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二日游記—文明的眼淚今南京一游,讓我收益不淺,總算讓我對中國的近代史不再那麼白痴了,比我再讀一遍《中國通史》效果強多了。說來汗顏,偶對中國近代史總是稀裡糊塗,什麼洪秀全,什麼民國、什麼總統、什麼復辟帝制,包括我的老鄉朱元璋、李鴻章,是個干什麼的,什麼時候的人……我都搞不清,更甭提建鄴、建安、天京、南京之分了。從南京一游,我粗線條的認識了一點兒中國的近代史,以我愚拙的心態感悟了一些雜想。我的老師說“戰爭是文明的副產品”,套用他的話我把我的南京感悟歸結為一句話——文明的眼淚。導游詞會向我們講解中山陵是個警鐘形,寓意深刻,貼切地表達了中山先生“喚起民眾”之意……等等。我用我滿腔的崇敬去瞻仰我們的革命導師,我看到先生哭了,那更像是一滴眼淚——一個站在高處的巨人流的一顆眼淚!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救國救民、大公無私、見仁見智,流盡了他的每一滴汗水、用盡了他畢生的精力,最後只有這一滴眼淚了。希以此能喚醒我們。在靈谷寺的無梁殿裡,我伸出雙手張開十指按在110塊太湖青石碑中的其一塊的一角上,默默的數了一下,二十多個人名。捧起兒子的臉親了親他的額頭:“這麼多鮮活的生命就這麼化成了一串串字符,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我們的平安幸福……”沒出息的淚滴在兒子的小臉上。孩子一臉的懵懂,看看我起霧的眼圈,他不明白這一塊塊的石碑、一串串的文字與他有什麼關系。是的,與他沒有關系,與他的語文老師教授的生字、生詞一樣的都只是一個個文字而已,那一個個文字多了份凝重。我這個人真是,別人去賞梅,不自禁的就會詠“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我怎麼的,就老想起我上學時牆上貼的條幅“梅花香自苦寒來”。說是賞梅最佳時是薄雨、微寒、淡陰,驚蜇前後,這種種條件我是全趕上了。借機向兒子進行了自然美的教育,他深刻理解了什麼叫鳥語花香、郁郁蔥蔥、漫山遍野……借孩童的話可見南京的綠化很好。嗅著梅花的芬芳,去看看朱皇帝的方城。登至方城頂,雨下得有點急,在方城的東拱門檻上坐下,吃口干糧。這一小憩才發現這方城作為“窩”真不錯,易守難攻。怪不得太平軍據此與清軍大戰七十二回合。兩軍交戰自有傷亡,我不是史學家,我沒資格評判孰是孰非,但這方城與明樓沒有過錯吧,干嘛傷痕累累?下得方城,回首間,方城牆壁上堆堆石灰岩溶岩,白白的那麼長、那麼多、那麼刺眼,多像方城的哭泣。又累又餓又淋,南京市政府所處地好,鬧中取靜,物華天寶,去他附近南京古生物院找住宿,曾有驢友貼上說那兒不錯,可惜無緣,客滿。兒子途徑展廳,看見那高大的恐龍化石,久久不願離去,只得答應他第二天擠出來時間去,結果還是挺滿意的,小孩嘛,多了解一些科學也沒什麼不好的。雖然在我看來,那些化石離我們太遠太遠了,可孩子卻津津有味。從古生物研究院看過去就是雞鳴寺,上去吧!就上去了,有個叫大悲殿的,裡面正在念經,東西兩邊整整齊齊的站著些剃了頭沒剃頭的人(我分不清是男人還是女人)正在阿尼阿嘛的唱。其中有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清秀戴發女子時不時的抬眼瞄一下外面……不知怎麼的,我看著她心裡就犯酸楚。她啟動了我的“妄想症”,好端端的女子怎就到這兒了呢?又開始編纂她的剃度史了。淋著雨去解放門那兒站了會,覺得那兒的城牆真是高大,捶捶麻木的腿、看看沮喪的腳,只好打的去獅子橋找回味鴨血粉絲湯了。侃了侃價在雅沁閣包了個家庭標准間(就是一大床一小床)住了一宿。南京的景點不學生票,南京的旅館一般都不怎麼能侃掉價。郁。睡了一大覺,天冷了許多,昨天穿裙裝的可有的好瞧了。路邊吃兩個面餅卷油條,喝了份豆漿,賣小吃的欺我們外地人,多收我們錢,我氣不過,說了她兩句,先生連挖苦帶嘲諷的嘰她“丟南京人的臉!”這麼美的城市出這等市民,丟人,丟南京人的臉!玄武門呀,不是很好,那個門洞的一圈的那個藍色太新太驕,不好看。不知南京人是不是對民國有感情,記得有個茶館征名,最後定名為1912。沒去茶樓,去了那不遠處的總統府。我在那兒看到三個人的生前陳設(洪秀全的是仿的):洪秀全、孫中山、蔣介石。依稀記得點滴。一、洪秀全不正對著頭頂的軒轅鏡,它讓我為農民起義深思,它讓我對“天王”二字重新來學習。二、孫先生的簡樸。孫先生稱不上身材高大,但他的光輝卻會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三、軍人的形像凱模非蔣中正校長莫屬,但他為什麼要把他的辦公桌斜調角放,他真的信風水?我最大的感觸是:他們的辦公室比不上我們現在的任何一個省級政府辦公室吧!最該流淚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去。雖然我們不是南京人,但,我們是中國人!來南京不去祭奠1937-1938那些永遠沒人能分清哪個張姓哪個李姓的大坑去看看,對不起小日本的投降。12:00左右去那兒,人,挺少,那份蕭殺靜穆,想起了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等到一群群的學生團來,我們就尾隨。看著那累累白骨,平日膽心如鼠的我,沒了膽怯,只有憤怒。他們不是士兵,他們沒有在戰鬥中,你有什麼資格剝奪他們活的權利?臨出展廳前,我們又讓孩子讀了那最後的祭言。兒子讀過後,跑向室外,隨手玩起他的跳跳球,LG到那兒揪住孩子拉到人頭雕塑那兒撲哧撲哧就揣兩腳。“你先嘗嘗,什麼是落後就要挨打吧!”夫子廟出來,去驢友們一致好評的台城了。(孩子還是沒要票,南京景點檢票也不很嚴,多那個7、8CM,也不較真的。)那個可以看到米糊的縫口,挺硬,摳都摳不動,怪不得能存在600多年。一塊塊的磚頭上都刻著一行行的文字,風月的蝕食,已是有些模糊了。當時已是太陽偏西了,城牆之上風挺大,沒有別人,只有我們一家子,高高的台城,外牆上長著很多草,還有小樹。上面很寬,布滿了茅草。夕陽斜射著雞鳴寺的黃牆,折射的余光反照到叢叢的茅草上……說不出的蕭索。恍惚間,鐵馬橫戈的聲響還在耳邊。順城牆緩緩而行,見城牆牆體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炮眼,大大小小,有稀有密、斑斑駁駁……學疏才淺,不知來歷,但觀之頗為壯觀。信馬由疆走進了居民區,購得一些食品,物美價廉,很是歡喜,作為回程的干糧了。原來南京的物價也是挺公平的,不包括夫子廟那些安徽結集成群的小商販噢!汗!須些時日,不外出了。腳踏實地的為己、為國,愛崗敬業,勤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