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歸,又逢游春之良辰美景,我不禁心馳神往,蠢蠢欲動。春風又綠江南岸,憶江南,最憶是杭州。翻開我對杭州記下的點點記事本,去年至今,七月賞荷、十月折桂、三月探梅,歷歷在目。

(曲院風荷)
七月江南,正是賞荷好時節。雖然夏日炎炎,驕陽似火,暑氣逼人,我還是按原來的行程計劃,一意孤行地從寧波踏上了去杭州西湖賞荷的旅程。
到了杭州,約了杭州靜妹妹同行,當她撐一頂太陽傘,著一襲淺色裙衣款款向我走來,那一剎的清麗嫵媚,讓我為之驚艷。靜靜笑容可掬地迎了上來,遞給我一瓶冰冷的純淨水,手中的傘悄然、自然地罩落在我頭上,輕語一聲:“走呀。”
賞荷,當然得去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了。我們乘坐上直達“曲院風荷”的公交車。原來我心裡忖著,如此艷陽高照的大熱天出來游玩,到時恐怕會難耐酷暑熱浪的侵襲。到了“曲院風荷”才知道是多慮了。
到站一下車,抬首即是杭州植物園,松竹夾道。漫步於林間小道,綠意縈繞,涼風習習,猶如置身於一個森林氧吧,清涼感油然而生。曲徑通幽,順著“曲院風荷”指示標牌,我倆往荷池方向前進。沒走幾步,迎面就見到一大頃“蓮葉何田田”的景像。綠盈盈的荷葉密集在一起,隨風婆娑起舞,影隨波蕩。“看!這有一朵白色的荷花。”聞聲而至,順著靜靜的手指望去,果然碧綠色的荷葉群中襯托著一朵素白、純淨的蓮花,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並無其他花朵陪襯,靜靜地傲立孤放,亭亭玉立。孤芳自賞應該就是這樣一種花境。繞過石橋,我們來至另一處荷塘,此處荷葉越加茂密、繁眾。荷葉簇擁著爭奇鬥艷的荷花,淡淡粉紅,幽幽清香。其中一朵碩大的蓮花最為奪目,梳理著鵝黃色的花蕊,繡織出突兀的蓮蓬,張揚起粉紅色的花瓣,裝扮得宛如落塵仙女,艷壓群芳。圍在池塘邊上賞荷的人兒接踵而來,看著風姿綽約的花影,有相機的就掏出來留影留念。靜靜雀躍著讓我給她拍幾張,情景交融之下,花因人艷,人比花美,相得益彰。
聽說“曲院風荷”之“院”源於宋代一家釀制官酒的作坊。緣於此,沿途景區內構築了很多關於酒文化的設施,我們大都走馬觀花,不作深察細究。我和靜靜找了一處綠柳陰下憩息,湖水拍岸,涼風陣陣,荷香悠悠,沁人肺腑。我們齊聲嘆道:“真涼爽!就這樣呆在西湖避暑也不錯!”迤邐一路,陽光灼灼,看盡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北山路是我去年六月份初臨西湖頗具印像的地方,記憶猶新那時一位姐姐也是這樣陪同著我逛西湖,途徑北山路的斷橋、中山公園、孤山西泠印社、秋瑾墓、蘇小小墓……時光匆匆,“風景就曾諳”,所不同的多出了一座武松墓,修繕了蘇小小墓。那一季心靈的悸動,因為記憶而被重新激活。行至斷橋依舊沒有殘雪,依舊沒有見到許仙和白娘子,但我們見到了清水芙蓉。橋頭下一片片荷花盛放,荷香襲人,觸動了多少西湖游人的情愫,痴了,醉了,皆為那碧波,為那微紅,為那……
對於我來說,今天最大的收獲除卻西湖荷花的養眼,莫過於還知曉了許多花草樹木的芳名。漫步於西子湖畔,當我看到一處奇花異草不由地嘆道:“什麼花這麼漂亮別致?”“芙蓉菊!”“那這個呢?”“蜘蛛抱蛋!”看到我驚得目瞪口呆的神情,靜靜笑了:“別忘了,我可是學園藝出身的呀!”我平日裡對好多植物一向只觀其形,不知其名。現在專家就在身邊,刮目相看之余,我趁機好好普及了一番花卉知識。看到不知道的花草樹木指手便問,靜靜極有耐心,一路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靜靜對於西湖邊上的花花草草一應俱知,不僅都能夠說上名兒來,而且對於它的習性、花期等也是了如指掌。看著西湖邊上粉的、紅的、白的荷花美不勝收,靜靜一一為我甄別什麼是單瓣的?什麼是重瓣的?什麼叫並蒂蓮?什麼叫品字蓮?並為我辨析了以前一直被我誤讀為普通蓮花的睡蓮。西湖此行令我獲益匪淺。靜靜,猶如一朵解語花,在這七月酷夏,一如冷香輕襲,令我暑意漸消。

(西溪濕地)
國慶長假第五天,冒著天空灑落下的細綿雨絲,我途經滿隴桂雨,與靜妹妹會合前往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西溪濕地離西湖5公裡,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被譽為20個“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今日身臨濕地的游客多與我們一樣慕名而來。
一進園買好船票,隨著一干人流過碼頭魚貫而入游船。我和同行的妹妹坐擁在濟濟一堂的電瓶船裡,攬窗近觀雨簾下夾岸的景物都是濕漉漉的,沿途夾岸的花草樹木濕映得翠亮而泛著光澤,為觸目的景像平添了幾分鮮活,生動卻又是靜謐的,就這樣和諧地存在。雨越發細密地下,河堤上的植被似乎無法再一味地沉寂下去,糅合發酵了,漸漸散逸出濃郁的田野味道,撲鼻而來,是那麼清新自然。呵,這就是濕地,雨天的“濕地”。
秋雨潤物細無聲,順著水道前行,岸上茅舍儼然,蘆葦叢生,置身於一派生態之恬謐中,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妹妹的眼尖,一看到樹枝上的鳥兒,就興奮地扯動我的衣袖示意我一起觀鳥,忽爾鳥兒撲棱著掠過,眼隨影動,卻被紅燦燦的柿子擋了眼。柿子紅了,簇擁在高高的枝頭上,無法觸手可及,只能近觀而不可褻玩,如此隔船相望,飽飽眼福足矣。沿著水路過去,這樣的柿樹我們往往不期而遇,猶如一路高懸的小紅燈籠,在煙雨蒙蒙中的那一抹艷紅,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景致,更是一種情致,讓人不得不沉醉在“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江南水鄉。
游船緩緩前行,遠遠地望見前面有一只鴨子鳧泛過來,漸行漸近,人來鴨不驚,獨自浮在水面上,不彷徨,不迷離,在覓食?在尋伴?套用莊子的話:子非鴨,安知鴨之樂?但我這個俗人還是想當然地認為,這只鴨子是快樂的,就如同我們此刻泛舟閑游西溪一樣,只不過它是游哉悠哉的獨樂樂,而我們是呼朋喚友的眾樂樂罷了!
游船觸岸而泊,我們撐著雨傘拾階上岸,行走在有些泥濘的鄉間小道上,除了柿子,沿途有茄子、玉米地、葡萄架,農家小院的鄉土氣息迎面而來,這是出生於農村的我們所熟知又久違的氣息,恍然間,猶如有一種回到快樂老家的錯感,讓我都快有點不能自已。走上幾步,我們徑自進了一間屋子。呀,是一個蠶桑陳列園。這個小天地裡赫然布置陳設了桑、蠶、絲、綢連貫而成的場景,讓我們親歷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現場直播”:從附在桑葉上的幼蟲到蛻皮成蠶到吐絲成繭、結繭成蛹,再到破繭而出。親眼目睹了一系列的活生生場景,不得不嘆服蠶的偉大,絲的美妙。繞過紡織機的另一個房間,展覽展示了用天然蠶絲織制出的美輪美奐的絲綢作品,除了嘖嘖贊嘆,我們似乎沒有更好的表達方法。
“煙水漁莊”是我們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煙水漁莊是一處水鄉莊園式的別院建築。取名“煙水”,是因為這裡有三煙之妙:柳煙、雲煙、炊煙。杭州西湖上的“三潭印月”,說的是塔影、雲影、月影融成一片,燭光、月光、湖光交相輝映。這裡的柳煙、雲煙、炊煙亦是如此,仔細體悟方得妙諦。文人墨客也好,凡夫俗子也罷,一旦沉浸於如此“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的佳境之中,我想就很難不為之留戀忘返。我們兩個人徒步行走在楊柳岸,濕霖霖的湖面上水草蔓生,鮮潤而柔婉的水草就像翠綠的地毯鋪陣在上面,色彩紋路鑲嵌得恰如其分。“哥,睡蓮!”循著妹妹的手指果然望見一小叢睡蓮,蜷縮在水草叢中,孤芳獨立,不細看是不入眼的。那一抹粉紅的點綴雖然不張揚,但搖曳的枯葉蓮影無法讓我們視而不見,“留得殘荷聽雨聲”就是最好的詮釋。這又何嘗不是一幅水墨畫:質樸、淡雅。
西溪濕地是江南的濕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風情自然是無法抹殺的。石板橋、木橋、竹橋,一座座小橋被我們的雙腳丈量。小橋連曲徑,曲徑通人家——或小木屋,或茅草屋,洋溢著返樸歸真的味道。我和妹妹尋了一處雜草叢生間的木亭憩息,靜坐,聆聽亭子裡木地板下雨水流漏的聲響,清脆入耳。臨水的木亭植有一片荷田,蓮葉亭亭。倚欄運目觀荷葉上晶瑩的雨珠凝結、滾落、再凝結……猶如人生的輪回。正凝視得出神,一陣風起,岸邊楊柳依依,嗷嗷之聲聞於耳,湖面驚起一行白鷺,騰空飛舞,狀如流動變幻的白色雲朵,一剎那刺亮了我的眼睛,格外亮麗。不過驚鴻一瞥,曼妙的倩影疾入蘆葦蕩,又歸於無聲無息。
聽聞“秋雪庵”是西溪風情最勝處,蒹葭深處,蘆花如雪,故名“秋雪庵”。不過須乘搖擼船方能劃入,而我們坐的是電瓶船,故而無緣進入。於是我們轉道去“西溪探梅”。“西溪探梅”是濕地公園裡一大特色景觀。坐游船途經梅林時,聽船上導游解說賞梅佳期應在早春二月。在河埠頭下了船,踱入“西溪梅墅”。果然滿目是梅花樹,望著千姿百態縈繞的樹干,雖然來不逢時,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樹椏林立,但梅花高潔的質性難以磨滅,突然間覺得這裡似乎更適宜成為以“梅妻鶴子”為伴的林和靖先生的憩息地,賞梅詠梅,修身養性,夫復何求?如果陶潛公在世移居此地,相信再不會嘆息“歸去來兮”,淡泊明志,直把西溪作桃源。
歸去來兮!我不知怎地忽有所失,心底湧起莫名的惆悵,難掩的感傷洶湧而來。“楓葉荻花秋瑟瑟”,今日的秋雨秋色賦予了西溪濕地別樣的情致,讓我迷戀得不能自拔。

(靈峰探梅)
靜妹妹說哥哥難得抽時間來一趟杭州玩,於是割愛下她的朋友,專程陪同我去靈峰探梅。的確,我是難得挑到這個日子來杭州探梅的。早春二月,我想著春天的江南必是鳥語花香,於是想著雙休日去杭州賞梅。無奈天公不作美,隨後的每個雙休日都逢陰雨天,讓我不得開心顏,自然無法成行。我這個人雖然有點隨性、隨緣、隨時、隨喜,但我出外游玩卻喜歡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諧調。
杭州有三大賞梅佳處,曰:孤山、西溪、靈峰。三者擇一,就近擇靈峰吧。聽說靈峰園占地12萬平方米,植有5000株梅樹,50余個品種,結合地形,分呈出意境不同的園林空間。
三月五日,星期天,暖陽喜人,聽說靈峰的梅樹開花率達50%以上,沐春探梅正當時。欣欣然,我欲前往一睹為快。
妹妹帶了一只風箏來,說是想放風箏玩。打開之後,我們才發現這個風箏做得極為粗劣,根本無法實現妹妹放飛的夢想。可是妹妹一直舍不得扔,全程陪著妹妹上靈峰探梅,如此說來,這只風箏也是幸福的。
到了植物園,買了十元一張的門票進入,迎面是亮如燈盞的白玉蘭迎人,猶如指明燈。指引著我們穿過竹林,途經至一個魚園,過道廊間刻意擺放上了一些梅花盆景迎客,盆景上的梅花觀上去顯得不鮮活,僵木一般,很像是塑料做出的,更像是蠟像塑,無一點梅花之靈性。過往的游客乍看上去都半信半疑,上前定睛良久,或觸或嗅一番才辨定確是真花。走過路過看過,他們 還是很不給面子地丟下一句:好假!妹妹也在旁調笑道:有點假惺惺。此情此景不禁聯想起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中所說: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如此人工地擺設,照我來看亦是一種“病梅”,以刻意的營造來渲染氛圍,多了裝飾,卻少了野趣,反不及大自然叢生眾長來得天然渾成。探梅之“探”趣始是至理,患得患失,又有幾人能解其中味。
上靈峰探梅的人絡繹不絕,歡聲笑語一路。雖然這山路算不得峻險,可是中午氣溫愈加暖和,我攀行得汗水直流。上山頭,轉坡路,躍入眼簾果然是梅花漸欲迷人眼,一株株,一簇簇盛大開幕,白如雪海、紅似錦繡,到處是紅白黛綠,流光溢彩。繽紛心飛揚。我畢竟平生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梅花,不禁哇哇大叫,妹妹在旁樂了,笑我的少見多怪之興奮狀。臨道有一個清澈的水潭,一株碩壯的紅梅斜倚水岸,婀娜多姿,誘人無數,帶了相機的游人幾乎都要挨近留影一張,美得無處可遁。我們走過一個又一個梅花叢,找到一大頃草坪,可以供人歇坐。地上草被枯黃卻繁密,坐上去很舒適,很溫暖。這裡是人氣聚集之旺所,到處是人頭攢動。草坪上、梅樹下拖家帶口地,三五成群地圍坐滿了人,或在鋪上篷布,就著花香飲樂;有帶了羽毛球,舒動一下筋骨;有帶了紙牌,揮灑著閑情逸致……大伙兒在太陽底下盡享這良辰美景奈何天,其樂融融,陶陶然。我和妹妹坐著、躺著,聞著梅香陣陣,卻不禁都有點昏昏欲睡,暖風熏得游人醉,四周不是粉就是紅色縈繞的氛圍,著實讓人迷離而沉靡於這溫柔鄉。挑目望對面,一叢綠梅燦然入目,相對於白梅、紅梅,稀薄了些,孤放了些,盈盈一綠卻別具清雅。讓我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上前一親芳澤。這是綠萼梅,顏色近似白,遠非白,在梅的家族中算是獨樹一幟了吧。反正我看著歡喜有加,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我平素最喜歡淡淡的綠色調。綠意,總是讓我感覺有活力。
賞梅,我還是認為莫過於一人孤賞,或二三知己穿行在梅花叢中,暗香浮動,細細品,慢慢味,方才深入人心。看如今梅園裡滿眼是人,摩肩接踵,如此鬧興得卻有些敗景。古人賞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古人賞梅更有佳境曰:“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看來,古人愛梅,多因她的高潔,仰慕她的氣節;今人愛梅,似乎更注重表像,喜歡她的盛妝,喜歡她的風華正茂。鄰邊的蠟梅已開謝了,破敗了,已鮮有人駐足,世情冷暖梅自知。
妹妹一改往日的安靜,在一樹樹梅花間穿梭,眉毛鼻子全笑了開來,如是遇上好景致的地方,她就停了下來,衝著落在後面的我笑,我便知道她想拍照了。在拍照的時候,我發現她的毛衣上恰到好處地插了一朵梅花,平添上幾份韻致。妹妹也十分詫異這朵梅花不知何處、不知何時飄落到她身上的,更驚奇這朵梅花不偏不倚插落在她的胸前點綴。緣,妙不可言。
下了梅嶺,我們在一棵高大的紅豆樹下,俯身樹蔭下的綠草叢間拾撿紅豆,紅燦燦的,攤著手掌裡宛如一顆顆紅寶石,很悅目。妹妹攢了一捧的紅豆,然後用一張白紙仔細地裹成一小包,塞進我的口袋。遺憾的是我下了山,一摸口袋空空如也,那包紅豆卻不知何時被遺落何處了,一時惋惜得很。在口袋裡繼續摸索,挖翻出一顆“碩果”僅存的紅豆,突然間我便釋懷了,即使紅豆三千,我獨取一顆懷之,亦是寄情相思。隨緣。
行走在北山路上,朝白堤觀望,這條不長不短的白堤每如我回所見:人流不息,黑鴉鴉的,密密麻麻的,總是如此蔚為壯觀。此時此刻,嫩芽發枝的垂柳、溫婉的湖水、彳亍的行人,勾勒著一幅流動的雋永的畫卷。“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這就是西湖的魅力,擋不住的魅力。
輕輕地我來了,正如我輕輕地走了,作別西天的雲彩,我不禁有些惆悵。楊柳依依,雖然相見難別亦難,固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注定是一個城市過客,又何必兒女共沾巾。揮揮手,再見了,風情萬千的杭州,再見了,我可愛可人的妹妹。
QQ: 742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