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文化天下聞

作者: sry

導讀婺源古文化天下聞江西省婺源縣是我國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故裡,近代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故鄉。境內山色秀麗,碧水汩流,古木參天,溶洞成群,田園風光, 旖旎幽雅,文化遺址舉目可見,加上婺源茶道、儺舞、徽劇、燈彩等,構成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環境, 使得“文公闕裡”聞名天下。 旅游資源概括起來,具有六大特色: (1)景色秀麗的山光水色。縣境內高山百座,河流九系� ...

婺源古文化天下聞江西省婺源縣是我國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故裡,近代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故鄉。境內山色秀麗,碧水汩流,古木參天,溶洞成群,田園風光, 旖旎幽雅,文化遺址舉目可見,加上婺源茶道、儺舞、徽劇、燈彩等,構成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環境, 使得“文公闕裡”聞名天下。 旅游資源概括起來,具有六大特色:

(1)景色秀麗的山光水色。縣境內高山百座,河流九系,奇峰、怪石、 古木、飛瀑等,構成一幅雄偉豁達的山水畫卷。 如雄踞境北的“三天子都”鄣公山,海拔1629.8米,“蟠踞徽饒三百裡,平分吳楚兩源頭”,山上奇松勢若盤龍,姿如鳳舞,飛瀑如銀河懸空,白龍飛騰。鑲嵌在群山中的明珠鴛鴦湖,千余對鴛鴦棲息於此,紅嘴翠羽如鮮花盛開於碧波之上,卿卿我我,悠悠樂樂。

(2)古樸典雅的明清建築。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台、 廊橋、亭閣、寶塔等,成千上萬遍布於鄉村,掩映在山麓水畔,點綴於古木幽篁之間。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有“古建築博物館”之稱,俞氏宗祠、經義堂等氣勢宏偉,“三雕”(磚雕、 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被譽為“藝術殿堂”。

(3)奇絕塵寰的靈岩石窟。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內,有溶洞36個,洞體大者雄渾奇偉,小者玲瓏秀麗,洞內泉潭澄清皎潔,水石相映成趣,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蓬萊仙閣、金闕瑤池、雲谷游龍、仙猿攬水等景點數百處,令人目眩神迷。蔚為奇觀的是洞壁間刻墨薈萃如雲,至今保留“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唐以來的游人題名和詩句2000多處,實為國內罕見。

(4)遍布鄉野的名木古樹。萬綠叢中,有漢代古櫧、隋朝銀杏、 唐代香樟、北宋紫薇、南宋牡丹、明代香榧和已歷千余年的紅豆杉、楠木、柳杉、羅漢松、刨花楠、黃檀等等,可謂“千重古木滿岩隈”。如稱之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國內罕見的玉蘭樹王、朱熹手植的巨杉群等,蔚蔚森森、氣度非凡。

(5)星羅棋布的名人遺跡。婺源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裡,又是文學家朱弁、皖派篆刻始人何震、經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的桑梓,先賢李白、黃庭堅、宗澤、岳飛、湛若水、文彭等也曾游歷於此,留下許多遺蹤可尋。春秋時“吳楚分源”界碑聳立在浙嶺山脊;戰國時吳王夫差的長子鴻流放湖山;雞山葬有漢長沙王吳芮墓;縣城有文公闕裡遺址和虹井;甲路有岳飛吟詩抒懷的花橋;福山有湛若水講學故址福山書院;還有善山商周遺址、清華唐宋窗址等等。

(6)獨具特色的民情風俗。民風古樸,鄉情濃郁, 生活情趣別具一格,向受人們的青睞和贊譽。就燈彩而言,有板龍燈、馬燈、獅子燈、塔燈、香火、梅花燈、花船燈、鶴蚌燈、寶蓮燈、草藤燈等多種。《語論·鄉黨》、《古今事類全書》、《後漢書·禮儀志》均有記載的儺舞,至今活躍在民間。還有,一曲徽調,抑揚轉折,清乾隆間進京獻後藝逐成國粹京劇之大觀;台閣地戲,把舊時鄉間舉行的娛神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茶道茶禮,體現了婺源人對“敬、和、儉、靜”道德、精神的追求;唱堂班會,反映了農家婚娶壽誕、吉慶熱鬧的火爆場面。

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

(1)明清古建築群:

延村:思口鎮延村,古稱“延川”,建村於北宋初年。現村中保存有商賈建造的崇本堂、福綏堂等57幢民舍,多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至三層穿鬥式木構架,四周風火山牆圍起,山牆上部呈階梯形高出青瓦坡頂的屋面,俗稱“馬頭牆”。房屋外牆只開少數小窗於白粉牆上,因商賈富而不貴,所以住宅都是小院開偏門,但卻著力於房屋內部的精雕細刻,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門罩翹角飛檐,門面磚雕精湛,一般民居住宅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前後均有淺天井;堂屋內三間兩廂,方柱石礎,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屋內梁枋、雀替、門窗、門楣等處均巧琢雕飾,窗欞直線、弧線交叉自然形成圖案。更有罕見者,為第一棟清代民居客,由96個不同字體(楷、行、草、隸、篆)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 分別鐫刻在十二扇隔扇門的蹭,隔扇門上下部位均有雕鏤,堪稱精品。此外,思溪村頭有廊橋,為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年建。

(2)宋代廊橋:位於清華鎮上街,建於南宋初年。其橫跨於婺江之上,狀若彩虹臥波,又因襲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句而得名日“彩虹橋”。此橋為長廊式人行橋,四墩五孔,全長140米,寬6.5米。橋墩與橋墩之間以三根粗木梁橫聯, 木梁上鋪杉木板成橋面,木椽青瓦結頂,由高低錯落的11座閣亭連成長廊,廊亭內兩側有圍欄和坐凳供行旅憑眺憩息。橋墩全用大青石板迭砌而成,長13.2米,中寬9米,高12米,前端呈半截船形,俗稱:“燕嘴”。四座橋墩宛如四只飛燕伸出橋廊,似欲昂首搏擊中流,“燕嘴” 墩上植有綠草花卉墩尾是粉牆閣亭,亭中設石桌石凳,為盛暑時節納涼歇晌之佳所。 橋上多楹聯,有“勝地著華川,愛此間長橋臥波,五峰立極;治時興古鎮,嘗當年文彭篆字,彥槐對詩”、“清景明時,彩畫輝煌古鎮;華裝淡抹,虹橋掩映小西湖”等。

(3)虹井:在紫陽鎮南門街原“文公闕裡”西側。井掘於唐代,井圈呈六邊形,內壁對徑1米,深5米余。《婺源縣志》記載: 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經日不絕,後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生時,井中紫氣貫天,因之曰“虹井”。朱松(號韋齋)並題井銘:“道寓斯人,如水有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故又名“韋齋井”。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知縣陳斌建有“虹井亭”。明代汪偉題虹井詩曰:“韋齋當日浚源深,一旦虹光出井陰,道學上傳洙泗遠,余波千載淑人心。”民國九年(1920年),興緒進士、大學士江峰青作有《虹井記》。

(4)文公山古杉群:文公山原稱“九老芙蓉山”,在縣城西南30公裡的曉林鄉,因山腰有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之墓,故改山名。史載: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二月, 朱熹從福建返回故裡入山掃墓,親手在祖墳四周載下杉樹24棵,寓二十四孝之意,當年縣令派兵駐守嶺上,築官道,修建了“積慶亭”,並立下一碑,上刻“枯枝敗葉,不得取動”。目前,杉樹尚存16棵,樹齡雖逾八百,長勢依然旺盛,其中一號樹胸圍達3.07公尺,樹高38.5公尺,樹干材積達11. 94立方米。古杉之巨,實為國內罕見。

(5)婺源博物館:位於紫陽鎮西隅儒學山上,為殿宇式三層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展廳6間,面積1300平方米;館藏文物甚豐,有陶瓷器、銅鐵器、玉器、漆器、金銀器、牙骨和竹木雕刻、古硯、徽墨、印章、字畫、刺繡等近萬件,以唐宋名硯、兩宋瓷器、明清字畫和古代工藝品見優。不少為國家一、二級珍品,如東漢元興年陶權、兩宋紀年墓瓷器、明代百花金蓮炬、點翠座屏、透雕盤龍玉帶、翡翠鰲魚佩、牙雕插屏、犀牛角杯;明代劉世儒《墨梅圖》、呂紀《蘆雁圖》、董其昌《溪山行旅圖》、清代弘仁《黃山圖》、黃慎《瓶梅》軸及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馮夢龍等名人的書法真跡。1986年,全國第一次文物定級工作會議在紫陽鎮召開,專家、學者們觀看館藏文物後,發出了“願區縣博物館皆步婺源”的贊嘆,並被新聞界譽為“中國縣級第一館”。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