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江南(二)-英倫散記

作者: 煩爺

導讀Cotswold是中世紀的羊毛之鄉,山丘起伏如波,草場層層似鱗,有著英格蘭最經典的田園風光,這景致也像極了故鄉江南的山山水水。在這頗具詩韻的景致間,Moreton-In-Marsh,有著蜜色石屋的小鎮,多少個世紀以來就靜臥在這如詩如畫的山坡上。第一次是在前往邱吉爾莊園(Blenheim Palace)的途中無意間闖入,即被這濃稠溫潤的蜜色所吸引。於是乎,便有了再次細細探訪的理由。M ...

Cotswold是中世紀的羊毛之鄉,山丘起伏如波,草場層層似鱗,有著英格蘭最經典的田園風光,這景致也像極了故鄉江南的山山水水。在這頗具詩韻的景致間,Moreton-In-Marsh,有著蜜色石屋的小鎮,多少個世紀以來就靜臥在這如詩如畫的山坡上。第一次是在前往邱吉爾莊園(Blenheim Palace)的途中無意間闖入,即被這濃稠溫潤的蜜色所吸引。於是乎,便有了再次細細探訪的理由。Moreton-In-Marsh,實在小得只是一條主街貫穿全鎮。雨霽之曦,街道上尚彌散著青色的晨氣。夜雨洗刷過的蜜色石屋,泛著油潤的光澤。偶有車悄然駛過,車燈劃過,如睡眼般惺忪迷離,惹下晨霧四處舞散。“叮咚!”,為躲避濕冷,推門邁入一家剛開門營業的tea house。濃郁奶香和著咖啡的清苦味兒,似晨間無聲的呼喚,親和而溫暖,額頭上頓感絲絲生煙。“Good Morning!快坐下暖和暖和吧!”從烤房裡抽身而出的老板娘,William太太,微笑地招呼我,順手將剛出爐的“蘋果撻”端上了糕餅架。熱騰騰的“蘋果撻”,撲上了糖粉的蜜色蘋果雜碎,粉粉嫩嫩,悠悠乎乎地躺在焦黃噴香的酥餅托子裡,呼哧呼哧地喘著熱氣,好似和每一個客人道著早安。不能抗拒地點了“蘋果撻”和一份home café,習窗而坐,環顧著不大的tea house。藍白相間的布藝,暗褐色的老式桌椅,我坐的那桌腳竟還是由老式“飛人”縫紉機改頭換面的。“劈劈啪啪”的壁爐旁是去年秋天留下的松果和樺樹捆枝。抽出藍絨布套子裡的銀茶匙,據William太太說這還是她婆家祖上傳下來的。今天是周末,店裡的傳統就是客人們能見見他們家裡的寶物。用半個世紀前的銀勺子,邊享受著清甜又醇厚的自家茶點,邊看著忙裡忙外招呼客人的William太太,竟莫名地想念起了那遠方的老家和外婆,想念起外婆家的銀筷子、米粒碗和早上的瓦罐粥、松糕以及茶葉蛋。有時鄉愁就像是空氣間的水氣,一旦天時地利便如窗外的晨霧一般,四處泛起,無可復加。。。。。。 “好啊?!Brownie太太,還是老規矩嗎?!干嘛不嘗嘗新做的漿果餡餅?!”。還好,William太太招呼聲及時地把我從無邊的思鄉中拽了出來,就像我為躲避晨氣而投入小店一樣。結賬走人,出門那刻,William太太神情專注地問“蘋果撻的滋味兒還正嗎?今起晚了,糕點做得急了!Sorry!”,“Ok,That’s all right! I like it!”。。。。。帶著William太太如自家人般的坦白和暖意,繼續在小鎮游蕩。小鎮有太多的古董店鋪,雖沒有氣派的櫥窗,但從沿街的窗戶裡就能窺見其滿屋的古意盎然。不得不隔三岔五地駐足,不得不三番五次的進出。也許是自幼在父親的逼迫下習畫的緣故,徜徉在古董店其間,總是對畫品極為關注。記得兒時父親嚴厲的樣子,心裡真是長久的存有一份忌恨。可如今無論走到哪裡,博物館、畫廊還是古董店,一旦沉浸在這藝術美感靈動的氛圍中,真心地理解了父親。感激他那些年如同小刀般的嚴厲雕琢,雖最終我還是有違父願,沒能成器。但多年的培育,終使我對藝術有了一顆體會的心和一副敏感的眼睛。小鎮古董店中,有一家窗台上陳列的速描著實吸引了我的眼球,令我迫不及待地推門闖入。同樣是小小的,卻連著蔥綠溫室的古董店裡,有著令人目眩神迷的畫品,其中大多都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名家的小品和習作,畫中盡是當時田間的勞作,孩童的嬉戲,牧歸的牛羊和羊倌,裙擺曳地的婦人還有騎師和他的愛馬。。。。。。細細端詳著這些年代久遠,仍強烈感染我的畫品,寥寥數筆,卻栩栩如生;歲月流逝,卻歷久彌新。那份淡泊和從容,需要多少學識和心智,才能得以練就;那份敏感和傳神,又需要多少的游歷和積澱,才能得到升華?!那山丘上的Moreton-In-Marsh,如江南般溫婉的英格蘭小鎮,蘊藏著太多人文的沉積和故事。其間猶如蜜般帶給我的那份溫潤的記憶,多少年後仍將絲絲縷縷縈繞心間。



(恍若早春二月的江南)



(一支南方的舊曲)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