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行記3-----4.1昆明,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邊陲之城

作者: honeyringbell

導讀昨天的石林一日游過後,有些累了,美美的睡了一夜,醒來已日上三竿。陽光燦爛的似乎能把人融化。伸個大大的懶腰,哼著歌去梳洗,充裕的時間足可以放縱我懶散的心情。 一杯咖啡,幾塊香甜青脆的哈密瓜,口齒余香,胃裡也暖暖的。信步游走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終於有機會可以靜靜的感受一下這個邊陲之城的生活和民俗。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金馬碧雞坊,曾經金碧 ...

昨天的石林一日游過後,有些累了,美美的睡了一夜,醒來已日上三竿。陽光燦爛的似乎能把人融化。伸個大大的懶腰,哼著歌去梳洗,充裕的時間足可以放縱我懶散的心情。

一杯咖啡,幾塊香甜青脆的哈密瓜,口齒余香,胃裡也暖暖的。信步游走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終於有機會可以靜靜的感受一下這個邊陲之城的生活和民俗。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金馬碧雞坊,曾經金碧交輝是老昆明的記憶,如今的金馬碧雞民族特色突出,已成為這個城市的像征。該坊高12米,寬18米,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西坊靠壁雞山而名為碧雞坊。北與紀念賽典赤的“忠愛坊”相配,合稱“品字三坊”,成為昆明鬧市勝景;南與建於南詔的東西寺塔相映,顯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 金馬碧雞坊的獨特之處,在於某個特定的時候,會出現“金碧交輝”的奇景。就是有那麼一天,太陽將落未落,金色的余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後互相交接。這就是“金碧交輝”。相傳,清道光年間有一年,中秋之日恰逢秋分。晴空一碧,萬裡無雲。傍晚,許多群眾在三市街口等待,到時,果真兩坊影子見於街面,不一會靠攏相交,至此,日落月升,交輝奇景逐步消失。據說,由於地球、月亮、太陽運轉的角度關系,這樣的奇景,要60年才能出現一次。

我並無緣得見金碧交輝,卻也已經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欽佩不已。如今的金馬碧雞坊矗立於鬧市之中,仿佛一位平和的老者在審視著這片土地滄海桑田的變遷,在用它神奇而獨特的力量保佑著這方土地的子民。

轉過幾個彎步入同仁街,耳邊的喧鬧頓時沒了蹤跡,這條保存最完好的法國建築風格的街道,每個細節處都透露著濃濃的異域風情,浪漫精致,幽靜而不失熱情,時尚又不乏厚重。街頭的咖啡吧和茶吧在不經意間流露著隨性和愜意。街一端的同仁靚菜坊無疑是觀街景和饕餮之徒的最佳選擇。在三樓的露台坐下來,在和煦的春風裡慢慢的品味著一份悠閑和舒適,俯瞰在高樓和民居裡夾雜的綠意和春色。菜品上桌,色澤鮮亮豐富,可愛的讓人不忍下箸。甜糯的白果,鮮美的蘑菇……大快朵頤之後,乘車前往滇池,雲南被簡稱為“滇”,所以這片水可以被稱為是雲南的母親湖,萬裡碧空下,兩岸古樹成蔭,微風習習,只是水質並不清澈,頗覺惋惜。湖畔有個小小的兒童公園,孩子們天真的笑聲深深的感染和激發著我深埋的童心,我似乎都不記得自己已經有多久沒這麼酣暢淋漓的笑過了,每天在紛繁的塵世間打拼,帶著面具生活,離真實越來越遠。眼前小小的蹺蹺板,蕩起的秋千,都有我孩提時代最美好的回憶。坐上去試了試,已然太重了,聽著木板吱吱嘎嘎的響聲,我不禁啞然失笑,不管多麼留戀,我早已經告別了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滇池畔的溫習,也只不過是不甘而徒勞的掙扎罷了。

走出滇池,沿一條林蔭路步行幾百米就來到了雲南民俗村。門口人聲鼎沸,原來是周末中學組織學生春游,好在已是三四點鐘,他們已准備返程。進得園內,卻是一片安靜的氛圍,心下竊喜時間恰到好處。

民俗村是多民族民俗的縮影。56個民族中,雲南有52個,這些民族或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待人接物等方面,或在衣食住行、節日喜慶、婚喪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雖並非實際的民居,但也可領略到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點滴風情。

正前方那座氣勢恢宏的鋼架式大門就是民俗村的正門,上方正中振翅騰飛的金孔雀圓形徽標像征著雲南各民族吉祥幸福,興旺發達。

左手邊第一座村寨便是傣家寨。“傣”是自由的意思,主要分為水傣,旱傣和花腰傣。迎入眼簾的是一幢典型的干欄式竹樓,涼爽防潮,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多柱子,空間用於存放勞動工具等,上層則是臥室、客廳、門廊、露台等。去傣寨做客的習俗是脫鞋才能進屋,且不能入臥室,否則便是對主人無禮的冒犯。

前行幾步便是佛寺,又稱緬寺。傣族地區與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一樣都信奉小乘佛教。白塔是傣寨中最為壯觀的建築。它是仿德宏州盈江縣的允燕塔按1:0.9的比例修建的。中間主塔高23.6米,周圍有40座小塔簇擁,塔剎上懸掛365個風鈴,像征一年有365天,風過不時發出悅耳的響聲,像征天上的梵音,給人間帶來吉祥。

佛寺旁邊便是傣家的水井。傣歷六月中旬就是傣族最隆重的新年----潑水節了。每當此時,身著節日盛裝的傣家少年少女,會在歡樂的像腳鼓和鏈鑼聲中,將傣家的吉祥水潑灑在客人身上,誰被潑的最濕最透,就意味著誰最幸運。入鄉隨俗,我也拂起一捧吉祥水,給自己家人和朋友求得一份好運。

告別了傣寨,眼前開闊的是布朗寨的鬼神廣場。這裡充分展示了布朗族獨特的生殖崇拜和原始信仰。廣場後的竹樓上,展示的是布朗族浪漫而自由的婚戀習俗。布朗族的婚禮一般舉行三次:第一次,男認妻女認夫;第二次,慶祝第一個孩子出生;第三次,正式娶妻。婚禮的隆重程度依據雙方的財力而定,若是大富之家,便是三場流水席,場面頗為壯觀。

走過竹藤橋,來到佤寨的司崗裡廣場,“司崗”意為葫蘆,表現的是佤族創世紀史詩《司崗裡》所描述的佤族是從葫蘆而來的傳說。寨門上方懸掛的三顆牛頭,則是用來顯示富貴的。佤族人無論男女均蓄長發,膚色以黑為美,歡聚時跳甩發舞表達喜悅之情。我坐在圓木上,聽一位佤族的黑馬王子為我彈唱一曲《灰姑娘》,歌聲悠遠而又情深意長,不覺陶醉其中,不願離去。

來到基諾寨對天神進行崇拜祭祀的太陽廣場,這裡每逢特別的時辰或日子,小伙子們都要來敲響神聖的太陽鼓,而姑娘們則會跳起輕快的“三跺腳”。那種以花為媒的定情方式也就伴著竹竿舞的節奏悄然展開……

拉秙族歷史悠久,以擅長獵虎而聞名。他們的族稱“拉秙”就是“用火烤虎肉”的意思。關於人類的起源,拉秙族有自己的傳說。遠古洪水滔滔時,有一對兄妹躲在葫蘆中逃過了劫難,從此,兄妹結為夫妻,人類得以繁衍。我對這個傳說的真實性頗有些質疑,然而對其圖騰和文化還是充滿著敬意。正是因為不同的文化,才構成了今天我們生活著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民俗村裡規模最大的應該算是白族村了吧,“白”是聖潔,忠貞,團結,博愛的意思。大理崇聖寺三塔的1:4微縮景觀躍然眼前,它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一組密檐磚塔,也是我國偶數塔中層數最多的。原塔是我明天大理要去參觀的景點之一,在民俗村裡先看到仿真微縮,頗覺可愛。

白族的扎染是著名的民間工藝品,將白布按繪發圖案用線縫扎起來,染以靛藍。染好拆線後即呈現圖案,美觀古樸。還有大理特產大理石,石質細膩,光澤晶瑩,花紋奇異,色彩斑斕,素有“中國天然水墨丹青”之美譽。

白族的建築藝術也頗值得稱道。一院院整齊莊重的白牆青瓦樓房,為沿東西向的中軸布局,主房皆坐西向東,通常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謂“三房一照壁”是一幢二層樓的正房兩側各配一座廂房,以及正房對面的一堵牆壁共同圍成的一座封閉式院落。這堵牆壁上繪有彩畫,中央嵌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從中午到傍晚,陽光照耀在牆壁上再反射到院子裡,把整個院落照的十分明亮,通常被稱作“照壁”。“四合五天井”是指四面都是都是樓房,四個角的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天井,加上中央一個大天井的封閉式建築共同構成。

白族的三道茶蜚聲海內外,所謂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像征著人生之路先苦後甜,苦盡甘來的歷程。

納西族村口的雕塑別具一格:手執長矛,戰馬騰躍。他的名字叫“三朵”,是納西族的民族英雄。相傳,三朵是麗江木姓土司的一位大將,在戰爭中神勇異常,屢立神功。在其雕像旁,有兩面壁畫和浮雕牆,展現出濃烈的東巴文化氣氛。壁畫為東巴文彩繪而成,反映的是納西族土本宗教東巴教的始祖丁巴什羅創立東巴教的情況。東巴文是納西族創立的像形文字,因記錄東巴教的經典《東巴經》而得名,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活著”的像形文字。浮雕則表現東巴經中“創世紀”的內容。《創世紀》認為藏、納西、白三族同祖,記述了三族的始祖崇仁利恩創世的艱辛,以及他後來娶妻生三子(即三族的先祖)的故事。

彝族村是我拜訪的最後一個村寨。彝族是雲南省人口最多,分布最廣,支系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以虎為圖騰崇拜。正對村門的紅砂石牆上,巨大的“三虎浮雕”,粗獷而有生氣。十月太陽歷廣場中央矗立著高大的圖騰柱,柱上雕刻著太陽、虎、火、八卦等圖案。廣場周圍有十組月亮石雕。每個月球都分黑白兩色,但黑白面方向各異,表明十月歷中每個月月亮所處的不同位置。十月歷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36天,外加5-6天年節。此歷優點突出,月日數整齊易記,季節性准確科學。它歷史十分久遠,約在夏朝就已使用。十月太陽歷史彝族人民的驕傲。在十組月亮石球的外圈,是十二生肖雕像。彝族古代以十二生肖記日,與漢族十二生肖不同的是,它以虎為首,而不是鼠。

彝族民居以滇南峨山一帶的彝族土掌房為原型。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造價低廉。底層做廚房、廄舍、樓上住人,平台房頂,可晾曬糧食,也可做活動場所。土掌房裡有織繡樓、工藝樓、文化樓、土司樓等,各具特色,粗獷古樸與精巧細致融為一體。

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節日裡,白天鬥牛、摔跤,熱鬧非凡;入夜,火把熊熊,照紅夜空,青年男女盡情狂歡。這一切,充分展現出彝族人民火辣辣奔放的性格。

離開民俗村前,我和這位美麗溫柔的彝族導游在她的村寨前合影留念。看著她小巧的身影消失在樹叢的拐彎處,心裡莫名湧上一種深深的不舍,對眼前的景色,對隨行的彝族姑娘,對腳下的這片土地。

走出民俗村的時候已是夕陽西下,淡淡的金色落日余輝給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添上一抹溫情的色彩。已經飢腸轆轆了,慕名來到原林野生菌火鍋店,在離開昆明前的最後一餐當然不能錯過當地的特色菜-----野生蘑菇。尤其是初春時節,正是鮮蘑菇上市的時候,無論口味還是營養價值都比干蘑更勝幾籌。烏雞湯打底的蘑菇火鍋果然鮮美異常,讓我貪婪的想把所有剩下的湯都打包帶在路上喝。

華燈初上的時候,也是我該跟春城告別的時刻。踏上去往大理的過夜火車,望著窗外有些冷清的月台,回想著兩天來充實的行程,發現自己短短時間內竟有點愛上了這個西南邊陲的城市,古典和現代的完美結合,讓這個歷史濃厚的城市散發出新的活力。

伴隨著火車車輪的隆隆聲,在四季鮮花開不敗的玫瑰色的夢裡,我微笑著沉沉睡去。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