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囪、火桶、火缸

作者: waiwai22

導讀山東電視台的兩位記者想做一個風俗專題,到大峽谷住了三天,走家串戶就看到幾樣稀奇的東西。才是初冬,男女老少人人都提了個火囪或者火桶,走到哪,帶到哪,這是其一。還有一樣,就是那缸,別處的缸只放在灶間,這裡卻有把缸放在臥室裡的;別處都只是用來盛水的,而這裡家家戶戶多了一只裝火取暖的缸。這怪怪的習俗還真有味道,於是就定下來做一檔取暖的風俗 ...

山東電視台的兩位記者想做一個風俗專題,到大峽谷住了三天,走家串戶就看到幾樣稀奇的東西。才是初冬,男女老少人人都提了個火囪或者火桶,走到哪,帶到哪,這是其一。還有一樣,就是那缸,別處的缸只放在灶間,這裡卻有把缸放在臥室裡的;別處都只是用來盛水的,而這裡家家戶戶多了一只裝火取暖的缸。這怪怪的習俗還真有味道,於是就定下來做一檔取暖的風俗節目。說起昌化一帶的取暖風俗,倒還真是有點特色。比如器具的叫法,相對夏天的“竹夫人”,冬天則有“燙婆子”,名兒俗得極至。品類上除了火塘、火爐、火堆(篝火)等這些鄉間常見的之外,還有幾樣很有特色的火桶、火囪、火缸。火桶其實是用木板箍成的凳子,底下一截呈桶狀,按著一個擱炭火的鐵盆子,上端則為半圍桶,連著一塊坐板,因取材都為杉木,份量並不重。冬天,坐在這樣的凳子上,確實是挺享受的。昌化的火囪以竹制的為主,有的還附有一雙十分精致的銅筷子。不分老少,人手一個是少不了的。一大早,娘姆把一大堆的火囪排在灶前,裝上毛柴炭,然後從灶膛裡的撬出炭火給一只只的火囪裝上。這時候太陽已經老高老高了,一家人懶洋洋地鑽出被筒,從烘籃裡取下暖捂捂的衣服穿上,每人便提上火囪,開始撥拉碗六谷糊。完了,抹抹嘴,提個火囪就出門。老人順便還帶上根長長的紅的發亮的老煙竿,煙癮上來可以抽袋煙。小孩子則瞞著娘姆,上樓摸把果子,鋪在網蓋上,熱乎乎的可以解個饞,小伙伴扎在一堆套個近乎。當然,最具特色的當數火缸。因為有了火缸,客人上門,不僅可以登堂,還可以入室。幾條矮凳圍著臥室裡的火缸,隨手提起埋在火缸裡的銅茶壺,給客人衝上一杯熱茶、再斟上一盅土燒(酒),拼兩盤花生栗子山核桃,薯片糖棗凍米糕,甜咪咪暖乎乎的。這裡的待客之道十分簡樸,卻顯得親熱有加。火囪大多是竹殼的,火缸上面也有一個竹烘籃。這竹是屬於南方人的,它的藝術大概也是屬於南方人的。昌化人也往往把這兩樣東西做成了藝術品,作為一種精美的嫁妝,讓女兒帶到婆家。這裡面包含女家的一種體面,包含著父母對女兒嫁過去後小兩口的生活紅紅火火和和美美的祝福。聊了好半天,兩位記者還是顯得余興未盡,他們是想讓山東的電視觀眾對大峽谷的風情多一份了解,而我也想讓這火風俗,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臨安人一顆火熱的心。



(浙西大峽谷山裡人家)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