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柬埔寨行之回顧四(2006.3.24-3.29)

作者: jessica825

導讀2006-3-26/周日/暹粒五點半按約我們出發,清晨的暹粒我們已經依稀看清周圍的景色,坐在Toto上,速度讓我們感受到難得的清涼。帶著期待,又毫無征兆的,三座寶塔出現在遠處的湖邊。已經有不少的游客踏足在朝聖的路上,寂靜包圍著我們,好似怕驚醒沉睡的古跡。向著東方、向著光明、向著吳哥,我們疾步走去。如果記憶是真實的,那將是我第一次看日出。這時Alick又想考察 ...

2006-3-26/周日/暹粒五點半按約我們出發,清晨的暹粒我們已經依稀看清周圍的景色,坐在Toto上,速度讓我們感受到難得的清涼。帶著期待,又毫無征兆的,三座寶塔出現在遠處的湖邊。已經有不少的游客踏足在朝聖的路上,寂靜包圍著我們,好似怕驚醒沉睡的古跡。向著東方、向著光明、向著吳哥,我們疾步走去。如果記憶是真實的,那將是我第一次看日出。這時Alick又想考察一下Willa昨晚復習的情況,問她為什麼叫<Angkor Wat>,Willa像一個好學生,將從《五月盛放》中看到的復述道:“吳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築,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物。Angkor讀作“吳哥”,意譯為“聖潔的城”;Wat讀作“窟”(源於泰文,音如廣東話)意譯為寺廟;Angkor Wat-如聖潔的城市一般的寺廟。隨著東方的不斷亮麗,我們和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共同迎來了嶄新的一天。感嘆造物的神奇,更詫異於先人的偉大,將這天-地-人結合地如此完美。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沒有吃酒店提供地早餐(6點開始),在吳哥窟內一段安靜的石階上,我們又好好享受了葡提的面包,還沒吃完。寫到這裡,我不得不節選一段《五月盛放》:“按照婆羅門教的教義,東方是吉祥的方向,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像征著光明和幸福、繁榮與昌盛。所以其建築如寺廟、宮殿、住宅等都是面向東方,吳哥建築群中的吳哥通王城、巴肯寺、女王宮等著名建築物都是如此。但是吳哥寺卻一反常規,它坐東朝西,西城門為正門。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誰提出這樣的想法,他是出於什麼來考慮呢?又是誰敲定了這個與教義與傳統“反方向”的大膽方案呢?”在寺廟的周圍,我們看到了不少的小動物,它們旁若無人,到處溜達,我們看到的就有馬、狗和各式各樣的小鳥。日出之後,大家又做鳥獸狀散去。Cynthia說是由於背光拍照不美,但我更相信是為了夕陽時的重逢。我們來到了托瑪儂神廟(Thommanom),感覺建築風格與吳哥窟非常之接近,但是清幽很多。它的對面就是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這是唯一一個中國維修隊參與的修復工程。2000年3月,中國政府無償援助柬埔寨一千萬元用於吳哥周薩神廟的修復工程,這也是中國首次參與對外文物古跡和修復工程。寺廟正在修復中無法參觀,但我們還是進去閑逛了一番。 恕我無知,我看到的一些已修復的古跡,是通過再鑄造來完成修復的,感覺有點新舊交雜。行程的下一站是茶膠寺(Takeo)――共分三層,我在第一層就止步了,Willa在第二層就歇菜了,Cynthia和Alick踩著一級又一級的天梯,堅持登上了最高層,將朝聖演繹到了極致。下來後也沒和我們交流俯瞰整個王城的感覺,希望完全對得起雙腿的付出。離開神廟,我們趕往另一個著名的寺廟――塔布籠寺(Ta Prohm)。 該寺建於1186年,由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為了祭祀他的母親而修造,也叫"母廟"。由於寺中的古樹與塔的糾纏已經生生世世,造成塔布籠寺成為 整個吳哥唯一一個已經無法修復的寺廟。如果說曾經有什麼讓它與現代結緣,那就是《古墓麗影》,安吉莉娜在片中翻騰上下的場景就是在塔布籠寺拍攝的,也讓此成為僅次於吳哥窟的又一必到景點。下了車,走過一條幽長的小路。沿路還有悠揚的鼓樂伴隨,那是當地殘疾人在此表演,希望能得到游客的幫助。雖然我們已經有心理准備,但是當我看到盤根錯節的糾纏還是被震驚了。由於沒有采用像其他寺廟的寶塔式建築結構,這裡就是個熱帶雨林的天下:整個寺廟被巨大的樹木所包圍,如蟒蛇般的樹根,爬滿塔布籠寺的裡裡外外,深入建築中。長達10多米的樹根,橫跨著寺頂,穿透了建築,導致了寺廟頂部的磚頭倒塌下來,形成多個廢墟。但是,也有狀似人參的樹根,如巨爪牢牢了攀附支撐著廟牆,使之屹立不倒。這奇特的景觀形成於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有人說過這是“塔”與“樹”窒息的擁抱,確實如此。千年的古樹,為我們遮擋了驕陽,我們在這裡逗留了數小時,新奇-激動-震撼,我們用掉了不少MB也終於吃完了葡提面包。漸漸四周的游客多了起來,我們也就惜別了塔布籠寺。班黛喀蒂(Banteay Kdei),非常幽靜的一個寺廟,我們稍時逗留。皇家浴池(Srah Srang),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名字,都看不出還有浴池的影子。但在那裡,卻看到一當地小女孩用英語吆喝著讓一穿綠衣的老外買東西:“Hi Mr. Green!”看到我們在旁邊竊笑,老外尷尬不已。已過中午,一幫餓人還不肯將就 ,要回城裡吃午飯。中午的西瓦薩大街(Sivatha Road)失去了夜晚的活力,雖然還是開門迎客,但服務生們也都閑散的聚在一起閑聊。我們選了一家,老規矩三菜四飲料。經驗教訓就是以後要問清dish是否served with rice,經過昨天的晚餐小試,我們以為已經了解這裡的菜單,可惜被人收了$1/份的飯錢,總共花了$16.5。飯畢,我們趕往旁邊的Old Market,有點讓我們失望,10分鐘後好像就沒有興趣了,還在遺憾約司機來接我們的太晚,突然讓我們看到一個銀鋪賣耳環、項鏈,我們這下就腳粘膠,試了這個戴那個。Alick覺得無聊,就找了個店內的椅子坐下了,卻發現了很多銀制工藝品,再也沒有人催我們了。收獲如下:$4.5/耳環,Cynthia買了3付耳環、Willa買了4付耳環+小像、Jessica買了3付耳環+小像、Alick買了南瓜+小鳥。等我們回過神來,發現時間已不多,不得不離開,還在轉彎角發現了一個買熏香、蠟燭、包包的小攤,又在那裡搶了不少東西。Cynthia想買一個小像包包,價格沒談下,種下了以後購物的孽緣。有了這麼多收獲,大家感覺神清氣爽,不顧炎熱,又去吳哥窟感受夕陽。午後的吳哥窟,早晨才遇見的人,此刻又在同一地點相逢,為的只是同一個目的――跋涉天堂。來之前,看《五月盛放》時就讀到,吳哥寺全部用每塊重達8噸的石塊砌成,沒有使用灰漿或其它黏合劑,工匠們僅僅靠石塊的重量和形狀的吻合就將它們疊合起來。在吳哥寺東面的藏經房,進入到由石塊築成的高閣重樓的65米主塔,由於尖頂寶塔是吳哥王朝最為神聖的地方,因此通往尖頂寶塔的台階格外陡峭。曾經在1973年,有一法國女子因台階的陡峭不慎摔下而亡。來到天梯,Alick,Willa,Cynthia憑著莫大的勇氣,手腳並用,像壁虎一樣慢慢的攀上最高的塔頂。基於昨天下巴肯山的壞鞋經歷及害怕再從高處摔下來,我選擇了以下往上的方式觀賞尖頂寶塔。我不禁感嘆所有在上面的人,要知道每一級台階寬不到15釐米,高大概有35釐米。由於歲月的原因,石階的水平面和垂直面已經被磨成弧面狀,更有甚者,幾難找到踩踏點。不少隨團而來的韓國、日本老人以驚人的勇氣也加入了攀爬的行列。Cynthia下來後告訴我,在向西的石階有一根細細的鐵扶手,很多人在那裡排隊等下來。他們沒有從那裡下,所以是英雄中的英雄。我硬拉著他們陪我去找那根鐵扶手,發現其實別人只是拉著那根鐵扶手,仍然踩著石階而忽略了在原始台階與台階間加造的緩衝台階(那是上面提到的法國女子的丈夫哀其妻子而建造的),其實每個人要的就是那份在心中的支持。在北部回廊的中部,又一個向北開的小石門,門廳的東壁是著名的“拍胸鼓鳴”的地方。我們根據旁人指引,背靠在石壁上,用手輕輕的拍擊自己的胸部三次,就能聽到猶如擊鼓般的回聲,祈求身體健康。我們非常之興奮,Alick突發奇想,又拍了拍肚子和屁股,發現就沒有回聲了。於是他拉來了Willa讓她試,可惜Willa點到為止,試了拍胸後就作罷了,Alick只能暗嘆Willa缺乏想像力。離開時,我們經過了石砌回廊,回廊上飾以浮雕,題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婆羅多》和《摩河婆羅多》中的神話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現實生活及高棉人民同占族入侵者戰鬥情景的畫面,記憶深刻。由於時間尚早,我們選擇了在晚餐前先喝杯飲料以消暑氣。在No.9號鋪位,我們分別叫了Banana Shake, Coffee Shake(2), Mango Juice。雖然要求少加冰,我和Cynthia的那份還是吃的肚子冰冰的,但Willa和Alick的Coffee Shake非常不錯。看到一個女老外點了一份Shake和炒飯,花了$2.5。晚餐是在Red Piano解決的,這也是個非常有名的飯店,奇怪的是我並沒有找到鋼琴。由於這裡的餐廳基本都沒有空調,我們選擇了2樓,臨窗的位置讓我們也不覺得很熱。點了Amok Fish$3.5,Lok Lak$3.25,Sweet &Sour Pork$2.75,Mixed Fruit Shake$1.75/glass, Angkor Beer$1。沒想到美味的食物,還沒有比中午那頓貴($15.75),五顆星。出來後,我不禁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我們多國富民強啊。吃了那麼多頓,就沒看到一個韓國人和日本人,呵呵,都是白種人。。。回去了路上,矯情人Alick硬要去加油站旁的超市買酸奶,還要指定柬酸奶中的極品DUTCHIE牌,Willa和Alick選擇了椰肉口味($0.458/杯),我選擇了藍莓的。原想在超市買水,看看太貴,沒買。和司機比劃了後,他帶我們打了個彎,在街角買了當地水,非常popular的藍罐,6大瓶才R2500。Cynthia還發現了日本人的據點,原來他們都在這個超市內設的小快餐廳吃飯,我們感覺更好了。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