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搞攝影的朋友屢屢打電話請我們幫忙找導游,安排汽車,我真還不知道石潭這個地方.而後我又聽哥哥說要去石潭采風,就更引起了我的好奇,石潭是何許名勝?方圓百裡的古跡名勝我是如數家珍,卻獨獨遺漏了這個石潭,真讓我這個旅游人汗顏.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去看看,那裡有什麼秀色讓天南海北的“色友”牽腸掛肚,讓那些養尊處優的都市男女不遠千裡,甚至風餐露宿,赴此約會。說來也巧,當我向lg報告石潭踩線計劃的時候,他告訴我石潭離他的家鄉昌溪不過十裡地,這一來,即刻把原訂"屯溪-歙縣-霞坑-石潭"的線路更改為"屯溪-歙縣-昌溪-石潭".屯溪到昌溪約60公裡,路況很好,只有小小一段盤山公路.公路兩旁青山連綿,偶爾有幾叢杜鵑花從樹林裡冒出來,給巍然群山增添了些活潑靈動的色彩.雖然在歙縣到大阜的途中能看到成片的油菜花,總因高樓汽車的影響,斷斷續續.直到汽車開過大阜,馬路才安靜下來,終於讓我們無遮無攔的享受著滿目春光.。也許古人出門都是依河而行,所以我們的路線基本上也是沿著河流逆行而上,過了大阜鎮幾裡路,有一個叉路,左行,翻過一座大山,沿著河岸又繞行二十裡,終於抵達昌溪村。村口的河面上橫著一座古壩,一排石墩浮出水面,壩上的水清透碧綠,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山腳,壩下的水因為一個小小的落差,激起浪花層層,嘩嘩作響, 我們踮著腳尖踏著石墩過了河,河的對岸有一個水車,只可惜被"關"在了鐵籠子裡, 我們只能隔著鐵絲網向裡頭看.往村裡的道路兩旁種了些桑樹茶樹,幾棵老樟樹挺立河畔,逶迤白牆黑瓦一直延伸到村裡,好一江南水粉畫。進了村子就很不是滋味了,整個村子沒有任何規劃,鮮艷奪目的新樓矗立在灰暗古老的古宅間,極不諧調, 恢宏的祠堂門樓被石灰糊的嚴嚴實實,文革時期的標語清晰可見,有一大戶人家不知哪年被燒毀的,無人修葺,精致石雕上毛草蓬蓬勃勃,實在令人嘆惜.如果不是因為新房太多,我相信這裡絕對不比西遞宏村遜色。在吳氏村裡我們還看到了全國唯一的木牌樓,上面有“村部支社”的字樣,保存還算完好。lg 早就提前向婆婆通報了我的行程,她以徽州正月的禮節接待了我們,桌上擺滿了花生瓜子糖果,油酥果,蒸糕,還煮了茶葉蛋.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在朋友面前掙足了面子.來不及和她老人家敘敘,就急急忙忙帶著朋友們去村子裡頭尋古覓幽。也許是看多了古民居,我們對那些古宅古廟石雕木雕不是很感興趣,倒是搶著與河邊的兩棵千年古樟拍照合影,古樟究竟多少歲不是很清楚,但是直徑足有六米。碰到幾位背包驢友,一打聽都是從石潭來,連忙問了問沿途情況,對方喘著氣,直說風景美的不得了,我們一經引誘,迫不及待的趕回家吃中飯,打點行裝。婆婆已經准備了豐盛的午餐,有燉三鮮,鹹肉蕨菜,毛筍肉絲,波菜肉圓湯,紅燒雞塊…..婆婆的廚藝在村裡可是響當當,不僅味道好,而且配色也十分講究,令朋友們贊不絕口。吃過飯,我們出村逆河而上,兩岸是青山翠林,油菜花點綴在山谷間、河灘上、石徑旁,美不勝收,大約離村兩裡多路,眼前逐漸開闊起來,大片大片的金黃色撲入眼簾,那些金黃色的花朵不僅鋪滿了田野還爬上了山頂,這個時候已經看到不其他的顏色,我們完全被一片金黃色的花海包圍。來不及驚艷,相機喀嚓喀嚓的亂按,裝進我們周圍所有的一切。穿過幾裡花海,遠見一條花浪起伏,我誤以為是花看的太久,是不是發生了“雪肓”,走近原是一座小山,也栽滿了油菜花,高高低低,更有層次,我們以此為背景擺了幾個造型,越過小山又掉進一片花海,茫茫花海間突然出現一個小村子,只幾戶人家,門前幾棵桃花,襯著黃土牆,像極了聊齋故事裡平空而起神舍仙宅。我們在門前拍了幾張相片,也算是人面桃花相映紅。不過在這裡我們沒遇著狐仙,倒是碰上一群從上海來的驢友,交流了一下行程,他們問我們到昌溪還有幾裡地,我們問到石潭還要多長時間,詢問中忍不住交流起旅游感受,聽說石潭大體也是這樣的景色,最妙的是早上的雲霧,繚繞在林間山頭,景色十分美,恐怕我們得住一晚方能看到。因為時間關系我們只好把行程中止到這個村莊,石潭只有下次去了。這個村莊叫什麼名字,我還沒來及問婆婆,聽說馬上就要開通石潭到昌溪的公路, 我真擔心明年是否還能看到這一片花海,這個神仙住所了。回程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沿著河邊的古道順水而下,那又是另一番景色,河岸邊的灌木叢密密匝匝,奇花異草隨處可見,河水時而舒緩時而湍急,靜處碧波輕流,動起浪激如銀。古道新路交錯,我們與那班上海驢友也不時重逢,直到村口道別。 回到家和lg 說起這一次花海神游,他愣是不相信我描述的是他的家鄉。旅游提示:
1 兩條線路可選:屯溪/歙縣/霞坑/石潭/昌溪/歙縣/屯溪
屯溪/歙縣/昌溪/石潭/霞坑/歙縣/屯溪(往返交通費約在30元)
2 油菜花是農作物,不要采摘;自備垃圾袋,帶回城市消滅;尊重當地民俗,對當地的影響盡量降到最低。
3 昌溪、石潭都沒有賓館,只能自搭帳篷或到農家投宿,吃住的費用在50元左右/天。
(奇花異草,很適合做桌面哦!)

(貼自色影無忌)

(貼自色影無忌)
(像不像平地而起的神舍仙宅)
(吳氏祠堂)

(像不像平地而起的神仙居所?)

(路邊的野花不要采!)

(吳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