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同裡-蘇州 4天3夜水鄉之旅

作者: shiny2006

導讀前 本來計劃好坐北京到上海的直快,本來以為是有硬臥的,結果訂票的時候被告之只有軟臥,而且要將近500大洋,當時還有一個選擇是從北京到蘇州,也是直快,但暈了一下,什麼也沒問,結果訂去上海的軟臥之後告訴一個家在嘉興的朋友才知道原來北京到蘇州的直快是有硬臥的,而且票價也只有300,比到上海便宜了幾乎一半。想退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安慰自己舒服且不走回 ...



本來計劃好坐北京到上海的直快,本來以為是有硬臥的,結果訂票的時候被告之只有軟臥,而且要將近500大洋,當時還有一個選擇是從北京到蘇州,也是直快,但暈了一下,什麼也沒問,結果訂去上海的軟臥之後告訴一個家在嘉興的朋友才知道原來北京到蘇州的直快是有硬臥的,而且票價也只有300,比到上海便宜了幾乎一半。想退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安慰自己舒服且不走回頭路,從蘇州回來就好了。

3月22號晚19:21的火車,北京站 大家約好在五道口城鐵見面集體出動,到北京站大約用時45分鐘,由於大家下班時間不統一,最終在19:05左右到達車站,我們的車廂居然在第一節,馱著大包長途奔襲從16號車廂到1號真是要了我的親命,上車還走錯了車廂,好歹找到鋪位坐下來的時候,車開了。

遺憾只有那麼一點點,我帶著對水鄉古鎮的期待上路了。

3月23日 上海 地鐵 徐家彙 嘉善 西塘

第2天清早,列車在19:20准點到達上海站,按照事先准備好的信息,不出站,直接進入上海地鐵,花了4塊錢買到徐家彙的地鐵票。上海的地鐵是分距離計算價格的,而且票也有電話卡那樣大小,使用起來很方便。車來了,沒想到車廂裡的人已經被擠成了相片,車站大喇叭裡頓時狂聲大作“請不要上車,請不要上車,我們會很快再安排一輛!”果然,很快來了輛新新的空車,這樣松快多了。上海地鐵的車廂比北京的寬敞,而且可供抓和扶的柱子欄杆也多,所以雖然我們都沒有座位,但還算自在,同時我對上海地鐵人性化的服務也留下了很好的印像。上海站到徐家彙一共有8站,在列車行進的過程我看到了有意思的一個畫面,當時在我們面前站著一對本地情侶,女孩子挺漂亮,臉上是非常精細的妝容,手指甲也做的很雅致,上車後不久,男孩就從提的袋子裡拿出蛋糕遞給女孩,女孩緩慢而矜持的吃掉大半,然後遞回給男孩,男孩又取出酸奶,可是不巧,酸奶瓶上粘到了奶油,弄髒了女孩的玉手,男孩又收起酸奶掏出紙巾繼續伺候,女孩擦過手,再一次接過酸奶開始飲用。這一系列的過程看的我們幾個擠眉弄眼,直要暈將過去。車到徐家彙,我們從美女身邊經過,想到今生與她只此一面之緣,不由也心懷感激,感謝在我來到上海的第一個鐘點便遇到了她和他們。

我們跟隨越來越多的人流從12號出站口上到了地面。天好藍啊……

上海的早晨,很清爽,淡淡的,雖然已經有了第一撥出門的人,但仍然感覺很清淨,春天的味道已經很濃了,早晨的陽光溫軟的撒在路上。徐家彙是徐霞客後人居住的地方,現在已經是上海的繁華之地,一路都有明顯的指示牌,所以很容易的就找到了車站。沒有想到的是,這裡的長途車站這麼干淨,安靜,想一想趙公口和六裡橋吧,我無言中。買好了9:10開往浙江嘉善的車票(24塊)後來到路邊的小吃店吃早點,(這一切都是事先在紙上已經安排好的哦。)一塊錢一個燒賣,2塊錢4個生煎包,再來一杯熱騰騰的豆漿,飽飽。9:05驗票上車,紙上的古鎮離我越來越近了。

車離開市區,我看到車站附近就是著名的徐彙中學和她美的驚艷的老樓;看到上海的輕軌,比北京的氣派恢弘;看到高架路遠處成片的高樓大廈,這裡每平大概要賣2萬鈔票(南方人管錢通常叫鈔票);看到蜿蜒細致的小河以及河邊盛開的油菜花;看到郊區的聯排別墅和別墅上尖尖的閣樓……顛簸之中,沉沉睡去。

大約50分鐘後,車到嘉善,下車即看到站門口一家賣土家燒餅的小店,遂感嘆此物如星星之火燎原在神州大地。不出站買好5分鐘後發車去西塘的車票(4塊),雖然小巴比較破舊,但15分鐘的路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才眨了眨眼,西塘便到了。當文字變成現實的時候,總會讓人感到一種不能承受的重,生怕厚重的現實會毀掉美好的感覺,變成一種輕飄。我開始努力清空頭腦中已經知道並且復習過N遍的所有文字和影像,把此地當作母體,讓自己如嬰兒般去回歸感受。

據說我們抵達西塘的當天鎮子才把汽車站從鎮口的農工商超市旁挪移到我們下車的地方,一路上不停的有三輪車夫來拉生意,用逃票帶進鎮和路途遙遠來蒙蔽我們,網上對此類伎倆有明確而深入的揭露,我等豈能自投羅網,再說,網上說非節假日來古鎮好像是不用買票的。事實證明,從下車地點到古鎮口的距離大約就是從方正大廈走到海龍,我感謝地大物薄的北京讓我對“遠”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在著名的農工商超市,花1.20買了2個著名的茶葉蛋,甜甜的,沒有想像的好吃。雖然我也是江南兒女,但自幼在天府之地長大,養成了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甜孜孜的菜系可不太合我的口味,可能是一路奔波飢餓難耐,一口吃下,竟然—噎住了。

古鎮有好多的小巷,隨便哪一條都能進入,沒有人賣票。時至中午,鎮上的人都在各自的忙著自己的生活。我們從窄窄的蘇家弄走進去,身後似乎有一扇門,越往裡走,離剛才的世界越遙遠,身體背著沉重的包袱,但心卻感覺越來越輕盈,轉過幽深的巷口,我們進入了桃源….

最初知道西塘是從一枚郵票,名字就叫“嘉善西塘”,當時一看就感覺很美,來到這裡才發現其實很小。我們在悠長的巷子裡前行,身後不時響起電動自行車滴滴做響的喇叭聲,然後我們必須馬上立刻死貼在牆上,同時擺過背上的大包,這樣騎車人才能順利的通過。感覺很好,也很有趣,我們打攪了他們的生活,同時時刻感受著與城市裡完全不同的經歷。一個騎自行車的江南小妹從身邊經過,沒騎兩步又停下來,看著我們,終於開口“你們是不是要找地方住?去我家好了。”“你家叫什麼?”“環秀客棧。” 哇,環秀客棧呀,網上很有名的,在環秀橋邊,據說房間臨河而且主人和善。小妹答應我們可以先看,先比較,不住也沒關系。跟著她來到客棧,幾句軟語之後女主人出來了,真的很和氣,而且看上去是見過世面的人,帶我們走上逼仄的樓梯,古老的地板讓我有走在歷史上的感覺。房間果然是臨河,但非常的局促,不大的一間房子要擺床,櫃子,電視,還有空調再來個衛生間,看上去實在是壓抑,幾個人眼神一對便心知肚明。告別老板娘,我們繼續在古鎮的街上瞎逛。水鄉多橋,三兩步便是一座,形態相異各有勝人之處。從環秀橋過河,來到“煙雨長廊”,這是西塘最有名最有價值的地方,長廊為木質結構全部為榫鉚結合,綿延大約數百米,為長廊下的古鎮居民遮風避雨。長廊下是枕河的人家,一戶挨一戶,從古舊的木門望進去,通常看見的是更加幽深的長弄,陰仄仄的,弄堂的那一頭能看見灑落的陽光,像通往天堂。或者看進去的只是普通的民居,漆黑的房間裡是一些用出靈性的老舊桌椅。再或者是便是一些簡單裝修過的客棧,又想保留古老的味道,又想追上現代的步伐,結果2種文化一碰撞,出來的結果差強人意。一連看過幾家客棧都不太滿意,好在不是節假日,我們選到天黑都沒問題。

無緣的人總是擦肩而過,有緣的自會千裡相逢。我們遇到了“姚宅”,網上大名鼎鼎褒貶不一,現實中卻只是在很不起眼的門口白底黑字掛著自己的招牌。女主人放下手裡的活起身相迎,請我們進去參觀,要知道參觀她家可是要鈔票的。從弄口的介紹了解到,姚宅是姚姓先人仿《西廂記》裡的房屋建造的,原為3進,後修整保留為2進。弄口掛著一些游客的留言和一些影視劇在此拍攝的照片,這才想起,去年阿湯哥的《諜中諜3》就是在這裡拍的外景。但本地人似乎並不太看重這個,隨後下來的時間裡我總共只看到兩個地方掛著阿湯哥被夾擊在人群中簽名的照片。進到堂屋裡,才發現博物館裡被攔起來參觀的古老的建築擺設,這裡都是活生生的放在眼前,主人只是把這裡當作自己生活起居的家而已,洗衣作飯,喝茶小憩,難怪西塘的宣傳語是“一座生活著的千年古鎮”。主人邀請我們到樓上著名的小姐閨房參觀,一道更長更陡的樓梯上面,該有著怎樣的風景?

走在咯吱做響的木地板上,看到的是一個3進的套房,一間套一間,但每間又都有單獨的門可以自由出入互不干擾。每間房裡都有一個古舊的雕花大床,一個古舊的梳妝台,一個古舊的條案和幾個紅漆的木盒子,據說在當地風俗中是小姐陪嫁的嫁妝。窗戶是雕花的黑木,掛著水鄉的藍印花布,在春日午後臃懶的風裡老窗戶在低吟淺唱,藍印的窗簾把曬進屋子的光線分割融合,融合再分割。

就是這裡了……

非節假日這裡的房價是80,不算貴,但很有感覺,只是不知住這樣的房子夜裡會不會鬧鬼?順便說一句,登記入住的時候,女主人很實在的進行自我介紹“我不姓姚,我姓陳,叫我陳姐好了。”

一切安頓完畢,大家拿上相機,出門卡擦了。小鎮上的人家很多都養貓養狗,但沒有一個珍惜品種,全是鄉村裡最普通的土貓土狗,但這裡的貓狗看上去特別的和善,眼神裡是像水鄉一般淡定的溫柔還有幾許的憂郁或者是哀怨。總之它們既不凶猛也不膽怯,游人過往,狗狗們就抬起頭像朋友一樣看著你,或者圍著你轉上2圈,嗅上幾鼻子;貓咪們則永遠在陽光下睡覺曬太陽,迷離的看你一眼,繼續睡去。在西塘作一只貓都像在天堂的生活。

長廊邊的人家通常都借著小地方擺了小攤,賣手工制作的特產,熏青豆,芡實糕和油炸臭豆腐。水鄉人做生意都那麼的雅致溫柔,輕言細語的招呼你買東西。“買包青豆吧,一塊小錢”, “先生,小姐,在這裡吃飯吧,小店味道好,價錢好的”。我真是不知該怎樣拒絕這樣的招呼,好像我們是上海灘十裡洋場走來的闊少小姐。當然,其中也未必都是如此。當我們正對著河邊一只小狗拍照的時候,狗主人—一個水鄉老太突然對著它高聲喝到“回家去,在這裡干什麼”,然後問我們“買點青豆腌菜好伐?”我們擺擺手然後離開,只聽得老太在後面嘟囔“買嘛一樣浮買,拍嘛都朝死裡拍”。好有趣,我聽的懂他們40%的話,告訴給大家不禁都開懷大笑。不覺得老太惡毒,反倒覺得未開化的水鄉人直白的質樸。

溜溜達達,拍拍停停,看著小鎮的男女在河邊洗衣服,洗菜,洗碗,穿著雨靴站在水裡洗拖布,刷馬桶,我們大驚小怪人家習以為常,對他們來說,我們是一群陌生的闖入者,與他們的生活無關。

飢腸轆轤之中,一塊幡布吸引了視線--“響堂飯店”。大名鼎鼎的“響堂”原來在這裡,響堂老板開店時希望飯館生意興隆名勝響亮,於是就起了這個名字,沒想到現在經過驢友在網上的宣傳果真變的名聲響亮!由於已經過了午飯的時間,響堂裡沒有食客。老板招呼我們坐下,遞上菜單。菜單上我又看到各種著名的佳肴菜品,本人對吃最有興趣,一看便來了精神。涼拌馬蘭頭,有名,沒吃過,來;椒鹽南瓜,有名,沒吃過,來;蟬衣包圓,有名,沒吃過,來;老鴨混沌煲,有名,沒吃過,來;醬爆螺螄,有名,沒吃過,統統的上來吧!!!再來一瓶當地著名的錢江啤酒,酒不醉人人已自醉了…

午飯過後,延著長廊繼續卡擦,景致與之前大同小異。來到古鎮的中心地帶是一些經過商業規劃的小型街道和商鋪,有拍攝《孔已己》的鹹亨酒店(只是不理解為什麼紹興的人和物會到西塘來取景);有阿湯哥疾風火扯奔過“送子來鳳橋”;有水鄉的烏棚船隊,當給梢公們拍照時,他們都像觸電般彈開,然後笑道不要把我們賣掉。沒有去商業街掉頭轉向鎮上人家的弄堂深處而去,要感受真正的古鎮只有到他們真正生活的地方。弄堂或寬或窄,寬的可以過摩托,三輪,窄的只有一人之寬,名曰“一線天”。走在磨的光光亮亮的石板路上,看傍晚前的太陽在粉牆黛瓦上投下斜斜的光影,聽弄堂兩邊的屋裡傳出家長裡短的吳儂軟語,與放學的水鄉小孩迎面而過,聽他們唧喳如小鳥般的歌唱,看下班的小鎮居民騎著車帶著下課的孩子上橋下橋回家,感覺他們的生活與我平日見到的大人孩子並無兩樣,可我們與他們之間卻又是那般完完全全的不同。

我坐忘在這畫一般的安寧的古鎮,只想把這裡停留的每一分鐘都深深的刻在心上,對於此地我終究是個過客,這裡再好,我也須離開。當太陽再次升起,我必不得不揮手做別,姚宅的主人拿著當地的特產送我們到弄口,有緣人的相聚與離開只有短短10幾個鐘點,在郵筒裡投下寫給親人和朋友的明信片,我又上路了。

更多文字及圖片,請瀏覽 http://web.mac.com/alien2008


精選遊記: 西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