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紀行---遺憾與完美之間的距離

作者: 游笑天

導讀一、短暫的前奏記錄這次婺源之行,起初有種強烈的直入主題的衝動。可為免後悔,還是冒著贅筆的風險,提一提那晚路上所見的星空。車在快到婺源時壞了,下車透氣。慕地一抬頭,見深藍色的天空中點綴著無數的星星,一顆一顆,晶瑩而又多芒;好像一群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從遠處飛來,停在當空,與我們對視。說實在話,從小到大,我還從沒有看到過這樣美麗、純淨的 ...

一、短暫的前奏記錄這次婺源之行,起初有種強烈的直入主題的衝動。可為免後悔,還是冒著贅筆的風險,提一提那晚路上所見的星空。車在快到婺源時壞了,下車透氣。慕地一抬頭,見深藍色的天空中點綴著無數的星星,一顆一顆,晶瑩而又多芒;好像一群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從遠處飛來,停在當空,與我們對視。說實在話,從小到大,我還從沒有看到過這樣美麗、純淨的星空!也許,偶然發現的美才是最美麗的,正如那句成語“驚鴻一瞥”所描繪的一樣。二、精致的柔板第一天的理坑可並不只是古樸那麼簡單,這座藏在深山中的小村落歷史上曾經出過不少達官顯貴,其中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也有92人,著作更是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由此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 也許村口的那座石碑上篆刻的“理學淵源”四字碑文最能精當地反映這所百來戶人家的小村落所承載的文化底蘊了。自從上世紀某個時候,那位不知名的“驢行者”發現並向世人介紹了包括理坑在內的婺源景色後,這裡往日的寧靜就被徹底打破了!如今,當我們踏上理坑的青石板路時,發現這裡的人們眼眸中不再閃耀著好奇甚至驚異的目光,他們已經對外來的喧囂習以為常了,也許,還有幾分希冀呢!這不,從村口走到村中橋上,短短百來米路程,就有兩個村婦熱情地迎上前來,毛遂自薦當導游,並很自然地把話題轉移到飲食住店上,讓人不得不感嘆其經商頭腦與外界接軌的速度了。可即便如此,也許是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相較另外一個同以“小橋流水人家”景致聞名的村落“李坑”,理坑的商業氣氛還是要淡了許多,這就使得我們可以相對從容地欣賞和感受這裡的美景和文化了。 村頭有一座高高的牌樓,兩扇洞開的門很有講究,從村外看是圓的,從村裡看是方的。古時,人們從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時候,還是沒有見過世面,帶有各種習性的性情中人,所以,門是方形的,有棱有角;而出去後,發跡了,升官了,出名了,榮歸故裡,跨過的門就已然變成圓形的了,既表示外歸人地位的變化,同時也暗示人已變得世故而圓滑。

要真正進入村居街巷,還需翻過一兩座小橋;站在橋上,極目遠眺,思緒卻恍惚起來,仿佛不小心將自己置於時間的中心,向左、向右,每一步都將跨越數百年的悠悠歲月。理坑乃至整個婺源的村居建築大體都是典型的徽州風格,其精妙之處,實際盡在這尋常巷陌之間,飛檐畫壁之上。略帶潮濕的青石板路縱橫交錯,窄窄的,僅容兩人摩肩而過。撫著高高的馬頭牆行走,目光定格,隨處可見風景:白牆黑瓦、古木青苔、馬頭牆上的飛葉、居所前的石鼓,百子橋上歡笑的游人,百子溪邊勞作的村婦。。。。。。,甚至坐在屋檐下閑適的老翁和身邊昏昏欲睡的黃狗,也構成絕妙的景致(不妨取名為“古宅、老人和狗”,諧意於那首歌名“籬笆、女人和狗”)。 至今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宅要算明末崇禎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奉旨修建的“官廳”, 又名“駕睦堂”,後改稱“友松祠”,分正廳、余屋兩部分。青磚五鳳門樓,三重,中雕“雙龍戲珠”。正廳五間,三面回廊,無窗。軒廊木質卷棚,深方形天井,正廳與天井交接處置有崇禎皇帝親筆“聖旨”石碑,昭示主人顯赫的功績;天井內四周還有一圈排水溝,出水口設計也很精妙,經鄉民介紹這正是“官廳”歷經多次山洪仍能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梁坊門窗雖顯故舊,但其上所雕的戲劇人物造型、龍鳳松鶴、花卉魚鳥等,相當景致,足見當時工匠技藝之高超。村中還有一眼並不多見的方井,據說為宋代時所鑿,是整個村落的水脈所在。婺源著名的荷包紅鯉魚,據傳最初是由幾個回鄉人放養於此,不經意間從這裡躍出龍門,成為聞名遐邇的婺源特產。理坑這樣的地方實在是需要細細品味的,但為游玩時間所限,只能管中窺豹,匆匆記錄之。“春雨如酥”,快到嚴田時,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將古樟園的進門牌坊籠罩在一片輕輕的水霧之中,空氣也愈發清新起來。進入園內,經過一條桃花和翠竹掩映的通幽小徑,再穿過兩進回廊,剎那間,一株碩大的樟樹挺立在面前,這就是古樟園的主角--千年古樟了。說是千年,實際它已是1500多歲高齡的“老壽星”了,仔細瞧瞧,果然是根蘗強盛,枝椏縱橫,冠幅如蓋(後查資料,其樹徑近14米,幅冠竟達到三畝,同一樹干上生長出不同朝代的6個大枝椏),與點綴於民俗園的諸多古樸蒼勁、數代同榮的老樹相映成趣,烘托出徽州社會多代同堂、和睦相處的善緣形態。古樹傍溪,溪上一座石拱橋,名“樹德橋”,相傳是南宋高宗皇帝欽命所建,為紀念古樟的救命之恩(高宗為躲金兵,藏身古樟之內)。橋下溪水潺潺,不舍晝夜;橋上古樹參天,華蔭如蓋,這份“拱橋攬勝景,清流映綠樟”的佳境,在婺源隨處可見的小橋流水,裊裊村煙的山景中,顯得殊為別致。三、如歌的行板我們此行的一大目的是看花。三月正是桃花、梨花、油菜花盛放的時節,其中又以婺源江嶺的油菜花海最負盛名。據說那裡的油菜花梯田非常壯觀,是真正的滿山遍野。可惜,當我們包車出發後不久,才發現那條通往江嶺的路在前晚的雨後,已經變得泥濘不堪,車輛在半道排成長龍(其中不少都是事先已有耳聞但又不甘心輕易放棄的“采花車”);最後見實在無法前行,只得都悻悻的掉頭回轉。三位交警也趕到現場,指揮車輛掉頭(這也許是最深入基層的交警之一了吧),真個是“不見棺材不知道落淚,不到這裡不知道開車很累”! 回程中,隨著遺憾隱隱淡去,出發前在曉起的感受卻逐漸清晰起來。。。。。。曉起的清晨格外寧靜,青山和田野沉浸在薄紗般的曙光中,羞澀的雲朵在清澈的溪水中靜靜流淌。四周散發著花草的幽香,遠處偶爾會傳來嬌嫩欲滴的鳥鳴聲。大多數人們還在夢中,勤勞的村婦卻已早早在河邊淘洗著衣物;這當兒,一群雪白的鴨子嘎嘎地游過,搖曳出長長的波紋,顫動著水中馬頭牆的倒影。。。。。。幾位性急的“色友”也早早地架起他們的“長槍短炮”,在他們最喜愛的那扇窗前貪婪地記錄著這幅雅致的畫卷。“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是前人對曉起的描繪。如果說婺源是個綠色大公園的話,曉起應該就是婺源最為完整的代表。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盛開時節整片的花海,所有婺源引以為豪的特色都能在曉起找到它的影子。曉起分上曉起和下曉起,下曉起在公路邊,頗多明清古居,據導游講:明代的造型結構講求雍容大方,磚雕木刻都疏朗淡稚;清代的造型結構講究繁復玲瓏,磚雕木刻意細精華。聽著導游的講解,我開始留意民居門檐上的磚雕,慢慢地也能區分出朝代了(算是點滴文化上的進步)。還有一個細節,部分民居的門檻是雙層的,很是特別。 一問才知,古時社會階層分三六九等,官宦之家自然居上,門檻下可有石板伸出,是為登堂板;而經商之人雖富,社會地位並不高;所以,不少商賈人家在修居所時,都造雙層門檻,以期將來子孫後代金榜提名,光宗耀祖時可方便地改造。從下曉起沿著溪流上溯,穿過幾處民居拱門,眼前豁然開朗。一大片油菜花泛起的金黃色美得讓人眩目。那接近一人高的油菜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擺,好像急切地要用濃烈的顏色和氣味把周遭的一切環抱起來。我們趕緊找到踏入其中的機耕小路,來到油菜花海中,一瞬間,時間和空間似乎已失去了意義;環顧四周,不禁看得痴了!周圍的笑容也如花兒一般燦爛,相互映襯著把一種顏色的美麗發揮到了極致。用相機貪婪地記錄下眼前的景致後,帶著留戀,跨過這大片油菜花,我們繼續深入,來到村前。村口有處溪流斜倚著巨石落入不大的潭中,溪水雖沒有瀑布的跌宕,但和婺源大多數溪流靜默地潺潺相比,顯得動感十足;溪上用條板置一小橋,可算作整個村落的玄關了。踏入村中,不由得感嘆那句“中國最美的鄉村”的贊美恐怕就是恰如其分地指這裡吧。遠方青山如黛,間處是醉人的金黃,近了的馬頭牆雖遠沒有理坑的高,但顯得小巧;河邊村婦捶打著衣物,發出砰砰的響聲,仿佛是在用這種固有的韻律,向外來人們宣示著她們對平淡生活的滿足。耕牛和它的主人又早早地出現在了壟裡,堅守著他們年復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有幾戶人家已在門口擺上竹椅,攀談著,偶爾間雜著低沉而踏實的笑聲。面對這樣的圖景,我想,陶居士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恐怕也不過如此吧。。。。。四、尾聲這篇婺源記錄的架構,實在是讓我頗費了些思量的。從心情角度而言,感覺是應該完全用一種詠物的松散結構去描慕的,正如婺源本身那種靜默、淡然的風韻也是需要用閑散隨致的心情去領略一樣。可又擔心下筆過於放任,遂決定還是加入適當的時序結構以固其形,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桃花掩映)



(長方井:荷包鯉魚從這裡跳出龍門)



(油菜花)



(古巷通幽)



(溪水傍溪)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