岊沙和小黃

作者: 禾禾居士

導讀岊沙,最後的帶槍部落。 到岊沙前,我們已經拜訪了黔東南州的三個苗寨,南花,郎得和西江。看到的是密布的吊腳樓,漢苗混雜的服飾,商業化的歌舞表演。這些苗寨都是為旅游者和漢族准備的。對於行程中的最後一個神秘苗寨,期待中。 在岊沙,非常好運氣,碰上了三年一度蘆笙大賽。上寨和下寨一共制作了幾十支新的蘆笙,有幾支足有五米多高。蘆笙的音調單一,但聲 ...

岊沙,最後的帶槍部落。 到岊沙前,我們已經拜訪了黔東南州的三個苗寨,南花,郎得和西江。看到的是密布的吊腳樓,漢苗混雜的服飾,商業化的歌舞表演。這些苗寨都是為旅游者和漢族准備的。對於行程中的最後一個神秘苗寨,期待中。 在岊沙,非常好運氣,碰上了三年一度蘆笙大賽。上寨和下寨一共制作了幾十支新的蘆笙,有幾支足有五米多高。蘆笙的音調單一,但聲音低沉而洪亮,幾十支蘆笙一起和奏,如同一具大管風琴。身在其中的你,感受到一股原始的動力,純淨的單音,紛亂的組合,無休無止,如鼓聲,如吶喊。全村所有的男丁都來了,山坡上下,黑壓壓的,這就是圖騰的崇拜,千年的文化集中到這一個時刻。蘆笙大賽結束後,每個小隊拎來了一桶米酒,場面頓時演變成了全村的狂歡。拿著竹節做成的酒桶,滿滿乘上混雜著酒糟的米酒,相互間,或敬酒,或勸酒,或灌酒。不管你是長輩,是村長支書,是千裡外來的客人,酒成了唯一的主題。酒桶在人群中傳來傳去,人在似醉似狂中無比放松。 岊沙客觀上是一個非常落後的村落。這裡有樹皮做頂的房屋,有冬天光腳買不起襪子的村民。不過這裡同時有新修的希望小學,有蘆笙大賽和狂歡。生命是渺小的,但期望是永遠的。 小黃,侗歌之鄉。 小黃是驢伴推薦的必去侗寨。侗歌之鄉,非常有吸引力哦。 鼓樓是侗族的像征,每個家族都要修建一個鼓樓,由全家的所有兄弟一起捐造。哪個家族的鼓樓高,就意味著這個家族的人丁興旺,家族富裕。但是村中最高的建築是希望小學,由香港佛教協會捐助,命名為智慧小學。正趕上中考,孩子們都趴在桌子上做試卷,偶爾有幾個看到我們,隔著窗子向我們做鬼臉,有趣。 在和校長的聊天中,校長告訴我們,學生和小學的情況還是很艱苦。缺少教學用品,部分學生交不起80塊錢的學費,學校收不全學費沒法去買教課書。但是馬上要免除農村小學生的學費了,聯想到路上看到的標語“初中不畢業,不能去打工”,教育正在改變過去。 村民主任臨時組織了女子侗歌表演。侗家女子的聲音高亢悠長,由一個侗女領頭,仿佛山澗響起一聲鳳鳴。稍後,其他人和入領唱人的歌聲中,沒有任何伴奏,但音調轉呈起合,如同百鳥朝鳳,聲音繞梁而上。期間,當某個高潮之後,領唱的女子會另起一個高音,帶出另一段和聲,與之前的高潮相互呼應,仿佛是二只鳳凰在比賽誰的羽毛更亮麗。侗歌的確是天籟之音,自然天成。而侗家女子,是天生的樂觀者。非常巧,回來後,在電視上的晚會中看到了其中最小的二個侗女。 在小黃,同樣感受到了生活的愉悅。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