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墳圖,去祈求我那生前窮困潦倒備受唾棄的外祖父母的陰靈的庇護

作者: jiajiasoso

導讀周末很晚才離開公司,為的是完成手頭的工作和安排下一周的。我要離開上海去往遙遠的紹興看望我生前窮困可憐的外祖父母。其實紹興並不遙遠,可是我確實記得車開了足足6小時才到。我已經很久未去,因為不願意面對我那並不美麗的家鄉,和我孤苦的外祖父母的一生。外祖父去世的時候,我還洋洋灑灑寫了長長的祭文,借以抒發我對這位老人的愛戴和懷念,欲以細微之處 ...

周末很晚才離開公司,為的是完成手頭的工作和安排下一周的。我要離開上海去往遙遠的紹興看望我生前窮困可憐的外祖父母。其實紹興並不遙遠,可是我確實記得車開了足足6小時才到。我已經很久未去,因為不願意面對我那並不美麗的家鄉,和我孤苦的外祖父母的一生。外祖父去世的時候,我還洋洋灑灑寫了長長的祭文,借以抒發我對這位老人的愛戴和懷念,欲以細微之處顯示他對兒孫輩的無盡的愛。可是當我在兩年不到的光景裡又送走了另一位至親之人,我的苦楚只能化在那鹹鹹的淚珠裡...... 人死了真得有靈魂嗎? 我是最有資格問這句話的人。借掃墓,我來到了少時敬仰的魯迅先生的家鄉,看到了他所描繪的山墳,乘坐他筆下的烏蓬船,喝了孔乙己至今拖欠酒錢的鹹亨酒店的太雕酒...... 清明上墳圖--墳說到上墳,自然不能少了對墳的描述。大大小小的墳我是見過不少,但是全在電視裡,那是高於生活的藝術,肯定與生活有幾分相近。臨離開上海,匆匆看完了《尋秦記》,腦海裡只有趙倩公主的墳。那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因為是整個人埋在裡面,當然有人那麼大的尺碼。墳前立的碑,如果拍電視為了簡便,立的是木頭的,真實生活中應該是石碑吧。 當我氣喘吁吁地爬上張滿竹子,冒著春筍尖的山坡時,若不是姨媽提醒,斷然不會意識到,矗在我面前的是我外祖父的墳。那是有大半人高,由石塊倚山坡砌成的基座,基座上半部可以嵌石碑,基座前是分開的兩個1/4石塊砌成的圓柱,基座上是圓錐形的土堆。整個墳堆(基座加土堆)有兩米左右高。魯迅先生在小說《藥》中提高的一圈小花,就是放置在圓錐形的土堆上的。由於墳多立在鄉下的田地裡,有很多的飛鳥和野狗,所以不經常打理,墳上就會長出不少野草,漸漸地,當野草蓋滿了整個土堆,再加上窮人家無錢立碑,就很難再找到墳了。 墳是在倚山坡開出的平地上建起的,如果有錢,便可以大興土木,開拓出大片平地,建墳的時候也可以砌出高高大大的基座,由於1/4圓柱的大小基本一致的,基座大的墳自然顯得氣派,而那些大戶人家的不僅基座大, 1/4圓柱的兩旁又各立了石碑,就像有陪伴一樣。墳前還有開闊地,可以種植蔬菜作以點綴,兩旁也可植以青松有所像征。當地人用“坑”作為單位衡量墳的大小,我可憐的外公所葬的墳也只有一坑。 清明踏青圖--燒火將《燒火》一文歸於”娛樂“項,實在另當地人匪夷所思,那是為了省錢,舍不得用液化煤氣,取而代之的下策。與我,一個從未涉及的城裡人來說,實在是太新鮮了。我們俗稱的”灶“可以有兩個鍋眼(即,放置鍋子的孔),也可以一鍋眼的。但是必定有至少一個的一尺左右直徑的眼安置一只小鍋子。大、小鍋子全部都砌在灶裡,不得取出的。灶膛生火時,大鍋煮飯燒菜,小鍋燒水。灶頭不能貼牆砌成,因為牆角要留給燒火的人,或蹲或坐於小板凳上。時值清明節氣,早晚涼爽,面對爐火,還覺得溫暖,想來三伏天的日子就難熬了。 燒火是一門學問,最好是用報紙之類的易燃物品引火,再加以細小樹枝保持。可是鄉下地方讀書人少,花錢看報紙的更是寥寥無幾,那一片片干枯的書葉確實可以點燃,但是等再舉起樹枝,早已經滅了。所幸還有聰明之人,在爐旁放置了供奉祖先、灶王留下的半截紅燭。將整支紅燭扔進灶膛內不失為良方,可是鄉下人哪裡舍得,還是得奈著性子燒起一片片枯枝樹葉。 按我所想,燒火確實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首先要有可以引火的報紙,然後扔進爐中帶有許多樹葉的細枝,隨後有漸粗的樹枝,最後加上大塊的廢棄木料予以鞏固旺火,期間,樹枝無論是否帶葉子,最好是一尺半左右長短,齊齊地好往灶膛中塞,廢棄木料,不可太長,不可太厚,否則只會將火苗蓋滅。 母親在一邊笑到:“像你這樣燒火,豈不是旁邊還要有丫頭服侍?” 清明踏青圖--挖筍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在鄉下那幾日倒是天氣晴朗,陽光燦爛。在爬山上墳的途中見到了竹林中冒出的筍尖。那玩意兒在蘇州或者其它地方以前也曾見過,但是聽說這裡的是可以親自挖采的,便摩拳擦掌起來。 沒有了紛紛細雨,泥濘的山路是不見了,雨後春筍的茂盛勁兒似乎也不得發現了。聽說今年是筍的“小年”。那所謂的雨後在竹林裡拉屎的經典比喻也無法體會了。 一大早拎著小籃,荷著鋤頭,就往山上開進了。雖說陳家塢的人不會因為你城裡人來挖他們幾棵筍而動怒,但是人家的田地還是不要多糟蹋為好。果然是“小年”,要費老大勁兒才辨別出地裡冒出的尖尖,而挖掘工作更加不容易,我們這些門外漢,只知道使蠻力,胡亂砍一通,挖出的筍都只有20來公分,還很得意地以為找到的都是嫩頭。 尋我們的老人來一看,就埋怨我們挖掘的不夠深,還有一半長度的都在地裡面,說我們得到的等去了外殼都所剩無幾。我們便叫老人示範一把,只見拿了鋤頭在筍旁邊輕輕挖幾下,刨開旁邊的泥土,再稍用力一砸,一跟像模像樣的筍就出來了。 我們以為老人見我們糟蹋了心疼,說我們的不是,等回了家,姨夫看見了也說我們挖的只是個很小的頭子,幫我們剝筍的時候特地舉起一根誇獎說還有點樣子。我們都不敢出聲,那唯一一根像樣的就是作示範的...... 2006-3-31清明踏青圖--喝酒身為紹興人的後裔,身在紹興,不喝點家鄉的黃酒,實在說不過去。可是在親戚家幾天,一連喝的都是橙汁,未免有些不成體統。原因是吃不慣當地的菜肴。那干菜,那筍燒肉,那拌馬蘭頭,無一不是打翻了鹽缸一般,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還有那新鮮的筍,清炒,燒湯的確實美味,但不能多吃,到了夜裡,我的胃便提出了抗議,那感覺真難受,我們上海人管這個叫“潮”。所以頓頓小心,筷筷謹慎。 從鄉下到城裡有起碼一個小時的車程,還要轉車,城裡的車費和上海的差不多,1、2元的,而從鄉下出來的車要4.5元/人,可見路途遙遠......最熱鬧的地方要數解放路一帶,北邊直到火車站,南邊就是各個景點,人文的居多。 早就聽說鑒糊女俠氣概非凡,石碑穩穩地立在馬路中央,解放北路上的來往車輛到此的還須讓一下,偏個向。最吸引游人的是魯迅故裡那段路,街的兩邊是各式的店鋪,像周莊的,像黃山的,像七寶的......有一家鋪面朝北的小鋪子,以臭豆腐為主的,生意還不錯。我不知道是當地人特別喜歡吃臭豆腐,還是到此的游人所愛,各大景點門口都是一攤一攤的,味道還特別刺激。 我喜歡這店裡的酒釀,5元一杯,酒味香醇,貴了一點,卻值。 每每母親到紹興掃墓,鹹亨酒店我是不推薦的,東西又難吃又貴。所以他們去的是我喜歡的沈園旁的飯店。今次前來,看了鹹亨酒店的價目單,並非我記憶中的貴。再想想,可能是那時我做學生,自然對15元一盤的胗干耿耿於懷了。 臨上火車前,我們又去了魯迅故裡,為的是那杯好吃的酒釀。卻機緣巧合地去鹹亨酒店洗剛買的草莓。那裡的人好,絕對不會因為你不消費而將你趕出洗手間。對於熱情的服務員,我不好意思地假意詢問酒價,又問哪種好。“自然是‘太雕’了,那是用幾種黃酒兌出來的。“又想起前日來,服務員非但不嫌棄我們零拷的黃酒,還很殷勤地開了一壇新的賣給我們,便篤信了她的話。 於是乎,找了張方桌坐下,買了一碗‘太雕’,點了盤花生米,一碟糟胗干,就著洗干淨的草莓,母女倆對飲起來。酒味純正不在話下,那一刻悠閑的感受,是我在公司的宴席裡所沒有的。半斤‘太雕’9元,花生米5元,糟胗干15元,外帶的草莓5元,所享人間天倫,無價... ...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