃大餐之前品嘗一道同樣美味無窮的開胃菜。上午當地久違的一場大雨更是增加了大家游覽瀑布景致的興致。

剛入景區就可從陰密的樹林間聽見轟雷般的水聲,再走近些便可見從高出疾馳而下的水流,如千軍萬馬般氣勢磅礡的俯衝下來,在幾塊形態奇異的巨石上猛烈撞擊後飛濺起來,落下之後形成片片白沫,整體看來就好比碧綢中的幾朵大白花,面對此景大家不由的興奮起來,紛紛跑到激流邊用所有感觀近距離感悟這般美景。不多久導游就來催促,告訴我們九龍瀑還遠讓我們抓緊趕路。剩下的那幾十分鐘全在山路湖上艱難前行,幸好有幾個零星小瀑布會在身邊若隱若現以緩解一味登山的乏味,馬不停蹄的攀登讓大伙逐漸體力透支,身上被汗水濕透那是必然,耳邊除了水聲也始終繚繞著自己和同伴沉重的喘息聲,上了一定年紀的導游更是被我們甩在了後頭老遠處,疲憊一點點蠶食了我們起初的新鮮與興奮勁,好在九龍中各條龍的一一呈現讓我們在艱苦的跋涉後倍感欣慰。

九龍瀑顧名思義由九條瀑布即九龍組成,九條瀑布從上到下依次在山間懸掛,每個瀑布在形態上都各有不同,低處的幾個瀑布更具有男性的剛烈之感,上游的水面寬廣,因此水勢很大,瀑布衝入低處的水面撞出的浪花足有數米高,與瀑布的巨大水簾交融在一起,儼然一個激流水世界,每一滴水珠都吸納了瀑布的剛猛氣質,共同組成了壯觀的景像,在前面站上片刻便頓時能讓人頓起激昂豪邁之情,仿佛全身的血液也如這瀑布水般騰越起來!

最上方的四個瀑則又是另一派景像,這四條龍首尾相接,由於地勢原因我們只能在幾十米開外的觀景台上遠眺,因此又是另一翻體驗,感覺瀑布的截面不寬,但落差很大,緊貼著光滑的岩壁而下,如果說起先說提的那幾條龍有的是男性之陽剛,則感覺這幾瀑有的則是一種仙水從天而降的柔美,如一條條修長的輕柔白綢從空中懸下,在岩壁上拂動,後來發覺這只是一種遠觀所形成的特殊感決罷了,從谷底飛濺的水花可以判斷其實這四瀑的水勢其實也不小了。

元末明處歙人、隱居不仕的鮑深有如下描寫黃山的詩句:“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連綿不斷的山泉瀑布在層巒疊嶂的山間盤繞,無疑為黃山的美景增添了另一番情趣。

遠離了大都市的酷熱躁動,黃山雨後不僅用樹蔭岩洞遮蔽起了一方清涼天地,也用那大大小小的泉流飛瀑編織成黃山的水世界,讓游客的眼球飽餐秀色,讓身體感受了大自然沁人心脾的爽快。下山途中,幾個同伴就意猶未盡的脫去鞋襪跨入水中與黃山的飛泉來了次零距離的接觸。

第二日行程

第二日不到八點,我們就從住宿地踏上了征程,向黃山景區進發,天空並不作美,雨時大時小,卻沒有半點要停的意思,但這並沒有打消我們早已設想好的徒步登山的念頭,雖然每人都肩背包裹還要裹上一層雨披不得不說是個大負擔。

去之前就早已耳聞黃山之險,為了登山時的安全,也為了防止鞋中進水在登山時帶來不必要的不適感,我和另一名同伴還穿戴上了放滑鞋套,後來的事實證明它很管用。

八點四十左右,我們踏上了登山的旅程。此時雨量不小,在穿上雨披的同時我們還不得不打上雨傘,這為登山又增加了不小的難度。由於地上濕滑,剛剛上路的我們就十分留意腳下,很是小心翼翼。身上被雨衣裹得嚴實,再加上登山是個大體力活,這使得沒多久我們的身上便雨水汗水相混雜了。起初我們的腳步還邁得很是輕松,一步兩個台階也不覺得累,但大約二十分鐘過後一直到到達目的地我們的身體都在忍受著煎熬。起初大家談笑風生,後來都已埋頭走路為主了。陰雨不斷,使得周圍始終被濃重的霧氣籠罩,能見度很差,走到幾處開闊處,本來可以舉目遠眺一覽山色,但都難以如願,大家都倍感遺憾,對早日雨過天晴也是充滿了期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疲憊似乎都已成為了一種對身體和意志的折磨,要不是路到此處已沒有了退路,說不定我就會打退堂鼓。此時的我們看到上坡的階梯就想平地,走上了平地就渴望遇到歇腳出,每向上攀登一段台階,我們就不得不找地方坐下歇息半天。走這走著逐漸發現我們這條山路上盡是下山的游客,只有零星能遇見幾個一同登山者,已有親切之感,可見趕在這個天氣徒步登山的人的確可以稱的上勇士了。但見到幾個挑山工後,這樣的觀點也就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半路遇見的幾個挑山工,肩扛扁擔,扁擔兩頭大都垂掛有兩個半米來高的鐵皮容器,一問裡面盛有色拉油,想必是山上餐館做菜之用,挑山工的前進顯得異常艱難,每走一步都見他們得旄足了勁,身體還不時得左右微微搖晃,幾步路後他們都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從動作和表情清楚無疑的表明這一切都是艱難異常,出於好奇我們上前詢問罐中油的重量,得到的回答是驚人的一百六十斤!這讓我們一行的每一個人感到吃驚,我們身背不足十斤後中的背包行至此時已是只能苦苦支撐,更何況肩負這樣就連在我們在平地上都難以招架的負重,再說這還是他們日復一日的日常工作,生計的艱辛讓我們不知不覺心中湧起了敬佩感動和酸楚,在心中為他們默默祝福。

登山的後半程雨勢漸小,風起之時,山間的雲霧便會微微漂浮而去,黃山輕輕褪去了包裹於身的白色輕紗,將其身體的本原自上而下慢慢呈現,陡峭的岩壁,怪異的巨石,奇特的松樹在薄薄雲霧的輕拂下朦朧的露出了它們的身姿,盡管看的仍不很清晰,但這若隱若現的景致仍讓我們興奮不已!身體極度的疲乏似乎也在頃刻間有了緩解,剩余的路程我們邊走邊看,記憶中留下的似乎已不再是身體遭受煎熬這單調的印記了。

三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到達上午的目的地北海景區,走上了平地,身體如釋重負。的確上午的徒步登山的確讓自己經受了一次難忘的意志與體力的雙重考驗,在景區的平路上行走頓生一種強烈的自豪與滿足感,想必這就是贏得考驗之後的成果吧。

黃山以奇松諸多著稱,剩余的時間我們便觀賞了黑虎松連理松等黃山幾大名松,不過沒有太深印像。

中午在山上的賓館休息片刻,好讓身體的疲勞得到了充分緩解,四星級的賓館沒有空調,只有一台干燥用的機器,可見山上就是夏季氣候也始終涼爽但又潮濕。

下午前往西海大峽谷。出發時,天已放晴,濕潤的風陣陣襲來,風雖大,但吹在臉上卻感舒爽,再加上得到了充分的休整也卸去了肩上的輜重,渾身感覺輕松而又愜意,這無疑增加了我們游覽的興致。可惜在行至觀景台時卻發現山間依然濃霧繚繞,遠方的景色仍與自己絕緣,遺憾之情不由再生。可是前行不久便聽見不遠處的游客發出歡呼,原來一陣及時風將山間濃霧吹散開去,遠方層層疊疊的山峰在雲霧間浮現出來,一派絕美景色呈現眼前!這也讓黃山群峰第一次較為完整和清晰的集體亮相。眾山峰岩壁外露,山形頗似竹筍狀山體陡峭而挺拔,此景好比家中假山盆景的放大,挺立的山峰間是凹陷的峽谷,望下去感覺很深,這是我第一次領略黃山的壯美和險峻。

霧氣又起時我們繼續前行,雲谷索道處我們兵分兩路。我與另一同伴乘坐索道前往翡翠池。不想在索道上讓我們好好的飽覽了一次山色,領略黃山了景致之壯美。天氣已經完全放晴,能見度不錯,索道兩邊的觀賞視線更是極佳,隨著索道車的前行一座座鮮有植被包裹的山峰或是連成片或是孤峰獨立的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形態大相徑庭,還有少許的層層白雲如游俠般在山巒間悠閑自在的飄蕩,同時也洽如期分的為著群山美景起到了點綴作用。再整體觀察地形,兩邊地勢漸起,另有群峰突兀,中間索道所處地勢深凹形成山谷,這好比是兩頭翹中間凹的巨型月牙,頗具氣勢。

幾分鐘後索道車到達了谷底的景區,稍向前走幾步便可發現路邊的淙淙水流,於是走近細看。只見水流在大石塊間穿梭,時而從容前行,時而在攔路的石塊上拍打出浪花,時而又形成一竄竄的小瀑布,水流的一側,又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走到溪流的一個拐角處回望,可見遠處雲霧繚繞的大山作了背景,潺潺的溪流從遠方流至與溪水間的巨石相互掩映,使流水顯得更有了棱角,溪水兩側的山體上覆蓋有茂密的植被,綠色夾道,一些樹木與竹子向中間伸展出枝椏,水流的青綠與植物的濃綠相互輝映,因此植物的枝葉恰如其分的起到了點綴作用,好一派極具立體感的山水畫!

再往前走是一片亂石灘,亂石灘上有一塊兩層樓高的巨石,表面刻有一金色大字,似龍又似虎字,十分有趣,上部建有一古亭,亭邊的岩壁和巨石上多有一些歷史悠久摩崖石刻,不遠處就是今天下午的主要目的地翡翠池了。被稱為池,水面的確不怎麼寬廣,被岩壁和亂石包圍大約也只有幾十方大,但據說水深卻達十多米。池水顏色青綠,清澈異常,不少游客在水邊玩水嬉戲。

隨後我們原路返回,前往西海大峽谷,這一路讓我們對黃山之險有了初次的體會。一路過去的山路幾乎都是在懸崖壁上開鑿出來,非常難想像工人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在在垂直余地面的陡崖上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的,由於修的艱難,再加上本身修築的基礎地理條件就很差,因此山路十分狹窄,一面是岩壁一面則是懸崖,且坡度很大,還有數段乃空中走廊直接凌空而建,走再上面的人都十分小心翼翼,可見心也是被同樣懸在了半空。這一路過去,沒有什麼景點,只是一種險峻的山勢帶給人的驚險的體驗,穿過了一線天,不遠就是步仙橋,橋很小,兩步就能走過,一米來寬,關鍵是它臨駕於兩座高聳的懸崖之間,橋下便是萬丈深淵,走在上面,仿佛身體飄蕩於空中,甚至有雲霧在身邊繚繞,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可我走在上面不由得瞟了一眼橋下,有的只是心驚膽顫了。

沒有料到,真正驚險的還在後頭。

第三日行程

第三日的首個艱巨任務便是在黑暗中前行去光明頂觀看日出。四點出頭,手機的鬧鈴聲和導游催促的電話便把我們從夢中驚醒,匆匆洗簌背上行囊後我們上路了。此次行動,數個團的大隊人馬一起前行,夜行山路的開始讓大伙都充滿了新鮮與興奮,一路人馬談笑風生好不熱鬧,打破了黎明山中本有的寂靜。此時外面還是漆黑一片,僅有的幾只手電顯然無法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為了保證行路的安全大家紛紛打開手機用於照明,綿延數十米的隊伍如同有點點星光點綴。長時間的爬山同觀景比起來是充滿艱辛和索然無味的,在周圍的漆黑一片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隨著體能的逐漸消耗和開始時新鮮勁的漸漸褪去,隊伍中除了同伴間走散後的大聲召喚已很少能聽見說話的聲音,隊伍中逐漸有人停下來歇息,可是我們為了能在日出時准時到達光明頂在路途中只略做了一次休整,出發後大約半小時,天邊已漸漸有亮光從雲層中泛出,預示著日出即將到來,我們更加馬不停蹄的前行,路過飛來石等景觀也無心觀賞。

五點不到我們登上了光明頂,並在導游的指引下來到了最佳觀賞點,此時卻發現那裡已被眾多早期到達的游客占據了有利位置,我只能站在隊伍的後方觀賞。由於觀賞者眾多,隊伍中騷動擁擠不斷,不斷有人發出驚恐的大叫,原來他們險些被幾下沒有圍欄數米高的看台,我在擁擠中找到位置站定後,便向東面望去。由於近日天氣仍不晴朗,天邊厚實的雲層低壓著,與地平線間留出了並不富裕的空間,此時離地平線最近的雲彩已經被透出的亮光映成了金紅色,仿佛成為一個被燈光照耀的舞台,燈光的亮度不斷增強,只等著主人公的登場了,幾乎是在五點整,太陽漸漸從地平線出浮現,顏色是桔紅色,亮度不大卻也搶眼,此時人群中騷動加劇,人們紛紛將相機舉過頭頂進行拍攝,閃光燈閃成一片,可由於雲層太低太厚,用來展現日出之美的空間實在太小,還沒等太陽將其身姿完全在人們面前展現,它就羞答答的被雲層包裹了進去,倒是周邊被映照的雲彩還泛著亮光,不遺余力的將太陽的光輝映襯在人們眼前,最終舞台的大幕還是徐徐被拉上,由於天氣原因,觀日出留下的多是遺憾。

用完早餐稍作休息後,我們正式開始了本次旅行最後也是最核心的游覽。前行大約十來分鐘後來到山峰一開闊處,周圍視線不錯,環視四周,黃山諸名峰一一躍入眼簾,數不盡的山峰一個個緊密相連,山體陡峭,表面褐色的岩壁與稀疏的綠色植被相間,形狀與色澤都像極了竹筍,竹筍一株株遍布四周景致頗為壯觀。由於我們地處山脊的最高處抬頭是天低頭是光禿禿的岩石,四周則是陡崖地勢空曠周圍沒有遮擋,因此風勢極大,吹得人幾乎都難以開口講話,再加周圍山勢險峻,感覺自己隨時會被風吹向空中,心中頗為不安,於是大家迅速展開討論以決定接下來的行程,黃山以險著稱,不徹徹底的暢快淋漓的親身體驗黃山之險怎能讓我們這些血氣方剛的男生感覺過癮,於是大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向黃山最險峰天都峰進發的方案。

沿著山路前行,首先看見鰲魚馱金龜,石頭的形狀惟妙惟肖,相似度極高,讓人不禁感嘆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余下有兩條路可以前行,我們選擇了走一線天,據說從那裡經過就會遇到桃花運事。卻不想要走桃花運還得讓自己擔驚受怕走一回不折不扣的險路,先是得從高凸的岩石上翻越而過,開鑿出來得道路不寬,因此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數米高的巨石上滑落,於是大家小心挪步,不敢有半點大意。在巨石間三轉四轉,一線天便在眼前呈現,第一眼看去便讓人不寒而栗。兩面高挺的岩壁之間左右貼近,中間留有一線狹窄的間隙,給從中間穿過的人以極強的壓迫感,岩壁上方就有一滾圓的石球便是能給人帶來梅花好運的繡球,但恐怕這時沒有人希望被球砸中吧,所謂一線天,除了道路狹窄是不言而喻的,可他的道路之險遠不止如此,首當其衝的是向下傾斜的坡度很大,粗略估計七十度有余,因此向下前行時必須貓下腰,將重心降得很低,否則稍有不慎就會踩空。其次是每一級台階的長度都較短,只有五分之四的腳面能夠踩實,更加增加了向下前行的難度。再是險路長,從一線天的這頭走到那頭估計再強悍的人也會到後來腿軟。前面的一溜人一個緊挨一個的緩緩前行,我們也在後面慢慢融入人流。自始至終,我的雙眼始終緊盯腳下的台階,眼神不敢有半點的飄忽,眼前的景致也無心觀賞,只有將腳扎實穩當的踩在台階上心中才有踏實之感,緩緩行至離平地不遠處我才壯大膽子回望剛才自己行過的險路,感覺兩面岩壁充滿了威嚴之感,向下走來的人群仿佛夾在兩片面包中的陷,由於坡度太陡感覺上那些人會隨時向自己俯衝下來。

下一個目的地是黃山最具盛名的迎客松,去那裡有不少的山路要走,可是卻始終沒有讓人感覺有疲憊之感,原因即是那沿途風景讓人傾倒,大家一路走走停停,飽餐秀色。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怪石,寬廣壯闊讓人觀後頓生豪邁之情的大山谷,遠方山間蜿蜒曲折如絲線般纏繞的山間小徑,各色景致的情調獨具!這使得大家都心情極佳,路上還與一批新疆來得游客友好得搭起訕來。

到了迎客松有兩大出乎我的預料的地方,一是迎客松人氣之旺,去黃山不見迎客松就好比到杭州不去西湖到北京不登長城一樣是一種不完整的缺憾,因此迎客松的周圍就成了大家的必游之路,幾十米之外便可見迎客松前的空地上人頭攢動,十分熱鬧,走近細看可見遠道而來的游客,拍快照和買旅游紀念品的小販,管理人員相互混雜,,如集市一般。更難得一見的是在迎客松前合影留念竟然還要排隊!第二是對迎客松頗感意外,迎客松乃黃山的像征,黃山甚至是全中國的第一名松,想像中它應該是有著雕塑般形態奇異之美同時又是身形偉岸高大的參天古木,或者它是高插於山峰之顛直入雲海。可當我看到迎客松的第一眼卻稍許有幾分遺憾,在我面前的迎客松是一個瘦弱老嫗的形像,看上去弱不禁風的它毫不起眼,沒有導游的指點我根本無法從這麼多的樹木中辨認出他來,只有從用於固定樹體的鋼管和鐵索才可依稀覺察出他非同一般的待遇來,只是從它奇異的身姿上才能感受出它的一點形態美來,的確,與昨天所見的黃山其它幾大名松比,它缺少了第一名松的霸氣,但是後來才發現她就如一碗老酒或是一首老歌,需要細細品味。當我照完像再一次向他投去目光之時,才漸漸感覺他獨具滄桑之美的外形是這麼夠味,是這麼韻味醇厚。同時它這種似倒而不垮在懸崖邊奮力支撐遇風雨而不倒的外形特質使他似乎具有了一種充滿堅定毅力自強不息的內在氣質,深層次得激勵著每一個為命運打拼的人。我想這便是黃山第一名松天下無雙之處吧。

最精彩的壓軸大戲總是在最後上演,本次旅程的最後一環登天都峰爬鯽魚背也為此次黃山之行添下了最濃重的一筆。天都峰乃黃山最險峰,鯽魚背位於天都峰頂乃黃山險中之險,熱愛尋求刺激的我們要挑戰兩大難度現在想想的確瘋狂,但也許這才是對黃山精髓的一種真切的體驗與感悟。由於登天都峰難度很大,為了減輕負擔,大家卸下身上出一台相機外的所有累贅輕裝上陣。從峰下的平地到峰頂大約一百來米高,到峰頂路途不長,但所經之路足以讓人膽寒,從峰下向上仰望,只見山路時隱時現,且分外狹窄陡峭,仿佛如雲梯般垂直向上,這便是我們所要征服!我們四位勇士滿懷期待的踏上了征程,有了導游的千叮嚀萬囑咐,我們自一開始就極度小心緩步向上,一只手始終緊拽道旁的鐵鎖,由於剛下過雨,不少台階有些濕滑,因此過一些坡度很大的台階時大家甚至傾下身體手腳並用如猿人般爬行,再加上本身峰體就十分陡峭,從峰下看來,感覺我們應該頗像是在攀岩而不是登山,盡管動作奇異,但卻切實有效的減輕了兩腿的負荷,增加了攀登的穩定性,保證了登山的安全。雖然“雲梯”不長,但由於大家前行的十分吃力,因此走走停停,此時小小相機也成了特別的負擔,因為拿著它就難以騰出手來進行拉扶,於是大家輪流決定輪流拿,由於地勢奇險,大家只顧保命,根本無心拍攝風景,因此到後相機也始終沒有派上用處過。

數十分鐘的我們漸漸靠近了峰的上部,而登山的難度也陡然增加,除了坡度大外,天梯還蜿蜒曲折起來,山路的一面也轉瞬間換成了成了深不見底的懸崖,仿佛如盤旋向上駕於空中的環形走廊,由於已處山峰的頂部,凌駕馭萬物之上身邊與自己處於同一海拔的盡是空氣,大風攜帶著薄薄的霧氣吹來,人沿著山路在山頂石塊間穿梭時仿佛在雲海仙境中捉迷藏。山路邊的圍欄很低,如果人直挺挺的前行要是少有腳下稍有拌蒜失去重心這點圍欄相比也根本不能很好的起到保護作用,於是幾個特別艱險之處大家盡力壓低身體深蹲行走,一只手手始終不離護欄的鐵索,由於實在險峻,空氣中也漸漸彌漫起了緊張與不安的氣氛,但大家仍盡力讓自己鎮定,還不時地大聲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三盤兩繞再踩過幾步“雲梯”之後鯽魚背終於呈現在人們眼前,如果剛剛走過的山路被稱為天梯的話鯽魚背便是一座駕於萬丈深淵之上的獨木橋,鯽魚的背鰭大家都見過,薄而高凸,要在這樣一塊薄片頂部行走,難度當然可想而知,通過目測,鯽魚背十幾米長,不足一米寬,容不得人們在上面並排而行。獨木橋左右架有不足一米高的鐵鎖圍欄,他便是人們在上面通行時唯一可以保護自己的工具。見此狀況,讓在場的每一個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氣,但在上面邁一邁步說大來可謂是人生的一大體驗與磨礪,來黃山體驗他的險峻自然要在鯽魚背上體會他的核心精髓,否則是不得不說一種遺憾,說小來就是年輕人渴望追去刺激心理的驅使,於是大家在橋頭稍稍讓自己平靜下來以後,依次踏上了鯽魚的背脊。大家出了奇的小心,兩手都緊攀鐵索弓著腰微屈著雙膝擺出在戰壕中躲避敵人子彈時的姿勢緩緩前行,因為都知道此時除了腳下那不到一米寬的石頭支撐著自己外,兩邊都是深淵萬丈,自己正在體驗什麼是命懸一線!此時天氣狀況已不十分理想,零星的雨點從空中飄落,強勁的大風卷著濃雲向天的另一方壓來,上來之前就聽導游說大風大雨天氣鯽魚背是禁止游人涉足的,害怕天氣說變就變,大家的心中都多了幾分擔憂,大家用大聲的交流相互鼓勵和提醒著伙伴,我忍不住瞟了一眼身體兩側的懸崖,頓時感覺心猛地一緊,但卻不敢多想把注意力收回到腳下的路上來。風勢不斷加大,層層雲霧已經一縷縷的向我們飄來,接二連三的拂過鯽魚的背脊,大風,雲霧,山顛,懸崖,自己,感覺自己已經身臨仙境,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人與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吧!這短短十幾米的路的確走的驚險,仿佛自己跨越了天地間的兩個世界!走到了鯽魚背的另一端,由於沒有必要繼續前行,我們原路返回,令自己驕傲的二踏鯽魚背,當自己的腳又踏出鯽魚背得一剎那,當自己再回首去近觀這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修建的空中的仙橋時,心中的恐懼頃刻間化為了征服大自然的自豪感。下峰不久,雷雨傾盆而下,幾支剛剛登峰的隊伍出於安全的考慮都被迫中途折返,我們成為了這個上午天都峰鯽魚背少有的征服者,返回途中路遇不少游客,當他們得知我們是是天都峰的成功征服者時,我們的心中也如那些征服世界最高峰的職業登山者一樣充滿了征服自己征服天地的自豪。

隨後我們坐索道車下山,再享受黃山另一絕溫泉並用完午餐後返杭。

在游覽黃山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驚嘆黃山險峻的同時感嘆人類又是怎樣在如此的地理條件下開鑿山路,修築建築,搭建索道的,大自然的神奇與絕妙令人嘆為觀止,人類的無所不能更讓人感到敬佩與敬仰!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