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來到烏鎮,那麼烏鎮又是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我? 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我們的大巴就到達了烏鎮。進鎮是要買票的,是那種聯票,看一個景打一個孔一票到底。於是,鎮大門口擠滿了等候的人,一眼望去好像旅游團隊居多,就似我們“三八”搞活動的老少姐妹還有家屬同志們都來這兒了。呵呵,滿眼的紅男綠女,滿耳的歡聲笑語,我們認識的不相識的肩並肩腳跟腳,幾乎快耳鬢廝磨嘍。雖說此情此景與江南水鄉寧靜淡泊的意境相差甚遠,但咱中國老百姓圖個熱鬧喜慶所以不在意這個。這也就不難解釋明知烏鎮游客不會少,我們的工會干部還是勇往直前地帶領我們來到這裡的原因了。呵呵,一切享受“老公”的不能嫌這嫌那哦!
我對烏鎮的另一個興趣是來自黃磊和劉若英的“似水年華”了,在那一座著名的雙橋上,我要自由自在地奔跑,感受人生如夢似水年華……呵呵,可N位導游此起彼伏的麥克風聲實實在在地告訴我現實是那麼的實在,“雙橋是左升官右發財,游客按需選擇。”於是,我和志同道合的同志們魚貫而入地從右橋走過。
出生於烏鎮的文學巨匠茅盾在一篇題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這樣描述過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乃,飄然而過……”我實地看到了,原來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稱為“水閣”,它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也可似大師描述的那般,真真別有一番情趣。
舊時的烏鎮應該有數不清的豪宅大院吧,看著“百床館”裡上百架雕花描金門格門楣的寧式大床,我猜想著。而這些床,雖然已沒有了紅綃帳鴛鴦枕織錦被,卻足以看出古鎮過去的富足奢侈。有誰見過三進門格的紅木大床?小女子我可是開了眼了,您瞧,推開一進描龍雕鳳的床門,是換鞋的地方。跨進第二進門格,兩旁是衣服箱,是就寢前更衣的地方。再進第三進門格,一邊是馬桶箱,一邊是浴盆箱。靠裡,帳幔裡面,才是鋪著棕棚的真正意義上的床了。床的三面鏤空花板下,還有好多小抽屜,是放零食、首飾等小物品的。這三進的寧式雕花大床,像極了一座袖珍的三進豪門大院,是精致的屋中之屋啊。
有一句古語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烏鎮的一條深深的巷子裡面有座酒坊,烏鎮特產三白酒,就出於此。我以為巷子還是深了點,因為除了到此一游的游客像征性地買一點,好像它還沒什麼知名度哦,午餐我們用膳時男同胞們互敬啤酒可以佐證。
藍印土花布,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亦是烏鎮一帶的特產。走進藍印花布館,見屋前寬闊的曬場上,搭著高大的木架。木架上,滿是剛剛印染好的垂掛著的藍印花布,有風而來,那藍印花布便鼓風而起,飄飄蕩蕩似仙境一般。多美的布啊!這藍印花布會變成藍花小襖,藍花竹裙,藍花頭巾,藍花傘……點綴流動於青山綠水石橋巷陌之間,成就江南獨特的色彩韻味。
轉頭間,看見在一個犄角裡一位老婆婆在紡線。我來了熱情,好想試試紡線,老婆婆不用說當然是拒絕。看看總行吧。老婆婆說,我的工作就是給大家看的。我問老人,幾歲學會紡線,她倒很情願講她的過去,小時候女子苦啊!紡壞的線要被纏著手指頭上燒。紡壞的線越多,燒手指的時間越長。當女兒的還好,父母會有惻隱之心,童養媳就整日介眼淚汪汪膽顫心驚地紡線。我問老人,現在生活可好。好好,老婆婆一連說著好,有八塊一天。我無言
一個不想睡覺的午後,閑著也是閑著,於是,和著窗外任意揮灑著的初春陽光,輕輕地敲打起鍵盤,思緒又回到烏鎮。寫游記就是這點好,所見所聞還有點點滴滴的感受在這裡統統地被聚攏,細細地被整理,慢慢地被記錄,然後我再娓娓地道來。
那天寫到,我問紡線老人,現在生活可好?好好,老婆婆一連說著好,有八塊一天。我無言。是呵!千年老街在腳下蜿蜒曲折地緩緩伸向前去,悠長悠長,望不到盡頭。青石板路兩旁,雕梁畫棟的高牆深院赫然而立,述說著大戶人家的威嚴,而木柵黑瓦的儉樸民居依舊過著小橋流水的日子……其實,生活就是這樣。
茅盾故居是一所清代江南民居,少年沈德鴻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在大廳走廊的柱子上有一楹聯:歷觀文囿泛濫詞林此地讀書尋就蜀,伏出蓬茅系懷民物幾人學道繼前賢。讀著深奧,不明白也知道此地的文化底蘊應該就是烏鎮有別於其他若干江南古鎮的出處啊。說來不上檔次還在後面,我感興趣地怎麼竟是先生家裡廚房的四只大鍋兩只湯鍋的老虎灶……其實,這也是生活真實的內涵。
烏鎮是大雅的,這裡還留有唐代銀杏,六朝遺勝,梁時古寺,清朝戲台……修真觀的對面,這座建於清朝的修真觀戲台直到今日依舊唱著古時的戲文。唐代銀杏我尋尋覓覓不見芳蹤,向店家小妹打聽,她纖指一點,原來我早已經過卻渾然不知。而六朝遺勝,梁時古寺……該是茶館客人們永遠聽不完的故事了。
烏鎮又是大俗的,每到清晨,當炊煙裊裊升起,水鄉古鎮的一天照例是在古老的茶館開始……烏鎮的茶館設在水閣裡,一面傍河,一面臨街,有一種鬧中取靜的味道。柵頭上的茶館規模都不大,二三間門面,二三十張茶桌,參差地排成二三行。一張長方形的板桌,配上二條狹長的長條凳,構築起自得其樂的小天地,一把茶壺,一只茶盅,便是“喝茶”的惟一的道具。相識的人,不相識的人,盡可隨意地坐下,任意地攀談。
肩背行囊,手提相機匆匆地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著和我一樣的外鄉游人流連在小橋流水、古宅人家以及柵頭上的茶館,我忽然明白了,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烏鎮,是因為在這裡,可以盡情享受自己生活之外的另一種味道啊。

(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乃,飄然而過……)

(雖然已沒有了紅綃帳鴛鴦枕織錦被,卻足以看出古鎮過去的富足奢侈。)

(烏鎮的一條深深的巷子裡面有座酒坊,烏鎮特產三白酒,就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