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印像劉三姐》的理由

作者: 沙地黑米

導讀以前去桂林的游人,主要是看三山兩洞一條江,也就是疊彩山、伏波山、獨秀峰,七星岩、蘆笛岩,還有漓江,現在的玩法就多啦,穿救生衣漂流,坐熱氣球升空,洗龍門泥巴浴,看《印像劉三姐》等,以往寧靜的漓江,如今比大城市還熱鬧。尤其是黃金周期間,陽朔西街上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現代人的旅游方式,也與古代大不相同,邁著逃難的步伐,擠在簇擁的人群中, ...

以前去桂林的游人,主要是看三山兩洞一條江,也就是疊彩山、伏波山、獨秀峰,七星岩、蘆笛岩,還有漓江,現在的玩法就多啦,穿救生衣漂流,坐熱氣球升空,洗龍門泥巴浴,看《印像劉三姐》等,以往寧靜的漓江,如今比大城市還熱鬧。尤其是黃金周期間,陽朔西街上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現代人的旅游方式,也與古代大不相同,邁著逃難的步伐,擠在簇擁的人群中,誰要想尋找“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閑情逸致,只怕會被人看成有病。

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人自己造成的,就單說張藝謀近年執導上演的《印像劉三姐》吧,但凡隨旅游團去桂林的游人,都會聽說或者看過這個節目。每當夜色晴朗,大批人群像趕集一樣,匆匆趕往漓江和田家河的交彙處,看聚光燈漫天照射,聽音箱裡鑼鼓喧囂,眼前是光色繚亂的舞蹈。對於不習慣小城寂靜的游人,這或許是一種熱鬧的消遣,而對於習慣於寂寞流淌的漓江,說是災難一點也不誇張。

這種表演,首先與漓江的特性是不相符的,追求華貴熱烈,絢麗高調,是張藝謀一貫喜歡的中原文化風格,盡管他也試圖在藝術上求變,但萬變不離其宗,他總也不可能明白,恬靜與安詳,是南方的境界。在陽朔制作這樣的節目,如同往漓江摻進黃河水,清也不是,濁也不是。或許他更適合制作《印像兵馬俑》或者《印像紫禁城》,聽說他正在制作《印像西湖》,真為杭州惋惜。

其次對游人是不利的,許多人慕名前去桂林,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看到更多的旖旎風光,但所有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這些項目所包含的商業性,有的是明白的,有的是隱性的,《印像劉三姐》屬於後者。游客為了看到安排的夜間表演,在桂陽公路上來回奔波,票價還很嚇人,有的游客為了逃避昂貴的門票,在當地農民帶引下,踏著鵝卵石和草地到背面看背影。欣賞山水是需要想像力的,通俗的表演只能讓游人離山水畫的意境更遙遠。有位朋友看過表演後問,這就是漓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漓江的環境破壞很大。常年在江邊舉行這樣大規模的表演,且不說觀眾踐踏,丟棄垃圾,僅僅強烈的聲光,就會對周圍的生態造成負面影響。漓江是人類的共同財產,每株鳳尾竹,每塊鵝卵石,都應得到精心呵護,如果把鵝卵石上的月光,變成了燈光,那和往漓江裡排放城市污水,性質是一樣的。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