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許久沒踏足蘇州市了,雖然近在咫尺。印像中尚是孩提時代來過,暌違十多年了。近年來常到蘇州周邊的古鎮、太湖邊游玩,卻無緣入市,這次因公事而去,辦完後趁此機會循著朦朧的記憶再次走入了久別的水鄉。
坐汽車晚上到的蘇州,車子從東部的新區駛過,只見道路整潔開闊、高樓林立、燈光繽紛,與概念中小橋流水人家、寧靜內斂、小家碧玉等詞彙完全不搭界,及至進入市中心人民路觀前街地段,商廈鼎立,人來車往,一派熱鬧景像,夜景不遜上海。當晚到火車站買回程票,當天的基本沒有了,隊伍排成了長龍,估計是臨近清明的關系吧。於是買了第二天晚上的票,這樣就有一個白天的時間可以逗留了。回到市中心的景德路上如家住下,與觀前街口隔路相望。
第二天是周六,與GF起個早,到蘇式的小食店吃了早餐,然後坐公交車去我國四大園林之一、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拙政園。白天才看清蘇州的河道之多,路上還看到幾個沿河的街心花園,挺別致的,水鄉稱號名副其實。順便提一下,蘇州市區不大,而且公交線路四通八達,所有景點都可到達,空調車輛不多,2元票價,普通車是1元(都是無人售票車),背包自助游很方便。街邊還有很多攬客的三輪車,網上有頗多惡評,於是也就沒有“冒險”。在“拙政園”站下車,竟然找不到大門也看不到指示牌,請教了路邊的老人家之後,我們拐進一條小巷向前走,走著走著不免有點懷疑,通往4A級景點的道路怎會如此狹窄?可是看看一路都沿著黑瓦白牆的大宅子,半信半疑中繼續向前,在右轉右轉再右轉後終於來到了大門口(繞了園子大半圈!累就一個字!)正門所在的馬路在翻新修路,可至少該在車站或路口放置指示牌方便游客啊。大門外擁著很多團隊,檢票入園需要排隊,五一尚未到,已經人氣旺盛了。門票50元(有點貴~)而且沒有學生票,1.2米以下兒童、軍人半票,後來發現蘇州其他幾個景點也是如此。
進門,繞過照壁,視野所及是一組太湖石假山,所謂“開門見山”,體現建園主人的胸襟。本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所建,園名取意自“拙者之為政也”,有自視清高的意思。主要分東、中、西三大塊,東部是出入區域,中部是園區精華,西部相當於後院內宅。設計時主人邀請了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參與,詩情畫意的風格中又富有內涵,亭台樓閣,曲水環繞,步移景換。徜徉小路間,身上照著春日和煦的暖陽,不甘早早謝幕的梅花和爭春的桃花、迎春、柳樹、蒲公英、茶花、杜鵑以及更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相映成趣,散發清香,游魚在淺水倒影間自在穿行,清風帶來林間啾啾鳥鳴,似乎整個園子都活了起來,眼、耳、鼻同時享受著春天。剎那間曾幻想,如果成為此園的主人,能夠長住此間,該是何等愜意啊!幻想終歸是幻想,漫步賞玩二小時之後,還是終須一別。出得門來,除了艷羨拙政園的精美之外,也覺得有點小小敗筆留有遺憾,那就是占全園面積三分之一的水,多數區域比較渾濁,水是園林的靈魂,未必一定有龍則靈,至少也該清澈才襯出秀氣,園方收取了那麼多的門票,應該花點力量好好治理一下水域。出門右轉走過一段正在翻修的路,到橫向的大路口有去往虎丘的公交車,大約30分鐘可到虎丘,在景區外一家“姑蘇飯店”吃了午飯,性價比還算可以。這裡的婚紗市場規模龐大,生意興隆,據說售價比上海租用婚紗的費用還便宜。穿越“吳中第一名勝”的牌坊,繼續向前幾百米,是入口處“頭山門”。門票分旺季和淡季兩種(60和40),目前是屬於淡季,4月中旬後屬於旺季。傳說春秋時吳王闔閭死後葬於此山,入穴三日後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又名海湧山、海湧峰、虎阜,建有虎阜禪寺。依稀記得小時候還有座老虎的塑像。走過一座石橋和一片花海,是著名的“二山門”——斷梁殿,大梁中斷,可見裂縫,可從元代至今六百多年仍然穩固,體現了精湛的建築工藝。之後沿著坡道上山,虎丘不高,只有30多米,主要景點都集中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類似於中山陵的格局。這條路千百年來留下很多故事和軼事,宋代蘇軾有“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撼事也”之嘆,傳說唐伯虎遇秋香“三笑”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一路向北,沿路有“憨憨泉”、“試劍石”、“枕石”、“真娘墓”等景點,小時候還有一張躺在“枕石”上的照片,呵呵~故地重游。路盡頭豁然開朗,來到了“千人石”,也就是生公講經處,千人同坐聞聽,“頑石點頭”,旁邊白蓮池中有傳說中的“點頭石”。這裡繼續向上路分兩條,可從右側“五十三參”行五十三個台階直上大雄寶殿,也可從左側“劍池”上山,殊途同歸。我們選擇了先看“劍池”,穿過“別有洞天”門,眼前是個狹長形的水池,崖壁上有王羲之親筆的篆體“劍池”二字,相傳闔閭葬於其下,以劍為殉,故名劍池,水池本身狹長也形如寶劍。蜿蜒上山,經過劍池上方的“雙吊桶”石橋,就到了蘇州的標志——雲岩寺塔,俗稱虎丘塔下,塔高47.3米,磚木結構,略向東北方向傾斜,與“比薩斜塔”齊名,建成於北宋(公元961年)。為了保護文物,游客只能在塔的底樓參觀,而且限制人數,一次只能進30人。出了塔當然免不了要把這座斜塔永遠地留在DC的內存裡……然後去了大雄寶殿,從“五十三參”下山,最後瀏覽了景區東側近年新建的“萬景山莊”(盆景園)。全程時間大約也是兩小時。游畢感覺蘇老先生的指教“不游乃憾事”果不其然。接著計劃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可虎丘到寒山寺之間似乎沒公交車坐(交警同志所言),好在相隔不遠(3~4公裡),於是打的過去。從寺外就可以看出香火鼎盛。門票20元。寒山寺始建於南朝,因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而使詩韻鐘聲聞名天下,因多次毀於戰火,現存大多數建築是清代興建的。我們去的時候寺內正在做大規模的法事,由方丈主持,然後有放生儀式,因為本人沒有宗教信仰,後來才知道當天是觀音菩薩的生日。寺後有新建的“普明寶塔”,塔尖金光燦燦,可以上到二層俯看寺廟。好像蘇州和日本的金澤市是友好城市,寒山寺內也有日本友人捐贈的大鐘,所以日本游客很多。在寺外的一段路上很多賣工藝品、紀念品的店,看到有一家賣蘇繡的店門口有塊牌子,字是繡出來的“本店日本人莫入” :)傍晚坐公交車到觀前街,華燈初上,流光溢彩,步行街上人流熙熙攘攘,集中了很多老字號名店。並行的太監弄是美食街,衝著二上銀幕的得月樓的名氣,兩人光顧了老店。環境不怎麼樣,招牌菜超貴,其他菜肴的價格倒還公道。蘇式菜系跟蘇州話一樣,都是軟軟甜甜糯糯的,因地域相近,交流頻繁,與海派菜口感差不多。在太湖周邊的地方,“太湖三白”做的菜好像是每家飯店必備的,可謂經典。吃飽喝足後在步行街上散步消化了一會,觀前街尾的交叉路上有小橋流水的風景,在夜晚幽靜的燈光襯托下隱隱有古意,極適合攝入鏡頭。然後我們在人民路坐公交車去火車站(20分鐘可到),結束了充實而勞累的一天,告別水鄉蘇州。人間天堂,風光似畫,美女如雲。新枝綠樹鳴鳥,小橋流水人家,古城春風雙人,斜陽西下,踏青人在姑蘇。此行一晚一天兩人總費用800多元,包括食住行和購買紀念品。蘇州的公路、鐵路交通非常便利,上海每天來往蘇州的列車班次少說也有五、六十班,車程約1小時,票價15元左右,汽車更是不計其數。

(拙政園)

(虎丘塔)

(觀前街)

(河畔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