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箱子存在酒店大堂,隨口問了句這裡的車好不好打,前台那女服務生便說幫我去叫。她起身走出大門,一分鐘不到隔著玻璃就見有輛出租開了上來。我要去營平路那個第八市場,司機答了聲:“八市?好的。”車子便擦著海滄大橋邊開過去了。
這時是早上6點20分,車沿著東渡碼頭那邊的大道急駛,一路順暢。右邊是海,左邊是筼筜湖。前年春節來廈門時我住在湖畔的尊爵公寓裡,早起出來散步曾看到一隊隊白色大鳥飛過湖面,對面那綠草如茵、花團錦簇的湖心島上也停著不少,想必那就是白鷺了,廈門的像征,那片美麗的湖心島便是免費開放的白鷺洲公園了。
這回沒有看到白鷺,筼筜湖和周邊的高樓大廈也一掠而過。很快進了老城區,車子從輪渡碼頭汽車總站的廣場邊上拐進一條小街,街兩邊三三兩兩地有人擺起了地攤。街很窄,司機嘟囔說再往前不好走了,我說要是不遠的話我就下好了,他還是又往前開了一小段,停在一個巷口,我見那臨街的房子上掛著客棧的廣告,寫著八市的字樣,知道這就是了。
據說是廈門最大菜市場的八市,遠非北京新發地、岳各莊那種規模和排場,只不過和許多年前的那種馬路市場差不多。擺滿了攤兒的街上安上個頂棚,就是市場了。一條縱街是賣肉的,豬肉為多,各種內髒俱全。交叉的一條橫街賣水產,各種魚——活的多寶也是30一斤,跟岳各莊一個價錢,很大的蝦——太大了,沒怎麼見過這麼大的活蝦。街口一個賣魚丸肉燕的攤子,攤不小,貨色品種頗多,還有個什麼字號。
魚市裡見到最多的是鏟冰的人,大早上用鐵锨翻騰著碎冰塊,拿白聚苯箱子一箱箱裝。各種貝類也都有,最多的是海蠣子,比北京見到的要小一些,價錢貴一點。廈門人好像管這個也叫蠔,當地小店裡就掛著有炭烤生蠔的招牌。市場裡的賣主守著攤邊賣邊撬,撬開殼取出的蠣肉放進一個大碗裡。這現剝的新鮮蠣肉不知道怎麼賣,反正海鮮帶不回去,價錢也就不去打聽了。
再往前走就是菜市了,出我意料這裡菜蔬的品種並不多,左不過就是那幾樣,最多的是菜心,倒是綠綠嫩嫩的,排著整整齊齊。還有芥藍,也綠綠的,剩下的就是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了。轉到盡頭才終於發現一種沒吃過的,菜子像莧菜似地一面紅一面綠,但葉子遠比莧菜要大得多,草繩扎著兩塊錢一捆,我買了一捆又跟賣菜的打聽哪兒賣水果,她往前一指說在那邊。
順著菜販子指的方向走進另一條小巷子,果然有些果攤,但也遠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多。北京那種鋪天蓋地一車一車進貨的水果批發市場逛慣了,總覺得這裡的果攤太秀氣,跟小區裡擺樣子的那種果攤差不多。不過竟有栗子賣,很大的栗子,快趕上乒乓球了。賣栗子的是個老頭兒,邊上還坐著個年輕些的女人在剝栗肉,去殼之後,把那層軟皮也剝了,露出奶黃色的新鮮栗肉,干干淨淨的沒一點瑕疵。
楊桃都包著塑料紙賣,看上去也是遠處運來的。枇杷是當地的,從一只大紙箱裡一顆顆撿出來,個個都紅艷艷地熟透了。削好了的菠蘿3元兩只,比北京其實便宜不了多少,不過太可愛了,讓我不忍放棄。還有番石榴,是個老太太挑著挑兒在賣,有青的、黃的兩種,這種果子和芒果、榴蓮一類熱帶果子一樣,很甜,但帶一點過於濃郁的香氣或者說是臭味。
還有綠色的蓬松松的海苔,也是挑著筐在街邊賣,可以油炸之後卷在薄餅裡吃,是廈門春卷的內容之一。廈門的春卷不用油炸,在桌上現卷菜吃,更類似於北京的春餅,但北京吃春餅一般是自家現烙(這個我娘最拿手),廈門則是用買來的現成的春卷皮。八市這裡也有賣春卷皮的攤子,那小販手裡拿著一塊濕面團,兩張餅鐺同時做,一張鐺裡蹭一下,沾下一層面來,又到另一張鐺裡再蹭一下,再回到先前的鍋裡那面皮便熟得可以揭起來了。那動作熟練極了,簡直像雜技表演,我站那兒看了半天舍不得離開。
走出菜場那條街時,我已經是大兜小兜和平時在家去早市時相仿的樣子了。可也還擋不住逛,這一帶地勢起伏,有的巷子間要有十幾步台階上下。台階邊是家錫箔店,裡邊香燭紙馬俱全。巷口面對面地有兩個賣糕團的小攤,一屜屜正蒸得起勁兒。有種糕是鮮紅鮮紅的,像刷了紅油漆樣的顏色,看著可怕,有的還給塑成了魚的形狀,不知道是什麼做的,或者有什麼特殊用途。感覺在風俗禮儀上南方比北方的講究要多一些,前一天在南靖山裡就見當地人用米糕祭祀,說當地的風俗是提前過清明節。
穿過巷子走到一條有汽車走過的窄街上,迎面見有家掛著沙茶面招牌的小門臉兒,就一頭撞進去了。店面狹小但還算干淨,撿了臨窗的一張桌子坐下,灶間也臨窗,點一碗沙茶面,老板娘問要哪種的,牛肉、豬肉、腸、海蠣種種,起價兩元,我要的海蠣的是三元。老板娘提醒說沙茶面有些辣,我說可以。面端上來,只些許點辣,倒有些甜。
出了沙茶面館往前,緊挨著就是家很大的小吃店,抬頭看店內牌匾,竟是大名鼎鼎的“吳再添”。原來這街就是輪渡邊上的大同路了。吳再添臨街是兩排煮飯的灶,往裡是櫃台,櫃台後邊才是寬敞的店堂。招牌上也有沙茶面,有點後悔剛才不曾來這名家吃,又轉念一想,敢在關公門前舞大刀,隔壁的店主怕也不是個俗人,心裡便有幾分釋然。沙茶面是不能再吃了,花3元叫了份加料肉粽,滾燙地端到後邊的店裡慢慢剝開,裡邊有肉、香菇還有顆大板栗——原來菜市上賣的栗肉竟是做這個用的。
出了吳再添往前走幾步,就是沿海的鷺江道了。我過了馬路坐在海邊花園的石凳上看了會兒對面的鼓浪嶼,又看了會兒報。鼓浪嶼是個充滿音樂和詩意的所在,廈門的驕傲,上邊有許多紅頂的小房子。美中不足的是從廈門市區這邊看,島上的建築輪廓稍顯零亂,當初大概是沒有認真做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的景觀規劃,所以從輪渡碼頭觀鼓浪嶼的效果遠不及從尖沙咀望中環、從知春亭看萬壽山。
這天是3月20日,一位叫黃美妙的廈門女知青的40周年祭日,《福建日報》和《廈門日報》上都登載了關於她的回憶文章。這位少女是有著獻身精神的理想主義者,可以算是開發閩西的先行者之一,被故鄉和閩西的人民長久地懷念著,幾十年中不論世事如何變遷,她的墓地每年都有人自發祭掃。那些懷念文章文筆細膩,和北京的報紙風格有所不同,政治性很淡,人情味頗濃。
我看報也是為了等街上的商店開門,廈門人似乎起得不早,中山路應該是市中心最繁華的大街了,可八、九點鐘了,一家家店都還上著門板。所以就把個“黃則和”顯了出來,那洞開的門戶讓我忍不住走進去。我曾在傍晚進過這家店,裡邊擠得轉不過身來,這會兒是早晨,難得地想坐哪兒就坐哪兒。人也不少,川流不息,不過還不到必須拼桌的地步。吃今天早晨的第三頓早點了,一客花生湯,一只韭菜盒,韭菜盒真不錯,一層酥皮包著餡。黃則和臨街的櫃台擺滿了店裡出的各式餡餅,廈門的餡餅其實是一種甜點,跟北京的酥皮點心有點像。按照少爺的吩咐,我買了盒酥肉的,回家後少爺直埋怨我為什麼不多買幾盒。
順中山路往前走,有家“美珍香”店是賣各色肉松和肉干的,還有小塊的肉松卷、蝦松卷可以當零食吃,都是5、60元一斤,各樣買了點一張大鈔就花出去了。找那女店員又要了只大塑料袋,好把菜市買的那些貨色裝進去,她看到那些菜呀果的便說:“還以為你是來旅游的呢,原來你就是廈門本地的呀!”
我當然是來旅游的,可我今天是飛中午的航班,最早也得下午才能到家,沒有時間再出去買晚飯的菜了,我不在廈門買好又怎麼辦呢?
好容易耗到9點半,那個華聯商場開了門,下到地下超市卻讓我大失所望。本想買些魚露和沙茶醬之類的東西帶回去的,可居然影都見不著,東西品種少得可憐。前一天在閩西小鎮湖坑街上的小店貨架上都見有魚露和沙茶醬,而且不只一個品種,還有菜干什麼的,就以為廈門這種東西一定很多呢,沒想到居然找不著,向售貨員打聽,她們楞聽不懂魚露是什麼,太讓我意外了。
我攔了輛車,先去金帝取了箱子然後去了機場。到了機場把行李重新清理了一下,能裝箱托運的一概進箱。有一紙杯黃則和的花生湯本來想給少爺帶回去的,可此時發現杯口塑封得不好,只好用那根很粗的吸管把它喝掉。這是幾個小時之內我喝的第二杯花生湯,今天算是大開了甜品的戒了。驢友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兒。我為什麼要不停的吃呢?因為廈門在這兒,黃則和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