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經典系列之——西遞
坐上小吳師傅的車才知道西遞的門票也漲到55元一張。於是忙著計算這次出行要花費的門票錢。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竟然高達200多元。
早晨七點半的光景,還沒有游客的到來。我們在村頭那家人家裡吃的面條,茶雞蛋,還買了木拖板和小撥浪鼓。特別喜歡那木拖板,深茶色的木頭底兒,上面拴著兩根扎染花布打成條兒的帶子,帶子交叉處鑲著一朵小小的粉花兒。不但穿著舒服,看著也清麗秀雅。
走到街面上,頓時喜歡上了這個格局緊湊,錯落有致的,清爽干淨的村莊。
喜歡胡氏人家的庭院,廳面寬敞,格局緊湊。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隨處可見。穿過堂屋一下拐到一個幽靜的小院,老牆上爬滿了綠色的藤曼,古老的石磨幽幽地仿佛在對我們訴說著往日的歲月
在街道上走了一大圈,有點婺源李坑的感覺,但是比李坑顯得更加干淨和寬敞。正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溜達著,突然在一家小小院落的門口看到一地的繽紛落葉,艷紅艷紅的葉子一下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於是好奇邁入。
“余慶堂”,大大的牌匾高懸在堂屋的頂梁上。主人說排電視劇“走出藍水河”時,這裡還是個場景,所以我們倆饒有興趣地上樓觀看。
爬上樓來,雕花兒的窗欞、門扇,大床,還有高高懸吊的木燈,使這個小小的樓頂廂房彌漫著古老的氣息。和上次到婺源一樣,我總是對這樣的場景情有獨鐘,可又偏偏在這樣的場景中感到窒息。或許我真的是很享受那種在壓抑和窒息中的快感?(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很BT!)
走下樓來,斜摩著靠在“余慶堂”堂屋的煙榻上,看著陽光從高高的天井裡投下的光柱把屋裡所有古老的家具都打上了迷朦的光暈,竟一時間恍惚起來。百年前,這裡的主人是否就這樣打發著漫長的時光?
和每次出行一樣,我們總是愛這樣閑散著,慢悠悠地沒目的地“逛”。想停,想留,想走全憑自己當時的感覺。要不是小吳師傅短信的催促,我們還在西遞的小巷裡左顧右看地磨蹭著。買上一件粗布小裙,和河邊浣洗的村婦嘮嘮家常,看看悠閑地跑在巷子裡的貓狗,都讓我們感到情趣盎然。
走出村口,抬頭仰望高高的牌樓,突然感到,西遞人的尊嚴或許也和這如同停泊在港灣裡的一艘巨輪似的村莊,和這巍然矗立牌樓,和這124幢飛檐翹角,氣宇宣昂的豪宅屋舍息息相通,密不可分。這也就是像西遞這樣的古村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根系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