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桂林

作者: 刀鋒2006

導讀 越近桂林喀斯特地貌式山丘就越多,我們到達桂林時,已是夕陽西下。我計劃第一天先去桂北的八角寨,那是一個絕然不同於桂林山水的另一種景觀—— “丹霞地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一路上我們的車在連綿不斷的翠峰中迂回盤旋,剛才還在山的這邊,驚嘆那層層疊疊的綠意盎然,轉眼間回頭我們已在高高的山嶺上。來到八角寨門口,很簡易的木門安靜內斂地歡迎著我們 ...

 越近桂林喀斯特地貌式山丘就越多,我們到達桂林時,已是夕陽西下。我計劃第一天先去桂北的八角寨,那是一個絕然不同於桂林山水的另一種景觀—— “丹霞地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一路上我們的車在連綿不斷的翠峰中迂回盤旋,剛才還在山的這邊,驚嘆那層層疊疊的綠意盎然,轉眼間回頭我們已在高高的山嶺上。來到八角寨門口,很簡易的木門安靜內斂地歡迎著我們的到來。拾級而上,路旁是常青的植物,間雜著金色的銀杏樹,又或點綴著不知名的小草,通紅的葉子,金色的葉莖,在風中婀娜搖曳,像極了那棵“絳珠仙草”,讓我忍不住要輕聲問她:“你的寶玉在哪裡?”不經意間,我們已來到半山上,眼前出現了四個惟妙惟肖的“螺螄頭”,光潔的山體上,有很多平行的斜紋狀裂痕,但是山頭上都頂著一蓬綠色的植被,這便是此寨中的著名景觀“群螺觀天”。只見歲月在它們身上輕輕流過,留下了整齊而生動的劃痕,它們昂首望天,見證著日月變遷,星轉鬥移,也讓自己站成了奇跡。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山頂。站在山頂的觀景台上,從上俯瞰下面的“群螺觀天”,“眼鏡石”和其他不知名的山峰,心中深深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如果說桂林山水是柔情似水的少女,這裡的山巒便是英姿勃發的少年郎,永遠守侯著他心愛的姑娘……

第二天,我們在桂林市內悠閑地轉了一下,在淺淺的漓江上看過了倚江而立的疊翠峰,伏波山,猩猩石,鯉魚攔江等景點。我驚嘆的是漓江水的清冽和平靜,將岸邊的秀美山峰清晰地倒影在水中,相互呼應。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漓江的水逗弄著桂林的山,還是桂林的山寵溺著漓江的水。

喀斯特地貌的一個特色就是溶洞。聽說冠岩是當地很有名氣的溶洞,還有兩項大吉尼斯記錄,我們第三天興衝衝趕了過去。洞中有一電梯帶觀光客下洞,這便是記錄之一。洞中留有印像的是中廳中的一株“生命之花”,一瓣瓣石花瓣努力地綻開著,將生命的旺盛和時間凝固住,怎樣的變遷啊!記錄之二是洞中有多種游覽方式,船,小火車,電力管道車等等。我們像小孩一樣一人開了一遍電力管道車。從冠岩景區出來,我們便直奔陽朔,在鼎鼎大名的“望江樓客棧”安頓下來,便投進夜的環抱。夜幕下的小街著實熱鬧,中式的店鋪,擺著滿滿的舊式玩意,或老外喜愛的中國工藝品,西式的酒吧,光怪陸離,極力營造著異國的情調,它們擁擠在一條街上,這便是著名的“西街”。

第四天,真正的桂林山水之旅開始了。享用過早餐,帶上一個可愛的小導游出發了!一人騎著一輛租來的自行車,相跟著我們離開了熱鬧的陽朔城區,在馬路的右邊一拐,穿入了山間小道。漸漸地,塵世的喧嘩留在了身後,我們面前時而是青峰高聳,時而是金色的田野,豐收的季節已經過去,裸露的土地在安靜地休息,准備孕育明年新的希望。終於看到了蜿蜒曲折的“小漓江”----遇龍河。穿過一座座村莊,我們來到了她的身旁,迫不及待地跳上竹筏,想一親她的芳澤。清冽的水,可以一眼望到底,水草在擺動著它們修長的葉子,歡迎著我們的到來。竹筏在水面上輕輕劃過,像在柔軟的玻璃上前進,連竹筏前面的漣漪都是那麼含情脈脈,羞澀而溫柔地引著我們滑行。更有那兩岸奇麗的山巒,或人形,或物形,山疊著山,峰連著峰,濃一處,淡一處,在光滑如緞的水面上變幻著她們的美姿。放飛心緒,放飛自己!就將肉體和靈魂,一起融入如畫的山水,如歌的山水,然後,永遠留在那裡,不問世事。

第六天,從興坪開始,坐游船上溯楊堤,游玩漓江最精彩的一段。在興坪渡口,我們親眼看到了20元人民幣背面地那張風景照,在真實的天地間,這山,這水,像一楨放大了的畫,天作幕,地作框,不愧為自然的大手筆。在船上望去,兩岸的青山比遇龍河邊的略顯雄偉,一個個著名的景點,籍著游人的想像力,全都變得那麼栩栩如生。最後,我們來到了著名的“九馬畫山”,站在江中的淺灘上,盯著一片黑白相間的山崖斷面,我專心地數了起來,任憑想像力的發揮,看到有仰頭長嘯的白馬,有並羈而行的雙馬,有低頭吃草的黑馬,還有頑皮可愛的小馬駒,怎麼數來數去只有八匹呢?有人說最後一匹被張果老騎去撿金元寶了。最後同船的人發現了這個秘密,原來最後一匹馬是四腳朝天的,要背轉身,從胯下看去才像!其實,九乃中國最大數,是虛數,毛澤東一眼看到九匹馬故事只是傳說而已。

忘記俗事困擾,忘記掩飾自我,忘記凡塵,以至,忘記自己!你可以想像那樣的山,那樣的水,那樣的岩石,那樣的天空?那樣極至美麗的桂林嗎?你會覺得,我們苦苦的追求著,苦苦的找尋著,原來,不過是那樣清澈的一灣綠水,那樣清秀的一座小山,那樣清幽的岩洞,那樣清純的天空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