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之間話土樓(三)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三、華安土樓群及平和繩武樓 聽說華安二宜樓的壁畫、石雕和平和繩武樓的泥塑、木雕,堪稱“土樓民居的瑰寶”。又蠢蠢欲動,策劃著第三次的土樓探訪。前兩次沒有詳細計劃路線,走了不少彎路。這次出行選擇在四月的一個周末,約好的兩位好友又臨時退出。平時還經常抱怨我出門時都不帶他們,阿炳最喜歡和我背著行馕,雲游四方,結果一次都沒去成。阿東一再發誓, ...

三、華安土樓群及平和繩武樓

聽說華安二宜樓的壁畫、石雕和平和繩武樓的泥塑、木雕,堪稱“土樓民居的瑰寶”。又蠢蠢欲動,策劃著第三次的土樓探訪。前兩次沒有詳細計劃路線,走了不少彎路。這次出行選擇在四月的一個周末,約好的兩位好友又臨時退出。平時還經常抱怨我出門時都不帶他們,阿炳最喜歡和我背著行馕,雲游四方,結果一次都沒去成。阿東一再發誓,最後還是借口下次吧。現在我才發現,每個人好像是生活在高速奔馳的車上,雖然都很欣賞外面的風景,也有暫時逃離的念頭,卻總是脫不開身,被束縛得無法剎車,哪怕是停下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我只不夠是比別人多了那麼一點點的隨遇而安:放得下,說走就走,走過路過,就是不錯過。這次和我同行的是小樂。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離安溪縣很近,與龍涓鎮毗鄰。一路上我們見到很多來自安溪的茶商,到這裡收購茶葉,這裡家家戶戶都種茶為生。

整個村莊大多是閩南護厝式的建築,二宜樓孤零零地聳立在一片空曠地上。這是座遠離客家聚集區的土樓,建築風格受閩南影響較大。大門是朝西的拱形門,牆體上有二個孔,你可別小看這小孔,你只要對著孔一喊,全樓的人都會聽到。門額石匾上的“二宜樓”三字,筆墨瀟灑飄逸。據說是請當地的一位秀才寫的,用了好幾個月都寫不滿意。一次酒酣之時,揮毫撥墨一氣呵成的。“二宜”兩字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子宜孫,宜文宜武。

我們閩南有種說法:正月初一吃稀飯,出行便逢雨。可能是小樂吧,我們一到村口就下起了大雨,采茶葉的姑娘們為躲雨和我倆一起跑進了樓內。樓內的外環是共通的,直上四層的走廊都一樣。這裡的槍眼箭孔林立,一般都認為是防御用。我倒覺得是通風窗口,因為內環的房間是不互通的“各自為家”,而且都沒有窗戶的,跟前面講到的初溪集慶樓類似。我們隨意走進一家漆黑的房內,才發現有壁畫和石雕。主人熱情地招呼我們,說的也是閩南語。這家主人姓蔣,客家人。他帶我們觀看了窗楣的西洋刻鐘,每幅畫上的時間都相差一刻鐘,整座樓有十五個鐘。窗與窗之間的圖畫,不但有中國傳統的國畫,還有不少的西洋美女,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從壁畫的成色看不像近代作品。所以1996年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進行了“翻修”,據說僅對壁畫的“整理”就花了不少錢。當我們下樓探訪其他壁畫時,熱情的管理人員請我們入內喝茶,雖然是華安縣的茶,但是有熟悉的安溪茶的韻味。他笑著說,還不要一樣山上種的茶,只不夠安溪人善於做生意罷了。

閩南還有句老話:下雨天留客天,下雨天燒酒天。今晚我們就借宿在主人空閑的房間,和小樂到村口買了瓶當地不知名的燒酒,和主人家煮酒論土樓。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平和蘆溪,一個群山環抱的古老小鎮。尋找位於小鎮一公裡外的蕉路村,在這個村莊裡有一座建於清嘉慶年間(1875年)的繩武樓。當我們向當地老鄉問路時,鎮上竟無人知曉,我提供了大約方位圖,熱心的村民也要和我們一起去土樓。

這是一座外表已顯頹敗的圓樓,走過樓門發現門楣上的石梁已有裂痕,但是梁上石刻的三個大字,筆劃剛正雋永。據樓內的葉姓老人告訴我:繩武二字取自《詩經. 大雅》的“繩其祖武”,意思是繼承祖先的業績。繩武樓外徑43.8米,牆厚1米,占地1500多米。樓體分內外雙環,外環三層,內環一層,樓中共有72個房間。繩武樓吸引我的是它內部裝飾的構件,屋頂、門窗、牆壁,隨處可見泥塑、石雕、木雕。既有神話故事,又有飛鳥走獸。惟妙惟肖,精美無比。被專家譽為:木雕博物館。我在三樓走廊的窗台邊,看到上面寫的二個字:濯赫,雖不識其意,卻被它的書法深深吸引。我想當年的建造這房子的主人,是希望他們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中原的耕讀文化傳承吧。當時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是需要雄厚的資金積累,或者只能靠一代一代地建下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建造這樣的土樓,應該還是個謎。一種說法是防匪防盜,可是這土樓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起來的;另一種是從中原遷徙而來,客居他鄉,聚族而居的中原傳統,但是同樣是從中原遷徙而來的閩南人,卻沒有這樣的土樓呢。還有這兩大中原遷徙支流有沒有什麼關系呢?我們現在知道的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是保留了各自的語言體系:閩南話和客家話(客家話也叫粵語,或廣東話),並流傳開來。這種語言的活化石比起民居,特別是土樓更加古老和奇特。

土樓這一民居建築,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屬於普通不過的房子一種,同樣是遮風避雨、休生養息的場所。現在成為人們尋奇獵秘的源由,是目前我們的建築太過於雷同和單一。在視覺極度疲勞之時,這種與眾不同的樣式,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的眼球。同樣在閩南沿海依存了幾代人的石頭厝、古大厝、蚵殼厝,隨著消失步伐的加快,也在引起人們的關注。到時肯定又會掀起大批的“重修”或復建,例子就是: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各種名勝古跡、城牆寶剎,不都依然挺立於世嗎?既然如此,何必當初呢。為什麼不學學人家希腊、埃及的古跡遺址的保護,還不是一樣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我們國人對於遺跡遺址一般是激發不出想像力,比如長城、圓明園,八十年代不就在爭論復建與否的問題嗎?再比如泉州的伊斯蘭教的清淨寺遺址,位列中國十大名寺。有些游客竟然說,就幾根聳立的石柱,也算名勝古跡,還收門票。幸好有座沒有搗毀的伊斯蘭風格拱頂門可拍照,不然就更不像話。

因此中國最有價值或最好玩的地方,往往是外國人捷足先登,然後趨之若騖。當然這種現像會越來越少的。由此我想,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何況是一座城市,一處景區,更要有自己的特色,應該和土樓保持自己的質樸純厚。不能像“十八怪”一樣,如今在海南就成了海南十八怪,海南的椰風海韻難道就不迷人嗎?

注:中國十大名寺是指:洛陽白又馬寺、杭州靈隱寺、登封少林寺、蘇州寒山寺、定縣隆興寺、泉州清淨寺、開封相國寺、北京臥佛寺、青海塔爾寺、西藏扎什倫布寺。


精選遊記: 漳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