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見到石城的名字是在清華吳老師網易相冊上,當時就有了點感覺。石城到目前為止仍是個游人稀少的地方,同是大山中的村莊,慶源在網上已小有名氣,石城幾乎沒見人提起過,這更引起我的興趣和好奇。
去大鄣山和石城是同一條大線路。大鄣山水美石美,是去婺源的必游之地,我這裡就不費口舌了。想說的是,此次出游,品嘗了乘摩托車出行的極大好處,其自由度、爽快度非任何交通工具可比(當然最極致的是徒步,前提是你要有好的體格),就是坐越野車也望塵莫及。因為坐在汽車裡,絕對沒有在摩托車上那樣開闊的視野,也沒有那種三步一停、五步一拍(照)的方便。只不過你得找個好摩托車司機,熱情、正直、善解人意和會玩、愛玩。
我請的小錢師傅就住在吳老師家附近,他的客人也多是住在吳老師客棧的游客。資深驢友、攝影愛好者他帶過很多,再加上吳老師旅游理念的熏陶,已成了很好的導游和玩伴。同他出行,會增加很多樂趣和見識,尋覓到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獲,真正讓你玩得盡興。
從大鄣山下來,我們向石城進發。別看石城名不見經傳,上山的道路卻修得極好,看得出,這是一條新路。前半段山路,滿眼是濃密油綠的樹木,據說再過一兩個月到深秋就更漂亮了。紅葉黃葉一片耀眼,斑斕得很呢。爬到半山,樹木被越來越多的竹林替代,一片山一片山全是竹子,在山風中搖曳翻滾。再往上走,石山的特征就明顯了。樹木越來越少,到處是裸露的石頭,公路簡直就是在巨大的岩石上鑿出來的。吳老師的夫人告訴我,這段路的盡頭,遠遠看到一片石林,那就是石城到了。不過此石林可不是彼石林(雲南),不過是山上冒出來的一大片尖尖的岩石。既然已經開始有人到此一游,免不得就會出現諸如此類的新名稱。其實石城的名字也屬這一類,到了村裡才知道,它其實是叫程村的。
為了看看石林和村莊的全貌,摩托車順小道直繞到村子的後山。山上有一塊塊的菜地,種著豆角玉米什麼的,但是稻田一塊也看不到(後來聽說是因為石頭山上缺少水的原因)。從山上往下看,石城盡收眼底,一條石板小道從山上直下村中。再往遠一些看有幾棵十分高大的樹木,小錢說那就是村口了。這裡還有個說道,這也是從小錢那知道的。婺源的大山,千百年來森林復蓋,參天大樹密集,這從那些老房子的巨大橫梁就可以看出來。不是幾百年的大樹,根本成不了這樣的大梁。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這樣的大樹山上已經見不到蹤影了。盡管這些年來強調環境保護加強植被恢復,但要回復原始森林的原貌談何容易。不過這事也有例外,大樹總算沒有絕跡。在婺源每個村莊的村口,必定保留著幾棵百年以上的大樹,這個是動不得的,是村子風水的保證和像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這碩果僅存的大樹。
我同小錢商定,他駕摩托車從原路下去繞到村口等我,我就順小道下去村裡看看究竟。從青石板小路走下去,很快就鑽進村了。我也分不清東南西北,反正摸到哪算哪。大山裡平地稀少,村中的房屋比較密集。別看這麼個石頭山上的小村莊,也有幾所大宅子。巨大的橫梁,雕龍畫鳳的門窗,一樣也不省。小小的山村,竟然有兩座大祠堂。雖然它們都已破舊不堪了,但那百年大樹的巨梁,粗壯的立柱,還有造型奇特的木雕,鋪地的整塊大青石,仍然顯現出昔日的輝煌。祠堂已經成了公共用地,滿牆還刷著毛主席語錄,一位中年男人坐在那裡編竹筐。走在祠堂空蕩蕩的角角落落,感觸到的只有歲月的滄桑。
我一個人在村中轉來轉去,不時往人家的住房中探頭探腦,反正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是敞開的。從一座大宅子經過,裡面有幾位婦女正在忙著什麼。我感覺會有點什麼看頭,征得主人同意走了進去。也是一戶典型的徽派建築,高大氣派,保存得挺好。有精美的雕花門窗,古老的家俱。兩位中年婦女和一個姑娘在桌子上和著大塊的面團。難道她們也像北方人一要會做面食?一問才知道,這是米粉,她們正在做一種應節的食品,今天是中秋節呀!哈,我早忘記這一碴了。她們熱情地把已做好的半成品拿給我看。一種是長圓型大的塊狀,一種是指頭大小的小長條。把它們蒸熟,再切片蘸著料吃。主人一再邀請我品嘗這種食物,但蒸熟還要一個多小時,我實在等不及了。這家的小姑娘長得清清秀秀,她告訴我她也去過廣州。大山裡的人同外面世界已經越來越接近了。
不舍地離開主人家,再向村口走去,幾位閑聊的老人七嘴八舌地幫我指路。路上遇到一個小女孩,脖子上吊著一只用繩子穿著的大燒餅。我極想給她拍張照片,可她太靦腆不肯答理我,我只得作罷。
村口到了。高大的銀杏樹和楓樹標志明顯,小錢在在那同村民閑聊。一群孩子在嘻鬧游戲,那天正好是周日不上學。剛才給小女孩拍照未成心有不甘,看到旁邊有兩個小男孩,就問能否給他們照個相。不想我的提議獲得十二萬分的熱情回應,進而“事態”竟一發不可收。兩個男孩剛剛擺上甫士照了兩張,後續部隊就不請自到。一幫男孩你推我擠搶著露臉,擺布了好一陣子才完成兩張集體照。這些山裡娃娃根本不知害羞為何物,坦露的都是最直白的本性。短短幾分鐘的接觸。我已發現他們性格的極大差異。有的文質彬彬像個書生,有的一臉詭密擠眉弄眼,有的一本正經裝大人,還有一個就是個古靈精怪的小猴子。於是我決定給他們拍單人照,以充分展示“個人魅力”。這會兒又擠進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這女孩子可不同掛燒餅的那個,一排潔白整齊的虎牙,表現欲簡單暴棚。她占了位就不肯挪窩,兩手插腰還媚眼四射,來得晚可數她拍得最多。這一撥還沒完,又來了更多的加入者,擠擠嚷嚷好不熱鬧。因時間已晚我們還要趕路,只好又給他們拍大集合,最後一張連孩子他媽也進來了。這過程中那些猴兒精的孩子對我手中的數碼相機極感興趣,聽說能看到剛拍的影像,把我圍了個水泄不通,個個都想盡快見到自己的尊容。我把著相機讓他們看,手松一點兒可能早就沒影兒了。看著眼前這群爽真可愛的山裡娃,我拍胸脯保證一回去立即把照片印好寄給他們。孩子們急不可耐地問我什麼時候能拿到照片,可我怎麼能夠講得清呢。這大山裡的村子每天最多只有一次農用車出入呀。孩們爭著在我的小本上留下自己的家庭地址,手快的搶過去扒在石頭上寫了起來。最後還是一個小孩的舅舅留下了地址,因為只有他才能說明白郵編和房號。照片已經寄出好久了,一直沒有回音。我後悔當時沒有留下他們的電話。我最擔心的是萬一照片寄丟了,我會失信於孩子們,會讓他們的期望落空。
相關照片請見http://photo.***/openalbum.php?username=maomaobobby&_dir=&page=2

(從村子後山看石城(程村))

(石頭山上的公路)

(中秋食品)

(村中的祠堂)

(性格各異的山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