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都吃些什麼,也不清楚那時候的市井小人物們以何果腹,但幾千年以來,演變出陝西特色的小吃我相信跟他們一定有關系。
陝西的飯食不以菜式出名,最負盛名的是各色小吃,而小吃又以面食為主,味道以酸辣為基調。如果你是不喜面食的南方人,也不妨嘗嘗,獨特的風味或許也會吸引你的味蕾。
泡饃
泡饃種類實際上有好幾種,最有名的是羊肉泡饃。不喜歡羊肉味道的,建議你試試牛肉泡饃。此外,還有葫蘆頭泡饃(豬大腸泡饃),但要注意,清真館裡是不要提此類東西的哦!
泡饃的饃是很有講究的,它用上等的面粉烙制得半生不熟。然後,由顧客自己用手掰碎,或者由機械設備自動掰碎(味道差點),之後大師傅會煮出一碗香噴噴的有湯有肉的泡饃出來。吃泡饃的傳統搭配是一碟一半糖蒜一半辣醬的小菜,解油膩又提味。吃完泡饃再來碗羊肉湯,很是舒服。
涼皮:
這是我最喜歡的小吃了,也分三種,面皮、擀面皮、米皮。配上面筋碎,調上酸酸辣辣的調料,一個字:爽!
我沒有搞清楚擀面皮是怎樣制作的,但對面皮和米皮的做法還是有所了解的。制做面皮要先用紗布包干面粉把面筋洗出來,把溶有澱粉的面漿放進俗稱“鑼鑼”的金屬蒸屜裡蒸熟,放涼後切成條,就是面皮了。而米皮就是直接把米粉和水調勻了,再蒸熟切條。
涼皮的奇妙之處在於:滑、韌、味。滑與韌不用說,這個味則完全來自於豐富的調料。因此,吃起來,無比的爽口。
肉夾饃:
皮酥裡軟剛剛出爐的燒餅,用刀切平切到九分之八,再夾上剁爛的肉泥。咬上那麼一口,肉裡還浸著鮮美的湯,香啊!肉夾饃的餅烤的很講究,嚼在嘴裡又脆又松軟,而肉呢,在一口大鍋裡燉的酥酥爛爛的,兩者配合在一起真是美味。
上述這種肉夾饃,又稱為“腊汁肉夾饃”。還有一種夾饃,叫“孜然炒肉夾饃”,它是將現炒的孜然炒肉夾到“饃”裡的吃法。孜然炒肉的配料主要有:牛肉絲、青辣椒絲、綠豆芽、辣椒、孜然等。
賈三湯包:
在鼓樓旁邊的那條回民街裡,有一家賈三湯包店,以各色湯包出名。個頭比無錫湯包大許多,湯也多。剛端上來的時候,湯包是各各爬在籠屜裡的,用筷子一夾,包子就在重力作用下成長形了。透著極薄的皮,還能看見裡面晃動的湯呢!要注意了,千萬要小心不要弄破了皮,否則味道大打折扣。另外,別被湯給燙了嘴。
沾包子的湯是店裡預先配好了的,味道酸、鹹、辣。叫你一招防燙嘴的,就是現把熱騰騰的包子在調料小碟裡浸泡一會兒,呆稍微冷卻後,一口吞下。
靜膏
字實際不這麼寫,但大家都叫它“靜膏”。它是用糯米、棗泥、紅豆和糖一起蒸出來的糯米飯,但非常的緊,很有嚼勁。如果拿回家在冰箱裡冷藏一下,味道就更好了!
還有一種叫“玫瑰靜膏”,很有趣的做法和吃法。小攤老板現做現賣,他用三四個直徑只有十來公分的小籠屜來蒸。先放上糯米粉,再配上果干和果漿,口味可隨你挑,只要一兩分鐘就蒸好了。
把玫瑰靜膏取出來也很有趣,每個小籠屜底部正中央都用一個圓洞,老板還有一個配套工具是一個圓形座子正中央有一個短棒。拿起蒸好的籠屜和靜膏往座子上一放,短棒自然就把靜膏推了出來。之後,拿跟竹簽插上靜膏,就可以邊走邊吃了。
石頭饃
把鵝卵石放在鍋裡面炒得火燙,再上面放上一張薄餅,靠著石頭的熱度將餅烤熟。現烤出的餅又脆有香,嚼後無渣。
鍋盔牙子
聽說過鍋盔像鍋蓋嗎?這可是真事,鍋盔是拿巨大的鐵鍋烙制成的,四邊薄,中心厚,鍋有多大,鍋盔就多大。中心位置足足有幾寸那麼厚!賣鍋盔一般都是切成牙子,論塊賣,所以得名“鍋盔牙子”。它可不同於一般的面餅,很香的!
涮牛肚
將牛肚斜著切成很薄的片,再穿上钎子到鍋裡燙熟。刷上特制的調料,可以一串接著一串吃哦!
烤肉
新疆的烤羊肉到了西安,演化出了一堆烤法:烤羊肉、烤牛肉、烤牛板筋、烤魚、烤腰子、烤油饃……充分發揮了想像力,把能烤的都烤了。和新疆的烤肉味道不同的是,西安的烤肉除了孜然味,還辣。男性同胞們無論春夏秋冬,皆喜歡邀上三五好友,開上幾打啤酒,烤上百串肉,連吃帶喝帶吹牛,喝得暈暈糊糊再回家。
炒涼粉
把切成方塊的涼粉放在平底大鍋裡,加上蔥花等作料,拿一個搪瓷大碗來炒。沒見過吧?嘿嘿,拿碗炒的好處就是炒完了涼粉不會碎掉。
酸菜魚魚
這是一道夏天最喜歡的小吃,澱粉做成的魚魚(一種用澱粉液體透過大漏勺掉入沸水中做成的長條狀固體,因形狀像魚而稱為魚魚)泡在冰涼的酸菜湯裡,很解暑。
……
還有很多
我的口水都流出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