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陵在蒲城,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園。(蒲城同時也是愛國將領楊虎城的故鄉)陝西省內,古代文化遺產眾多,共有大型帝王陵墓72座,而唐代帝王死後,大都葬在渭北高原,故有“關中唐十八陵”的說法。橋陵就坐落在蒲城縣城西北的豐山,史載,陵墓占地二十九頃九十畝,現東西長3498.6米。南北寬113.4米。陵園內陪葬有兩個皇後,三個太子和三個公主。
橋陵的建制與乾陵相似,整體構局類似。因為是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崇厚,可惜到今天,古建築群已經蕩然無存,不過石刻群都還保存完好。我到橋陵的時候,正是中午時分,陵園內游人稀少,莊嚴靜穆,遠不似乾陵般喧嘩熱鬧,游人如織。這讓我可以仔細地觀賞那些精美的石刻。陵園的講解員(據說是講的最精彩的一位)細細地解說關於這座陵園的故事,評古論今,慷慨激昂,可惜的是他不會說普通話,一口秦腔讓我只能領略到三分的精彩。
橋陵石刻的品類和乾陵石刻大同小異,明顯地沿襲了乾陵的風格,但是比較起來,橋陵的石刻更加高大精美,富於寫實性,可以說是盛唐石刻藝術的代表。寬闊的神道兩側,有石人十對,個個頭戴鵲冠,足登高頭履,雙手拄劍,全部直閣將軍裝束,體現出盛唐的風格。另有五對石馬,還有石獅、獨角獸等,其中左邊第三只石馬更有玄妙,用小石頭輕輕敲擊馬頭或馬尾,都可以貼在馬臉上聽到金屬撞擊的鐺鐺聲,清脆悅耳,明明是石雕,卻仿佛還保留了金戈鐵馬的記憶,令人稱奇。橋陵神道旁,還有一對石鴕鳥,中國本不出產鴕鳥,漢代才從波斯傳入。中亞各國曾多次贈送鴕鳥給我國,因為物以稀為貴,它被視為吉祥的像征,也稱朱雀或鸞鳥。乾陵開創了以鴕鳥石刻奉陵的先例,以後各代唐陵沿襲了這一做法。橋陵的石鴕鳥是高肉浮雕,刻於高寬各兩米的石屏上,雕刻冼練,栩栩如生,用手去摸鴕鳥的頸下,竟然有陰濕滑冷的感覺,細細看去,頸部的石雕竟是淡黃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鱗片,如同真鴕鳥一般,據說在下午的陽光直射時,鴕鳥的眼睛仿似閃動發亮。
橋陵目前仍未開掘,整體保留了基本原始的狀態,雖沒有乾陵的氣勢宏偉,但寂靜的環境讓人不禁泛起思古之情,給我的印像深刻遠勝於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