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游感

作者: asd_100

導讀想去廬山的念頭早就有了,只是因為男友去過廬山,想讓他再陪我去一次,他一想到廬山的山路就發蹴,直說:“這是很耗體力的事啊”,唉,沒轍,只得另想辦法,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聽說廬山上的杜鵑花開了,平靜的心裡又不由得噪動起來。於是,約好一上海朋友,准備在廬山腳上會合共游廬山,誰知她卻臨時被派往北京公干,郁悶之極,終於痛下決心,不再受制於人 ...

想去廬山的念頭早就有了,只是因為男友去過廬山,想讓他再陪我去一次,他一想到廬山的山路就發蹴,直說:“這是很耗體力的事啊”,唉,沒轍,只得另想辦法,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聽說廬山上的杜鵑花開了,平靜的心裡又不由得噪動起來。於是,約好一上海朋友,准備在廬山腳上會合共游廬山,誰知她卻臨時被派往北京公干,郁悶之極,終於痛下決心,不再受制於人,孤身一人游廬山。

說起來一個女孩子一人去游廬山,確實需要點膽量,好在聽說廬山民風淳樸,風景區內管理也很完善,所以少了許多顧慮。最先的考慮是在福州參團游,可了解了一下行程,兩天時間幾乎有一天是在購物,不可行,於是還是決定自力更生,獨自出行。

當然,獨自出游,事前准備是不可少的,為此,我花了好幾天時間,仔細閱讀了攜程網內各位驢子們寫的游記和攻略,並按驢子們的建議和http://www.0792u.com取得了聯系確定了整體行程,於4月16日坐火車向廬山進發。

出發前,看了廬山四日內的氣像,說是18日變天下雨,而我的行程初步計劃安排是18日上山的,如果下雨那不是很掃興的!不過,還是心存僥幸,希望氣像預報不准,給我一個大睛天。

17日6:40分,火車准時到達廬山車站,說是廬山站,應該准確的說是九江站,距離廬山的牯嶺鎮,還有30多公裡的路程。出了站口,就看見廬山http://www.0792u.com(0792--8800636)的胡同志舉著見我們的牌子,懸著的心一下放了下來。按他們的安排,辦理好山頂住宿,乘坐大吧(至牯嶺鎮10元),一路上和其它散客聊天,說第二天要變天,而且說天氣預報是很准的,沒轍,臨時決定修改原定行程於17日當天上山。

廬山的景色還算秀麗,比設想的要好。只是見過了黃山的美與奇,見過了泰山的雄與險,見過了各種碧透的潭水,這裡似曾相識的風光無法令人產生驚艷的震撼與感嘆,卻使我多了一份尋找它與印像中其他景致異同之處的樂趣。

拾階而上便能看到幾處清澈澄淨的碧池,和翡翠谷大同小異,與其相似的還有天目石谷的潺潺流水。

廬山的霧很大,去的兩天幾乎一直都是濃霧漫山。爬五老峰的時候,每到一處開闊之地,峽谷裡只能見到白茫茫的一片。即便是晴天,山下的霧也會很快氤氳上來。太陽和霧氣像兩個淘氣的孩子玩起捉了迷藏。片刻間,霧散去露出半個陽光普照的山峰,旋即,飛舞的水霧重新遮起太陽的臉,山間便恢復了白色籠罩。黃山的雲海是罕見的景觀,似有若無的雲霧飄蕩在山腰,而廬山似乎水氣過盛,雲霧完全成了山林的主宰,甚至削弱了太陽的光芒。

廬山上的中心街區,坐落著大大小小的旅館,飯店,超市,銀行,還有一個小小的街心花園。初到這裡是傍晚時分,街上的路燈閃著幽幽的柔光,道路兩旁的小店裡放著流行音樂,招徠顧客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空氣裡透著濃濃的生活味道還有春節剛至的洋洋喜氣。這讓我想起了麗江古城的四方街,同樣的生活與生意交織,同樣的遙遠狹小卻便捷豐富。只是這裡比麗江多了許多外地車。街面上各種型號的車輛掛著不同文字打頭的牌子,彰顯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身份。

從含鄱口一路走到美廬,無意間經過一片別墅區。縱橫交錯的坡路上,濃密的樹蔭裡掩藏著一座座古老而美麗的房子。這裡的環境幽靜安謐,讓人聯想起青島八大關的綠樹濃蔭,而某某舊居故址的牌子和造型各異的建築風格又像極了鼓浪嶼上的老別墅。兩個海濱城市的不同風情在這裡完美而自然地結合,不能不算是一個奇妙的巧合。

每次旅行都有一些細節看起來很瑣碎,可正是這些不起眼的點滴和感受才使得每個人的每一次旅途都成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記憶。

這次從三疊泉上山,走了一條從網上流傳下來的蹊徑:從一疊泉下面穿過,鑽鐵絲網,翻山越嶺,直搗五老峰。這條路不僅漫長而且艱辛。雖然大部分有石階,卻經常遇到殘樹折松堅持地橫在路中。幸好冬天穿得厚,否則渾身上下都要留下劃痕。因為沒有地圖,沒有路牌,沒有指示信息,目標的不確定,還有時間的緊迫感都在無形中給心理帶來很大的壓力。翻過N個山頭,依然看不到人蹤,身上的水也快喝光,只好從地上撿起未融的雪塊握在手裡來緩解渴意,然後繼續疲憊又狼狽地前行。或許看不到的目標的時候,沒有退路的選擇便是唯一而絕對的希望。

忘了在什麼時候,遇到一個下山的哥們坐在台階上休息。見到活人,大家都異常興奮,相互交換了各自經過的路況,並為對方的前途做了一番預估和鼓勵。這位兄弟一口京味聽得我倍感親切,差點自作多情認老鄉。告別北京gg,又走了兩個小時,終於看到垃圾筒,然後看到了五峰的牌子。願望實現得如此突然,連興奮也來不及表達。忽然想起大三那年繞路爬司馬台的經歷,同樣的千辛萬苦,同樣的飢渴交迫,還有結尾時同樣出人意料的平靜。生活真是諷刺,轟轟烈烈的過程總是用一個乏味的結局來平衡。

從五老峰下來已是下午五時過半,山門口除了幾輛外地自駕車,看不到一輛出租車。問了值班的老人,他說從這裡走回牯嶺街要兩個小時,而這會兒已不可能叫到車。欲哭無淚,於是下決心套辭兒蹭車。腆著臉攔下一輛鄂A奧拓,可憐巴巴地請求,武漢姐姐和姐夫很仁義,沒咋猶豫就同意了,直把我們送到牯嶺街口。受惠於人,施恩於世。喜歡這種快樂的傳遞,還有未曾缺失的信任。

晚上在牯嶺街上某個小飯館吃飯,發現裡面搭著一個用鐵皮套做煙囪的爐子,跟上小學時教室裡搭的爐子一模一樣。那個時候一下雪,同學們便從外面拿進雪塊兒放在發紅的爐蓋兒上,聽雪劇烈融化時發出的吱吱叫聲。在一個清靜的冬夜在一個陌生的小鎮找到童年的遙遠回憶,這也是份特別的快樂吧。

第二天的廬山二線,繼續采用暴走方式。從牯嶺街到花徑,在如琴湖邊感受了從煙霧縹緲到水氣彌漫的變化過程。穿過錦繡谷,仙人洞再到大天池,走山路爬到電站大壩,經黃龍潭,三寶樹,至蘆林大橋,在蘆林湖上享受了片刻清朗的湖光山色,到含鄱口時卻依然只見霧色迷蒙。繼續徒步,走了一條地圖上無名無姓的山路,翻過幾個山頭,到了別墅區及美廬。再從美廬回街心。整個行程耗時七個鐘頭,步行二十余公裡。看著地圖上大半個廬山被自己的腳步丈量完畢,不禁暗自得意。特此用文字記錄,以向今後的自己顯擺。

在人群熙攘的春運洪流中,費盡周折終於淘到兩張臨時列車的硬座票。擠進簡陋潮悶的鐵皮廂,緩慢地往上海蠕動,在晃晃悠悠的車上完成了這篇廬山紀念。僅此一點也該算作獨一無二了吧。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