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明清古民居徽州風水第一村九都屏山

作者: youke222

導讀屏山村,古稱九都、長寧裡,位於黟縣城東三姑尖山下,距縣城四公裡。因村莊北向有山狀如屏障而得村名。又由於屏山村為舒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所以又稱舒村。屏山舒姓是伏羲九世孫叔子的後裔,唐末從廬江遷居長寧裡,至今已1100多年歷史。屏山村依山傍水,吉陽溪水自北向南穿村而過,村中房舍沿溪流兩岸建造。為了方便兩岸住戶的往來,明朝成化年間,在小溪上建了� ...

屏山村,古稱九都、長寧裡,位於黟縣城東三姑尖山下,距縣城四公裡。因村莊北向有山狀如屏障而得村名。又由於屏山村為舒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所以又稱舒村。屏山舒姓是伏羲九世孫叔子的後裔,唐末從廬江遷居長寧裡,至今已1100多年歷史。屏山村依山傍水,吉陽溪水自北向南穿村而過,村中房舍沿溪流兩岸建造。為了方便兩岸住戶的往來,明朝成化年間,在小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橋,俗稱為“長寧八古橋”。沿溪而建的民宅、古樸的石橋、橋下潺潺的溪水,構成了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山鄉風韻。溪畔有小街,多為前店後坊、前店後居的小商號。村內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慶余堂是中國皖南極為少見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還存有明清民居200余幢,有“三女食桃、化鯉成仙”的三姑廟、“沉湖殉情,化為鴛鴦”的長寧湖、御前侍衛貼牆牌坊、舒繡文故居、玉蘭庭、葫蘆井、小繡樓等名勝古跡。九都舒村,四季皆景。春風細雨,桃花水漲;夏日納涼,柳垂揚郁;秋夜賞月,水映橋動;冬季踏雪,竹翠筍萌。

慶余堂是建於明萬歷年間的一座舒氏宗祠,占地480平方米,坐北朝南,體型高大,梁柱雄偉,步架規矩,雕刻精美,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慶余堂的大門正面是水平型高牆,用水磨磚砌成的雙柱三樓大型貼牆牌坊,高約十米,磚柱寬五十釐米,呈梭形,磚雕月梁,簡樸大方,兩層樓檐,層層挑起,承以鬥拱,整個牌坊型大門主從疏密,互為烘托,相得益彰。高大的石庫門坊裡,是用方磚鋪面的厚實大門,方磚銜接處,全部用鐵皮壓縫,成斜方格形,每塊磚中央都釘有圓頭大釘,顯得宏偉莊嚴。祠堂內分下廳、中廳、後廳三進,布局得體,梁柱雄偉,主要構架全部用銀杏木構造。大柱直徑0.4米,呈梭形,柱礎為復盆形,襯有梓木櫍(即木柱磉)。月梁碩大,略呈梭形。梁頭柱間挑木,全用鬥拱承托,丁頭拱都鏤有卷心花飾。梁下替木,細縷精雕,脊瓜柱下的平盤鬥為仰張蓮瓣,脊瓜柱兩側叉手,深雕成卷手紋。梁架形如彩帶,甚為突出,頗具宋代結構式樣。檐下一排鬥拱,層層疊承,氣勢富麗。

光裕堂建於清代,因祠內有彩塑磚雕菩薩羅漢三百余尊,所以俗稱為“菩薩廳”,祠堂門樓及內部雕飾,十分精美。

舒繡文故居名“黍谷堂”,是一幢前後兩進樓房,帶有花園、小院。舒繡文的祖父舒斯笏,是清末進士,欽點主事,花翎三品銜,曾任《黟縣四志》纂修。舒繡文的父親原是天津南開中學教師,她自幼就隨父母在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31年,舒繡文剛十六歲,就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在話劇、電影事業上尤為突出。抗日戰爭時期,她與當時在重慶的白楊、秦怡、張瑞芳一起,被譽為中國話劇界“四大名旦”。特別是主演《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出色地塑造了影片主人公王麗珍的藝術形像,使舒繡文聞名於世。舒繡文在近四十年的銀幕和舞台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表演藝術經驗,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她參加拍攝的影片有《民族生存》、《劫後桃花》等二十多部,為國家一級演員,被譽為人民表演藝術家。

屏山村文風昌盛,詩禮傳家,人才輩出。明朝萬歷進士舒榮都因剛正不阿,彈劾魏忠賢被害,平反後敕建九檐門樓及“望重柏台”牌坊。屏山還是進步思想的傳播和黟縣中共地下黨組織最早的活動地區之一。“五四”運動期間,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屏山人舒耀宗等人曾組織黟麓學社,創辦《古黟新語》,傳播進步思想。1932年春,汪希直、舒政海等在屏山建立中共黟縣地下黨最早的支部之一,開展革命活動。

交通:從黟縣到屏山可以乘坐當地的機動三輪車,8元。

門票:旺季,32元/人。


精選遊記: 黟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