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迷情之雪國哈爾濱

作者: 我是魯西西

導讀冬季的哈爾濱是雪國,到這裡來自然是看雪,看冰,看燈,看火辣的北地胭脂,還有讓人心動的彌漫著淡淡的憂傷的歐洲風情。 解讀哈爾濱,需咀嚼它的憂傷過往。十月革命讓帝俄的大批權貴逃亡至此,歐洲的反猶風潮也讓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遷徙而來。這些游子將哈爾濱打造得如莫斯科般恢弘、巴黎般繁華,以慰他們離鄉背井的憂傷。歲月荏苒,游子們背影已漸行漸遠,但 ...

冬季的哈爾濱是雪國,到這裡來自然是看雪,看冰,看燈,看火辣的北地胭脂,還有讓人心動的彌漫著淡淡的憂傷的歐洲風情。

解讀哈爾濱,需咀嚼它的憂傷過往。十月革命讓帝俄的大批權貴逃亡至此,歐洲的反猶風潮也讓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遷徙而來。這些游子將哈爾濱打造得如莫斯科般恢弘、巴黎般繁華,以慰他們離鄉背井的憂傷。歲月荏苒,游子們背影已漸行漸遠,但在哈爾濱的一呼一息中留下了他們的甜蜜與憂傷。

要領略這些就要去聞名遠東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始建於19世紀末,,俄國工程師用狀如條式面包的花崗岩方石豎立埋入深達半米的地下,所以歷經百年的這條大街依然有著熠熠發光的平滑路面。大街兩旁有形態各異的歐式建築,很多人認為是巴洛克建築,但其實更多的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的產物,比巴洛克式更輕靈,更生動,更法國化。但在這些優YA的建築裡賣的大部分是國內運動休閑品牌,這難免讓人傷感。只有馬迭爾旅館,教育書店,在視覺上給人的衝擊是那的樣無與倫比,不得不驚嘆那是永恆的充滿個性的美。

在這條街上最出名的是要屬:原名“馬爾斯”的華梅西餐廳,在二層店堂仍依稀可辨克林姆林宮般的繁復裝潢,依稀可以聯想到那昔日的華麗和安逸。這是一家國營餐廳服務水平不能恭維,但口味實在是可圈可點,價格也公道。

其實條街上最讓人心動的當屬在干枯藤蔓遮掩下的露西亞咖啡西餐廳(RUSSIA CAFE)外觀小巧,偏安在繁華的中央大街盡頭。推開冷綠色的大門,寬大的廳就呈現在眼前,手繡台布覆蓋的立式鋼琴倚在牆角,上面放著本灰蘭色的漆布俄文書。旁邊的純木質酒櫃裡,除了八九台老相機,還收藏著一套精致的瓷器。人物油畫和老照片掛滿三面牆壁,擺紅磚壁爐不再有木柴燃燒,卻也透出陣陣溫暖。讓這些曾真實存在的點點滴滴告訴活著的人們,“這座亞洲唯一的歐洲式樣的城市是怎麼出現的,曾經生活過什麼樣的人,這些人在這座城市中是怎樣生活著的……”

露西亞自釀酸奶的芬芳、泛黃照片上的人物穿戴以及那架有蠟燭台的鋼琴都暗示著那時的生活曾優越而恬靜,直到從《露西亞小報》上讀到這些陳設的主人達維堅果•尼娜•阿法納西耶夫娜的日記和她寫給父母、妹妹的信,我才了解到這位俄羅斯僑民94年來的命運。她三歲即隨家人遷居哈爾濱,情竇初開時戀人卻意外早逝,後來兄弟姊妹都遠渡重洋,父母也相繼去世,隨後的中蘇政治紛爭又讓她的後半生與孤獨和恐懼長伴。 露西亞咖啡西餐廳老板遵照尼娜的遺囑買下她家裡的東西,做了個小型紀念館,《露西亞小報》可隨時取閱,但不能帶走

尼娜去世後被安葬在哈爾濱東郊的皇山公墓,和她生前的一些俄僑朋友在一起。

除了這淡淡的歐陸風情之外,哈爾濱給久居南方人最大的禮物就是清洌的空氣及它的冰的天,雪的地。雪讓這個城市美麗、瘋狂並充滿了想像力。白天看雪雕,晚上看冰燈,是最愉快的事情了。看雪雕一定要有心裡的准備,那是因為雪雕太美,太大。雪這種取之一不盡完之不完又輕又軟的材質,讓雕刻家可以輕松的完成各種想像。而且可以做的無限的大。在巨大潔白的雪雕下,人都顯的很渺小,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到了晚上整個城市就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一年一度的哈爾濱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裡有一座座水晶做的城池,它們的壯觀與華美是不可想像的,置身其中,宛若仙境,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這裡的糖葫蘆不知要比滬上的好吃多倍,每咬一口冰糖就會粉脆在口中,又涼又甜。

參觀完冰燈即可以去腐敗一條街吃地道的東北菜,聽火熱的二人傳,我記得我在那裡的雙福家常菜喝過一種叫“小燒”的自釀的酒,第一口到了嘴了就充滿了青玉米杆的味道,感覺非常好,也可以到果戈裡大街找一個酒吧靜靜的聽木吉它與手風琴伴奏下的“三套車”。

哈爾濱有化不開的歐陸風情,有因懷舊而起的淡淡的憂傷,有美食,有與眾不同的建築,更有在零下幾十度激蕩著的熱烈氣息,這些是這個城市真正的精髓與美麗。


精選遊記: 哈爾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