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裡的鳳凰鎮
那時這裡叫做三汊河口。社川河、皂河、水碓溝河三水交彙於此,形成沉積三角洲,鳳凰鎮便依水建在這肥沃的三角洲上。據當地史料載,清順治初,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處水運交通發達的優勢,來鳳凰鎮經商並安居下來。在清末民國初年,商埠字號、店鋪錢莊遍布滿街,形成了32個大的商號。鳳凰鎮成為秦嶺以南、連接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重要商貿集鎮。北方的山貨土特產經馬幫和人馱轉至此,再經水路沿漢水至漢口,而江南的絲綢、大米又經水路在此下碼頭,而後從旱路翻越秦嶺直抵長安。在最繁榮的時期,每天有二百多家貨物在碼頭中轉。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水運的枯縮和公路交通的改善,鳳凰鎮失去了昔日的作用,被遺忘在深山裡。
鳳凰鎮老街
因為歷史久遠和交通的原因,為這裡增添了一絲神秘。彎曲的街道和兩邊遍布的明清老房就是這裡的最大特點,在這裡傳統的手工造紙和鍛造依舊沿襲著往日的格局,產品依然銷售不錯。在這條東西兩千多米長的古鎮上至今仍完好保留著60多座明清時期的民居。沿主街有一條石板覆蓋的小溪,另有一條與之垂直的小溪穿鎮而過,形成十字形水系。老街兩旁靠街全是商鋪,商鋪後面是住宅,這一格局頗似雲南的麗江古城。臨街大門一般用結實耐磨的核桃木或漆木板做成,用土漆油染,明淨光亮;門墩為石雕花卉。商鋪鋪面寬不盈丈,宅深卻達三四十米,據說鋪面的間數和房屋的縱深度都代表了當時主人的富裕程度。老街兩旁的房屋都是三進三開,三個院子是逐層升高。院落的格局基本為四面坡向中央的天井,天井中有暗管將雨水排出室外,這種民居形式稱為“四水歸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房屋用塊石砌屋基,用青磚砌牆;屋頂呈人字形,每間房均用寸板鑲鋪,敷泥上瓦後,再在兩溝瓦中縫再敷一層敷溝瓦,以防當地暴雨期間瓦溝水橫溢流入屋內;屋檐前均用滴水瓦,防止雨水散布。鳳凰鎮的民居與關中等北方地區的民居不同,從外觀上看,它更像徽州民居,粉牆青瓦,屋脊中央和兩旁均有裝飾,正中為蓮花或梅花,兩邊有獸脊或龍頭。這種江南民居風格,可能是當年從安徽、湖南來此經商落戶的商人帶來的。這些遷徙而來的外省籍客逐漸與當地的民風民俗融合,同時也保留著他們自己的一些風情習慣。鳳凰鎮的木構民居小巧玲瓏,設計精致合理,防雨防潮防火性能良好,這些也是不同於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

(鳳凰鎮老街 )

(鳳凰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