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同裡一直給人與世無爭的感覺,在緩緩而去的河水中恪守著孤單,綿延著清秀。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感覺在這裡不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尋訪同裡也就成了我長久以來的希望。2005年10月2日,清晨,天空陰沉沉的,似乎能擰出水來,坐上開往同裡的長途汽車,就像是去尋找遺失在都市中的自己,耳邊不知為何一直盤旋著古箏的樂音。 踏上古鎮的青石板路,舉目四望,都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大多臨水而建,青瓦白牆,檐翹飛角,古色古香,具有“人家盡忱河,水巷小橋多”的特色,又似一幅古雅、秀麗的水鄉風情畫,應和著磨出了光亮的青石路,古樸而又有韻致,為小鎮憑添了幾許幽遠和沉靜。 進入同裡,直接就上了三橋,它們分別叫做吉利、長慶、太平橋。帶著人們最樸素和凡俗的願望,充滿了人間煙火的味道。站在橋上,看橋下的水,橋邊的老宅,房子裡的老人,忽有一種時光錯亂的感覺,仿佛回到自己的前生。自己是臨水而居的女子,清晨從雕花的木窗裡,探出頭來,看水氣氤氳的古鎮慢慢蘇醒。然後對鏡梳妝,撲上淡淡的粉,擦一抹胭脂,穿一身碎花的衣裙,開始一天的生活。
古街的那頭是串心弄,那是兩大戶人家屋子中間的過道,窄窄、小小、長長的青石板道,聽說有400多年歷史了。這長長的古弄,說不盡的破落,探頭看看弄的兩邊,已經看不出什麼大戶人家了,一切都那麼破舊,蕭條,可那裡面又蘊藏著多少故事呢?!
沿著鎮中的主干道,很快就到了退思園,這座同裡最為出名的園子是取自“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而命名的。園子布局獨特,集中了江南園林的亭、台、樓、閣、軒、曲橋、回廊、假山、水池等,並以池為中心,各個建築如同漂浮在水面上。春、夏、秋、冬、琴、棋、詩、畫,各景俱全,有移步換移景之奇妙。 退思園的精致玲瓏與樸實無華兼容並蓄,蘇州評彈繚繞其間,隱約傳來,讓人如墜雲間。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時間的腳步似乎也放慢了許多,緩緩如流水靜靜漫過,心也慢慢沉靜下來。 游覽過退思園,在同裡信步漫走,轉進了嘉蔭堂、崇本堂、耕樂堂。游人不是很多,只是小家碧玉的庭院更加增添了一點蕭瑟和落寞之意。轉身出來,沿著同裡的小河隨意向前,看見身穿藍色布衣的船工在中午的烈日下,搖著小木船帶游客穿行水上,游覽兩岸風景。舉目看去,只見流水環繞,青壁蒼苔,柳絲拂水,拱橋如畫。沿岸茶座比比皆是,玩得又累又餓的游客或盡享美食,或臨水賞景,或玩牌消遣,或談天說地,或對河取景。有不聽話的鸕鶿在表演抓魚的時候忽然飛離,主人焦急地劃著小船在河道上尋找,鸕鶿戲水不肯上來……走在長長的河岸邊,就像走在時空的隧道裡,人在畫中游。看看從身邊經過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塊陌生而熟悉的土地,尋找各自心中的寧靜。水在身邊輕輕地流,有微風吹過,心中從未有過的安靜的愉悅,真正的安好。 走過這樣的小巷子、小橋,閑逛到南園茶社。古色古香的茶社沉靜似水,踩著木頭梯子直接上了樓,看見靠窗的桌子邊有兩個外國游客每人捧一卷書,面前一杯香茗,正在專心閱讀,似乎看不見如織的游客,也似乎聽不見外面的喧囂嘈雜,偶爾抬頭看看窗外的小橋和靜靜的流水。一會兒,兩人收拾了東西離去,我們趕緊換到那張桌子上。憑窗賞景,微風吹過,看著窗外的小船,聽著茶社裡的吳越歌聲,如世外桃源般的安寧,不由得思緒萬千。 從來不曾靜止在路上,傾聽身邊事物掠過,或者停下腳步,在世界的旁邊靜靜觀看一些細微的景像;不曾留意到路上的陌生人,他們悲傷、愉快、痛苦、發燒、心不在焉、厭倦、渴望的所有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很少長久地發過呆,在沒有人的地方,看天空裡雲漂浮的路徑,聽見風聲,聽見萬物,包括時間、速度、氣流或者精神、情緒一切可觸摸不可觸摸的東西。
但是此刻,身在同裡的我正這樣呆呆的坐著,看窗外柔和的河畔,粼粼的暗綠色的河水,河邊依水而建的房子,看不到浮躁喧嘩,一切那樣安詳,仿佛我生來如此,仿佛我從未離開,身邊的河水,看不到它流淌,而它從未停息。
時光就在一江河水與千年古鎮的彼此守望中慢慢流淌,永不停息。我坐在岸邊,冷眼旁觀,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和每一個到此一游的人一樣,被淹沒在滾滾人潮裡。但是,我也不是過客,在漫漫的千年風煙中,我來過,我看見,我感覺到。生命如水,時間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