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食記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西安食記僅以此文獻給從未去過西安又對西安小吃滿懷憧憬的驢友,並歡迎品嘗過西安小吃的朋友來批評指正。 2006年春節西安之行,領略了眾多歷史遺跡的同時,作為第一次來西安的江南人氏,也沒有忘記品嘗西安眾多帶有西部色彩的地方特色小吃。 行前也參看了這裡不少前人關於小吃的介紹,各位驢友來自五湖四海,口味偏好不一,對食物的評論見仁見智,此文僅以個人 ...

西安食記僅以此文獻給從未去過西安又對西安小吃滿懷憧憬的驢友,並歡迎品嘗過西安小吃的朋友來批評指正。

2006年春節西安之行,領略了眾多歷史遺跡的同時,作為第一次來西安的江南人氏,也沒有忘記品嘗西安眾多帶有西部色彩的地方特色小吃。

行前也參看了這裡不少前人關於小吃的介紹,各位驢友來自五湖四海,口味偏好不一,對食物的評論見仁見智,此文僅以個人的感受、本著客觀忠實的態度來盡量作一個相對詳實的介紹。

肉夾饃(3分)——這是此次西安之行前已吃過不只一次而且十分喜歡的西北名小吃。終於要來“頂禮膜拜”正宗貨了,心裡好有一份期盼。

頭次吃的是名聲遠揚的竹笆市“樊記”。時近中午,也許是年初一,正常營業但店堂內空無一人,要了優質的(4元/個)腊汁肉夾饃,再配一碗醪糟(1元/碗)。肉夾饃套著紙袋放在盤子裡端上桌,紙袋已被油浸了大半,咬上一口,肉的確很是酥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味很濃。但是——,那個饃卻是介於軟硬之間,硬處不脆,軟處不綿,嚼起來不尷不尬,綜合感覺比較平庸。

在困惑中吃完“盛名”之下的樊記肉夾饃,心存狐疑。其後幾日,在別處又吃過兩次肉夾饃,味道、口感也還是乏善可陳,實在找不到鳳願得償的歡喜!數次請教當地人,得到的回答都是,西安的“肉夾饃”其中夾的就是純肉!立刻明白,我在北京等地吃的,那肉在剁碎的同時摻放了辣椒和香菜末,吃起來自然口味豐富多了!

當地人推薦,秦豫肉夾饃(東木頭市,碑林北面)、劉峰肉夾饃(南門外振興路口)比樊記好許多,可惜這兩家店春節期間不營業,沒有嘗到,無法比較,但對只有肉的肉夾饃真不敢報太高的希望。至於這“樊記”肉夾饃,個人也只給打個3分(剛及格)。

於悵然若失中竟想起余光中的那句——“當你的女友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禁不住在心裡疑問:當我們已經習慣和接受了事物的變異或改良,真正遇見所謂的正宗或原始,還會再獲得一種認同嗎?

醪糟(3.5分)——醪糟這種吃食,並非西安唯一,江南、四川等地都有。但西安的醪糟,強調的是湯,湯清而甜淡,與干巴巴的肉夾饃配合,是為解渴去膩。裡面的醪糟米,稀稀拉拉呈顆粒狀地游浮於湯內,聞起來少有甜酒的濃厚醇香。或許,在這西北豪爽之地,這樣東東,倒講究的就是一種清淡吧。個人給打3.5分。

甑糕(zèng)(4分)——走到北廣濟街和西羊寺交叉的路口,猛然看見“東南亞甑糕”的大牌子和下面排了不少人隊伍的同時,欣喜之間腦子沒一秒鐘多想,即刻指揮自己的腿腳就站到隊伍末尾了!

“甑糕”這兩個字,因一位西安的朋友曾給看過詳細文字介紹,這種食物已深深印在腦子裡了!所謂“甑”字——主要是指蒸糕的容器,據傳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產生。這“甑”好像就是一口大鐵鍋,裡面厚厚的一層棗泥一層糯米,賣的小伙子操著一把小鏟刀,從上面挖出一坨冒著熱氣的糕體,刮入紙飯盒裡,上秤稱分量。盛起來時棗泥與米飯已不是層次分明而是混沌一處了,賣的品像不是很好,但這不妨礙當地人對之的喜愛,買上兩三盒甚至四五盒的大有人在!

粘乎乎地盛在飯盒裡,冒著熱氣,而空氣中也隱約有了幾絲溫柔的甜香……,立即嘗上一口,非常軟糯,那種甜味完完全全來源於棗的自有原味,故在甜中含一絲細微的藥香。再仔細觀察手中的這份,棗泥稀軟,糯米飯粒幾乎都失去原形、化為糕狀,間或有幾粒花生和芸豆鑲嵌其中,已被蒸得很爛了,入口即碎。總體感覺棗香濃郁,甜而不膩,好味道!可以打4分了!

只是,若按內容來表述這樣吃食,似乎叫“棗泥糯米飯”或者“八寶飯”的簡裝版“三寶飯”不是來得直截了當嗎?或許,以制作的炊具而被稱作“甑糕”,赫然透著歷史遺脈、文化底蘊和對如我這般好吃之徒的異鄉人一份神秘誘惑?!

石子餅(4分)——從兵馬俑出來等車的時候,就看見路邊有賣這樣的吃食,樣子怪怪的,好奇之心驅使自己上前詢問,得知這是“石子餅”。觀察做餅的老婦,只見她熟練地從一團白面胚中揪出一小坨,擀成一分錢硬幣厚薄、盤子大小的圓餅,平鋪在鐵鍋裡加熱的黑色油亮小鵝卵石上,再蓋一層黑石子,烘焙數分鐘即成。

買一個涼透的,咬上一口,酥脆,微鹹、蔥香,還有若隱若現的花椒麻刺激,好吃新奇!看著這形像獨特凹凸不平的餅,忽然想起曾在北京的超市裡見過類似的東東,只不過那餅上下起伏整齊劃一,應是機械加工的,不像這裡用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鵝卵石,做出的餅每一張都不同,生動情趣多了!

站立在兵馬俑外的郊野,於冷冽風中啃著石子餅,耳旁似乎回蕩著屠洪剛那首《霸王別姬》的旋律……,自然而然,內心生出了一種粗獷豪情……

後來發現超市裡有袋裝的賣,每個只有巴掌大小,做的比郊野的精細多了。據說此餅放一年也不壞。超市裡的分鹹、辣、果、甜等口味,只買了鹹味的帶回來嘗,也非常香酥,是方便攜帶、饋贈親友的特色之物,個人打4分。

圖1——甑糕、石子餅



泡饃(4分)——大名鼎鼎的西安美食,雖然西安以外的地方也未必吃不到,但作為一個不很喜歡面食的南方人,還是把品嘗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美味的第一次留到西安。舍棄了攻略上所謂的名店“同盛祥”和“老孫家”,直奔許多西安本地人推崇的回民街。

在西羊市的一家“老孫家”(此老孫家非彼老孫家)看見當地人很多,就進去坐下,要了碗優質羊肉泡饃(肉多些),因是晚飯高峰時期,饃是機器切好的碎丁。大海碗端上來時,第一眼看到湯呈乳白色,沒有想像的多,將將把饃淹沒,數片薄而帶筋的羊肉鋪在饃塊之上,幾縷粉絲半浸在湯中。

第一口吃來,平平淡淡,既沒有新鮮食物帶來的驚喜,也沒有滿懷期待落空的失望,一種有湯有面的主食而已,羊肉倒是很嫩也很爛,沒有一絲的膻氣。

一口口地細嚼慢咽,吃到一半以後漸漸地感覺來了。松軟但還有韌性的顆粒饃中隱含一絲若有若無的花椒輕微麻香味,但又不像川菜裡那樣強烈。似乎不經意間撞到舌尖上,剛想去深究,旋即又消失了。再吃一口饃,又清楚地感到這味道的存在,盡管是那麼淡,好像隱藏在深處——要用心去追尋……

當一碗羊肉泡饃還剩三分之一時,終於體會到了“鮮”字,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濃湯中的調料已然完全滲進了饃內,肉的香味和生面的腥味緊密交融在一起,再吃起來,粉絲滑順,饃粒鮮香!這時節,方才品到泡饃的“泡”字的精髓,領略了漸入佳境的過程……

後一日又在同一條街上的老安家品嘗了牛肉泡饃,這次無論如何也要入鄉隨俗、循規蹈矩,自己一點一點耐心手掰的,掰得如黃豆大小相當碎了,饃是半生的餅狀,不是很硬,而且掰得過程中可以聞到一縷面粉淡淡的香氣。弄好了由服務員夾上號牌夾子拿走。再端上桌,青花大瓷碗裡盛的滿滿,嘗一口,這次感覺果然不同,老湯把碎饃揉搓侍弄得絲絲入味,饃已最大限度地吸收了湯和肉中的精華,變得肥腴柔韌又鮮美!擱上辣椒,就著糖蒜,好有特別風情。真切享受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這一次,體會了“掰”字的重要!看來,泡饃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手掰的過程!難怪當地人樂此不彼呢!就算外地人學不來那一份“慢條斯理,悠然自得”般閑雅趣味,單單為了口腹的滿足,這也絕對是吃泡饃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呀!!

泡饃按照自己的標准,可以打上4分了!

烤肉(2.5分)——眾多網友都推薦平娃烤肉,我當然徑直先去這家了。羊肉串有點肉質老而干硬,味道過於濃鹹了,反正比我在新疆和蘭州吃的差了不是一星半點。牛肉稍好點,但還是味道重得過頭了,而且肉串比較小,馬面魚尚可,但價格貴了(20/條)。到是在“一分利”的烤肉味道還好點,總之,烤肉評價不高,只能給2.5分。

賈三灌湯包(4分)——這應是西北名頭響亮的,作為一個喜歡湯包的江南人,又無數次嘗過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上海、杭州、淮安、揚州等各地小籠湯包,盡管行前看網上評論,對之毀譽參半,但信奉“實踐出真知”,決心還是要嘗試一下。

湯包店初二才營業,從兵馬俑回來,就直奔西羊市的賈三灌湯包店。既然是清真,餡只有羊肉、三鮮、牛肉等。還不到下午五點,四層店堂已是高朋滿座,跑堂的店小二快速來回穿梭,吆喝聲此起彼伏,好一派生意興隆的景像。

要了羊肉和三鮮的各一籠,一籠6元10個。很快端上桌,看上去包子不是渾圓飽滿的,已經塌陷了。早已爛熟吃湯包的訣竅——“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後喝湯”,如法夾起一只,那包子皮薄得如同餛飩皮,呈半透明狀,好像裡面的內容幾欲破皮而出!小心咬一個小口子,吮吸湯汁——湯不少,熱乎、鮮鹹而濃郁,不同於江南湯包裡是微帶甜味的,當然也沒有羊肉的膻氣,完全另一種風格,比心裡預想的要好些。

喝完湯,剩下的肉餡與南方的小籠湯包差別較大。首先,肉餡不是很緊密地團成團,有點松散,咬起來肉質還算嫩;其次,肉餡的量比之南方一般小籠湯包肉餡少一半不到,若與無錫小籠比,恐怕三分之一也不足了!但從另一角度來說,這一籠10只一人吃不費吹灰之力,若是無錫小籠,4個就讓人撐飽了!

當然,個人感覺賈三灌湯包的皮薄得有點過分,缺了足夠的韌性,10只裡面只有5、6個能保證完好無損,其余的就喝不到湯了,不如江南小籠湯包平均都能保證十之八、九的完整,美味湯羹幾乎一點沒糟踐。這一點上有待提高。個人打4分。

八寶粥(4.5分)——當然還是賈三灌湯包店裡的,這是被眾多網友盛贊的,果然名不虛傳。八寶粥的名字並不令人陌生,許多地方都有,家庭裡做起來也不費事。

端上桌時第一眼看來實在平常,盛的碗都是鋁制的,似乎有些粗糙。定眼細細打量,和我們通常吃的呈紅豆色的八寶粥不同,這是一種黃橙橙的粥,鮮艷的顏色就讓人胃口大開。

這一碗裡內容極度豐富,除糯米外有百合、蓮子、荸薺、紅豆、花生仁、枸杞、山楂等,還有一種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柔軟的細根。粥裡似乎還添加了一層薄薄的藕粉(芡粉?),讓粥顯得透亮而又稠滑。米粒不是每一顆緊密地擠著,而是個個精神飽滿又自在地游離於柔糯的稠液中,有一種靈動的神韻……。

喝上一口,清甜柔滑,淡淡香溢,甜味拿捏得十分恰當,那一份薄芡把各種料調和得順從妥協,使得流質食物的稠稀度控制的不溫不火,穿腸而過的溫潤感覺著實舒坦,是化解湯包油膩的絕佳搭配。

從記憶深處樁樁件件地搜索,回想曾經吃過的幾乎所有八寶粥,都要在這碗面前卑躬屈膝,垂頭汗顏……

個人打4.5分。後來在別的店也吃過兩次八寶粥,顯然不如這裡。再次隆重推薦!

圖2——賈三八寶粥、灌湯包



西安飯莊——在回民街上吃了兩天,畢竟要在西安登一次大雅之堂,吃頓正式的飯,還是選擇了前人提到的“西安飯莊”,在東大街距鐘樓一站地。一樓是19元/人的自助餐,也都是西安小吃,人很多,我們直接上二樓點菜了。

涼菜要了“西安涼粉”和“蜜汁大棗”,西安涼粉雖說紅油鋪滿表面,但並不是特別辣,調料拌得很入味,鹹、香、滑爽、微酸,有些西北的特色,沒幾筷子就被兩人搶吃完了!個人評價4.5分;蜜汁大棗確實大,基本是平時的兩個那麼大,體現地方特色,可以打4分。

熱菜是“茶樹菇油菜”雙拼和“燴三鮮”。這茶樹菇油菜確實有點創意,幾日不吃蔬菜,真有如隔三秋的感覺!給個4分。燴三鮮裡的三鮮指肉丸、肉片和皮肚。皮肚是豬肉皮曬干油炸而成,在南京經常是放在湯裡的。想不到西安也有!給3.5分。

飲料喝的也是西安特產——稠酒,就是酒釀的米酒,乳白色的,熱的下肚,暖胃!只有1度,甜絲絲的,終於可以效仿梁山好漢,滿足自己大碗喝酒的願望了!給4分!點心中的“核桃酥”大約是核桃與面粉混合烤制而成,味鹹,但干巴巴的,口感一般,只給3分。“油塔”算是地方名小吃了,據了解,由面和豬油摻在一起,作成細絲狀盤成圓饃狀,上旺火蒸制而成。端上桌時服務員告知要趁熱把油塔抖散了蘸蒜泥吃。關於這“抖”的程序,他們還有套說詞呢!——“一抖精神抖擻,二抖友誼長久,三抖財源不斷,四抖什麼都有!”哈哈,其實個人感覺油塔的口感尚可,但調料僅僅是香油蒜泥,吃起來未免味道單調,能給個3.5分吧!再說那個“棗末糊”,就是棗的流質狀態,味道純正,甜酸適度,不愧是地方特色,打4分!

圖3——從左到右,從上到下:蜜汁大棗、西安涼粉、燴三鮮、油塔、核桃酥、棗末糊、茶樹菇油菜



賈永信柿子餅(4.5分)——行前看各前輩攻略提到柿子餅怎樣好吃雲雲,心下納悶,以為柿子餅不就是柿子曬干的柿餅嗎?很多地方都有,西安的再能好吃到那裡去?到西安的第一天,下午從歷史博物館回來,從百盛旁邊的北廣濟街去回民街,在路口不遠處看見“老徐家”的柿子餅鋪子和排了5、6個人的隊伍,這下搞清楚了。

原來,柿子餅是用西安臨潼產的新鮮火晶柿子(比核桃略大,無硬核),去皮摘蒂和上面粉成火紅色面胚,再包裹上豆沙、核桃仁、芝麻、花生、棗泥等不同餡料雙面油煎而成。

柿子餅金紅色,拿在手上小巧可愛,輕輕咬上一口,面餅外脆裡軟,桂花香氣飄溢,蘊涵著十分明顯的柿子味道,餡甜而燙嘴,要小心!後來詢問當地人,因為要用新鮮柿子制作,而柿子的保存時間有限,所以柿子餅一般只有秋冬兩季才有供應,真是一種十分有地方和時令特征的風味細點呀!

走過西羊市來到北院門的“賈永信”,果然排隊買柿子餅的人更多!最後一天回來前我們足足排了40分鐘總算買到了,立刻趁熱品嘗,一樣柿子飄香,酥脆軟棉相間,而內裡餡的甜度比老徐家的淡一點,但正符合清淡的恰當程度,連自己這個不愛吃甜食的人都一口氣吃了3個!

“賈永信”的柿子餅給打上4.5分!友情提示:很多外地人買了帶回家,熱時不可以用微波爐,否則都團成死面疙瘩了!用平底不沾鍋小火兩面煎熱(不加油,柿子餅有油),能達到新鮮出爐時效果的十之七、八,所以買時趁熱現吃是最地道的。

擀面皮(4分)——顧名思義,也是一種面食,長條寬扁像涼皮,呈鮮亮的透明色,涼拌佐以辣椒、芝麻、油鹽等,咬起來十分筋鬥,口感厚實又滑爽,當地人是很愛吃的。

自己初嘗之下只感到濃香、深鮮而微辣,但咀嚼後吞下肚時,哈哈,這看似其貌不揚的東東開始發揮它的潛在功力——,辣性的後勁上來了,真是滿口灼熱,令人咂舌,幾乎讓人不能忍受,……待辣味緩緩消散後,依然想吃第二口……打上4分

這也是在“案板街”的胖嫂面館裡吃的。

歧山面(4分)——在東大街靠近鐘樓北邊一條叫“案板街”的胖嫂面館,初三才做生意,去了第三次才吃到的。鮮艷的橙紅色湯面上漂浮著四季豆、土豆、胡蘿蔔、肉丁、豆腐丁、西紅柿等,紅黃白黑青,花花綠綠,顏色上已是占得先機,這些配料也叫“臊子”。輕啟朱唇,沿碗邊慢慢吹出一片真空地帶,在湯上嘬一小口,辣辣酸酸的味道拂過舌尖穿過喉嚨直抵腸胃,爽口潤心,暢快!

撈起面條,面細且扁薄,呈半透明狀。吃到嘴中綿中藏韌,味入三分,很香! 曾讀過賈平凹的“西安小吃小識錄”,文章裡寫到歧山面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面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西安市有許多面館,可能我去的這家名氣也不大(倒有不少本地人),面盡管並未做到上述那樣精深的境界,細細切碎的各味配料混和了獨特的酸湯,很令味覺有所享受,也讓視覺獲得滿足!打上4分。

圖4——柿子餅、歧山面、泡漠、擀面皮



綠豆糕(4.5分)——綠豆糕實在不希奇,從小到大不知吃了多少,北京的粗糙無法與南方的相較。在粉巷(注)的“家樂”超市看見“思鄉牌”綠豆糕,不以為然,因產地就是陝西,漫不經心地拿了一小袋,不過是想帶回一樣地方特產罷了!

但回來品嘗之下,卻大為驚訝!它的口感比江南一帶的綠豆糕還要細膩,比之少糖又沒有油潤,而與北京的綠豆糕比,又絕對不顯得粉面干巴!!含著淡淡的薄荷香味,吃到嘴裡好一份清涼,那清香在口中逗留,有戀戀不忍咽的境界!而吞入肚中又留一絲細潤的回味,真給人驚喜!想不到西安也有這樣風情溫婉、勝過江南的點心,嘆服!非常值得推薦。4.5分!

注:粉巷為街名,實際上是一條寬闊的大馬路,好媚艷的名字!幾次走過,總令人想起那句——“長安回望繡成堆,……”;此處所指綠豆糕與回民街上賣的不是一回事,回民街上的外表看與江南的基本一致,有油有餡。

biangbiang面——哈哈,還有這個biangbiang面,在火車站和小雁塔附近看見招牌,雖然店鋪都沒開門,依然在門前彳亍半天,對這個如此筆畫巨多,繁復無比的漢字琢磨好久,只留了個囫圇的概念。

不恥下問請教當地導游,學了首順口溜,終於記住了怎樣寫這“biang ”字了——

“一點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二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裡面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逛鹹陽。”據了解,“biang”只有在康熙大字典裡才有,“biangbiang”是指做面時,面團在案板上搓揉摔打發出“biangbiang”之聲得名,而且乾隆皇帝也誇贊過呢!雖然沒有吃到,好歹也揪得幾縷深邃飲食文化的皮毛!

粉湯羊血饸饹(5分!滿分)——“饸饹”以前只聞其名,未見其形,這次知道了,就是用蕎麥面做的面條,顏色是深褐色的,可煮可炒可拌食。羊血在這之前從未吃過,但個人十分愛吃南京的鴨血湯,喜歡鴨血的那一種嫩滑、鮮美、清爽。粉湯羊血是眾多驢友推薦的,當然也記在心裡了。

一碗粉湯羊血饸饹,面上撒滿了蔥花、香菜末、辣椒丁,褐紅色的羊血和白色的豆腐相間,湯裡飄浮著一絲紅色辣油,花椒香味撲鼻,看之聞之無不誘人食欲。先喝口湯,清鮮而微辣,立刻讓人胃口大開,再嘗嘗羊血塊,鮮嫩無比!這鮮味,比湯更勝一酬,推想一定是在制作羊血的過程中就添加了作料;而那嫩的程度,可以說比南京鴨血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是那饸饹也十分入味,咀嚼爽滑的同時也不失韌性。混合起來的那些嗆、鹹、麻、辣、香,如一縷縷細浪掠過舌腔,刺激味蕾,一波高過一波,真讓人欲罷不能,大呼過癮!這碗粉湯羊血饸饹應是此次西安之行吃到的最最鮮美的食物了!傾情推薦,打5分!(滿分)

這是2006年1月31日的早上,其實這之前已經吃過東西了,因等去乾陵的車,閑著無事,看見旁邊大華小吃城裡有這東東,很隨意地要了一碗,本來只想淺嘗輒止,不料撞到這等非常美味,於是乎,一邊心裡暗暗警告自己多吃了要發胖,一邊又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不肯停嘴,就在這樣極其矛盾的心情裡和激烈思想鬥爭中吃個底掉!……

真正的美味往往是這樣,它缺乏華美的外表,也沒有顯赫的名號;它不處“廟堂”之高,而在“江湖”之遠;它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卑怯畏縮;可能它成就不了名店上不得宴席,但卻是流於坊間、傳呈了鄉野最真實的味道,在平凡的日子裡保持一貫的獨善其身,一旦相逢知味之遇,立刻帶給賞識的人以最真最美的驚喜!!!

也許別處也有比東大街的大華小吃城裡更好味的。後一日又在這裡吃了麻辣羊血,羊血還是一樣鮮嫩滑潤,只是嗆、鹹、麻、辣、香的味道更加濃郁, 與南京鴨血湯的淡雅、清嫩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兩樣血都是那麼讓人迷戀的美味!

羊血的味道久久而深深地烙在味覺記憶裡了,在今後的飲食生涯中,每每想到此,都會心蕩波瀾、口涎饞蟲;與沒嘗過的朋友提到,大約也會傾情推薦、極力誇贊。這樣的美食,實在能叫人問香下車,嘗鮮留步!

圖5——粉湯羊血、biangbiang面



特別說明——所謂“回民街”並沒有在地圖上明示,它應該是指鼓樓北側的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北廣濟街等圍繞清真寺的一帶回民居住地。這幾條街很都窄,來往的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很是熱鬧。兩邊店鋪鱗次櫛比,昏黃的燈光搖曳閃爍,照得案子上腊牛羊肉的鮮紅透亮,讓托盤裡炸柿餅子愈加金黃泛光,在各種聲音憨厚淳樸的叫賣吆喝聲背景映襯下,不斷地誘惑著人的食欲。涼糕是糯米粉做的,上下兩層糕中間夾著棗泥,和另一種白糯米做成大個粽子狀,切成一塊塊的,塗上很多蜂蜜和豆沙放入飯盒,可以用牙簽邊走邊吃,也不錯!

鏡糕是糯米粉蒸熟後壓在小模具裡,放在小屜上蒸幾分鐘,熟了後放點蜜餞,蘸上白糖,雖然只有薄薄圓圓的一片,桂花香飄,遍地都有,很隨意的小吃。

網上一致稱道大皮院的定家小酥肉, 沒開門,沒有吃到,不敢妄加評論。眾多網友提到的東大街把口的開元商城下面的鐘樓小奶糕,是一種雪糕冷飲,大冬天沒敢吃!

酸菜炒米個人不太感冒,沒去“紅紅”,吃的是“一分利”的,無論從配料、顏色、品質等方面都比不上我喜歡的“揚州炒飯”,二者相較,毫無疑問,前者是平民,後者是貴族,在這點上我不得不嫌貧愛富;酸梅湯喝了好幾家的,總體感覺都行,不比北京名牌“信遠齋”的差。“藍帶果啤”也是香甜清爽……

陝西小吃太過豐富了,了了幾日,只接觸到滄海一粟。總體而言,西安的地方特色小吃多以面食為主,分量多又味重,口味上偏於鹹香酸辣,但也有不少品種如同西北漢子,不都是五大三粗,而是粗中帶細,體現一方水土風情,並且在樸實大方的外表下,蘊涵了豐富的歷史積澱和深湛的文化傳承,就像西安城一樣久遠而醇厚……。與多數南方小吃那種慢嚼輕咽的方式、在細微纏綿中體會清淡柔潤的滋味完全不同,到了這裡,要有個堅強的胃、一副適應各種刺激味道的牙齒、一張寬容的嘴巴,有時甚至要加快吞嚼的速度(涼了味道打折),再報著感知的態度,肯定可以得到新奇而美味的際遇。

全文完,謹祝各位驢友旅途順利,大快朵頤!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