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在遠古時期這裡就有古生物和古人類活動。自公元前486處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至今,揚州建城已經2484年。隋代開通大運河後,揚州成為中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國際交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唐代揚州長,富甲天下,"四方豪商巨賈僑寄居者,不下數十萬"。唐以後,曾幾度興衰。清代再度出現"廣陵繁華今倍昔"的興旺景像。19世紀中葉起,由於多種原因,揚州逐步衰落。新中國成立以後,古城揚州煥發青春。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其境。這裡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揚州的其他著名景點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明代的文昌閣"輝耀街衢"。揚州還有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橫跨於瘦西湖上的大虹橋,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揚州的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的瑰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太白隨口一句,使得多少人對揚州充滿美麗遐想,但各位請注意:李太白的故人是從黃鶴樓之地:湖北而“下”的揚州,比之江北河山的雄偉壯麗,江南的風雅自然是別有一番味道。只是對自小長在江南的我們而言,游過揚州之後恐怕會有一點的失望。我比較懶,所以挑了一個最省心省力的“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散團“揚州休閑二日游”出游。 第一天上午7:00虹體上車,7:45上體出發。走滬寧高速公路,約4.5小時抵達揚州五亭休閑中心或同級午餐,午餐後游覽瘦西湖,大明寺,游覽汪氏小苑,游覽結束後入住賓館,晚餐後推薦特色沐浴“水包皮”(自費);宿金海岸賓館或同級。第二天. 約7:00前往富春花園酒店早餐5,餐後出發前往個園,而後前往瘦西湖(門票自理),約14:30結束返程,約19:00左右抵上海。提供標准:空調旅游車、景點第一門票、住宿二星或同級賓館標房、一早三正餐、導游服務、旅行社責任險。4月1日7:45從“八萬人體育館出發”出發上車,聽導游小姐按慣例講了一番話,然後迷迷糊糊中睡著了,中途在蘇州的高速休息站停了十分種,再回到車上繼續做夢。大概十一點左右,醒了過來,只見窗外是一大片的田野,上面種滿了黃燦燦的油菜花,但是最讓我驚奇的是這裡的田地都是正正方方的,田埂都是筆直筆直的,就像是豆腐被刀切割而成一樣。正感慨時,車子已經上了“潤揚大橋”(據說,當時本來要叫“鎮揚大橋”的,但江澤民說:這樣,揚州豈不是被“鎮”住了?後查考到鎮江古稱“潤州”,所以就取了這麼一個吉利的名字。我在想:如果鎮江再無別名,又或者別名更與揚州相克,那不麻煩大了。但也可以看出,身為揚州人的江澤民還是很為家鄉著想的。這一點,在後面的各個景點介紹中,導游一再提起),這時我才醒悟,車子竟然已經繞過鎮江。抬頭一張望,路標上赫然是“瓜洲古渡”四個大字,“京口瓜洲一水間”少年時代朗朗上口的王安石名句脫口而出。睡夢中錯過了“京口”風光,要更加珍惜見到“瓜洲”的時間。“瓜洲”(瓜洲是古運河和揚子江的交彙處,河水江水流速緩慢,夾帶的泥沙逐漸沉積,到晉代時沙渚出水成洲,洲形如瓜。又因漕河在此分為3支,形如瓜”字,故而得名。此後,瓜洲繼續北大,到唐代中葉已與北岸相連,成為江北巨鎮。瓜洲歷來兵家必爭,唐宋年間始有城壘,宋代時,在此御防倭寇,明代此處建有江防同知署,工部分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等十多個機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都曾在此擺開戰場,瓜洲人民寫下許多反民族壓迫,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篇章。)是一片非常寬闊的土地,早春時節滿目芳草,從前從江北的揚州到江南的鎮江去,交通完全靠的是這個渡口邊上的無數小船往來,而今隨著“潤揚大橋”的開通,“瓜洲”渡口已經漸漸失去它的實際功能,而成為一個歷史的見證,一個景點。車子進入揚州之後,最大的感受確實如很多人所言的,揚州很休閑,揚州很干淨。已經中午時分,街上卻還是行人稀稀落落,個個都是緩緩而行,街邊垂柳飄揚,小河兩側種滿桃花,嬌艷無比。 第一景點:何園(晚清第一名園)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清同治年間,道台何藏舠在雙槐園的舊址上改建成寄嘯山莊,占地14000余平方米。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辟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園主歸隱揚州後,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入園林。江南的園林大都是大同小異,亭台樓閣加水榭,再加上桃花牡丹細柳垂。何園既然號稱“晚清第一名園”,自然有其特色。以下,是我個人看法:何園因為其主人何芷舠有“舠”(船刀合字)一字,所以在前園的牡丹廳房建了一個船廳,頗有特色。“四面串樓環水抱,幾堆假山嘆自然。”串樓是何園建築藝術的最大特色。串樓復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斷。串樓長400余米,繞園一周。另由於何芷舠曾任清政府駐法國公使,所以在當時頗有點洋化意識,所以正堂除了用上好“金絲楠木”做梁柱(寓意後人都能成為棟梁之材)外,還以等量黃金換了大量的玻璃(這在現在看來好像是很不值得,但在何芷舠那個時代玻璃在中國卻是稀罕東西)鑲嵌了四面窗戶,以便引進光線。---此堂無圖。其小姐閨房更是萬全西式的。關於何家人,也頗有特點:何芷舠本是安徽人,兄弟三人,以其最受寵愛也最有成就。何家人丁興旺,到近代已有數十人,據說2000年受政府之邀請還來了一次故園重游。何家家規:不請未婚女佣,只請已婚婦人。這與我們在電視中看見的很多大戶人家都有很多妙齡丫環實在是相差太多。何家後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將何家在上海拍賣出售給一個漢奸,抗戰勝利後國家從漢奸手上將其收回。---我真的很佩服何家人的聰明才智,知道戰亂之中無法保存好這樣一個規模的園林,就將之轉讓給當時可以保護的人;政府收回後也依然可以以何園主人自居.第二景點:漢廣陵王墓(廣陵苑)漢代揚州為江南重鎮,漢武帝特派其子劉胥管理揚州,劉胥死後享受王侯葬制--“黃腸題湊”。其棺保存完好,三槨兩棺,規模宏大,穩重壯觀,構件比例協調嚴謹。其“黃腸題湊”是我國漢代葬制中完好保存的孤例,同期發現的還有劉胥王後。漢墓博物館氣勢磅礡,它建於山頂之上,巍峨雄偉,從多層台階下仰望,大有帝王陵寢之勢。拾級而上,兩旁的門闕、主展廳、東西廊房皆為漢式建築,門庭高敞,廊柱質樸,迭梁穿頭,線條簡潔、凝重、雄偉、古樸、粗獷。主展廳是20多米高的穹頂,地下墓道內是棺廓,墓室龐大,面積達200多平方米.因為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又有大人們都說墓前墓後拍照照片不吉利,所以我基本都跟著講解員(揚州各個景點都有很多講解員等著游客來“請”,因為熟爾生巧,所以她們的講解還是比較到位的。而且,我覺得人員的安排也很符合各個景點的特色,比如說漢廣陵王墓的講解員就長得就比較大氣,很有說服力,其它景點的都是嬌嬌弱弱的小姑娘,很有點小家碧玉的感覺),因為當天剛下過雨,所以整個博物館內部都很潮,大家走路都特別小心。我一直很喜歡“廣陵”二字,但一直是僅限於古琴曲《廣陵散》,實在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站在一個曾經叫“廣陵郡國”的土地上。據說原來“廣陵郡國”地跨如今江蘇附近的四五個省,後來漢武帝為削奪地方政權,實施了“推恩令”(表面上是“開恩”允許各個王將封地分給子孫,實際上是強迫各個王將封地分散,以解除諸侯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這是歷史上漢武帝的偉大政績之一:實際上封“劉姓諸侯國”是漢高祖朱元璋建國初期為穩定天下做的,沒想到後來地方政權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到中央,甚至出現了造反般的“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先用“推恩令”,後用戰爭解決),將“廣陵郡國”削減到只有江蘇省的一半不到。 “廣陵郡國”延續了七代,但除了第一代廣陵王劉胥的墳墓被發現,其余連地址都還不知道,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考古界的奇跡:那麼一塊土地下,竟然埋了七位廣陵王,卻能有六位享受著他們的安靜。廣陵苑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墓葬形式「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古代墓葬的一種葬式,只有帝王和諸侯才可使用,所謂「黃腸」,即柏木的中心部位,就是去皮後的柏木,巧妙地將柏木黃心比作「黃腸」,「題湊」是堆壘方式,將木頭的頭部按一定方向拼湊聚合而成的結構。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劉胥墓槨內是一個個裝擺隨葬品的耳室,相聯又相隔,每室皆有門,步入其中,如進迷宮,該墓雖曾被盜掘,但仍出土大批文物約有千件之多。說起「黃腸題湊」,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人的浪費資源。柏木是珍貴樹種,百年成木,千年成才。中國古代---確切地說是在兩漢之前,新疆的“柴達木盆地”舊址上種滿了柏木樹,因當時的匈奴貴族逐漸漢化,向漢朝一樣學習「黃腸題湊」的墓葬式,將柏樹都砍伐殆盡,以至森林沙化。近年來考古學家們在“新絲綢之路”上挖出很多的「黃腸題湊」墓葬,但其中的柏木樹齡卻是按時代遠近由兩千年到兩百年,甚至還有的人將十年左右的柏木都用了,可見當時「黃腸題湊」墓葬之盛行,而當代中國各種物種之滅亡的淵源早已有之啦。第三個景點:大明寺大明寺位於揚州西北郊的蜀岡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廟宇,也是一方風景名勝,由大雄寶殿、平遠樓、平山堂、御園、鑒真紀念堂、棲靈塔、天下第五泉等組成。大明寺殿內迎面坐著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為海島,上有觀音腳踏鰲頭的立像,殿內東西兩側分列著十八羅漢。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時,觀音還是個男子身,稱”大士”後來考慮到小姐們的閨房中供奉一個男子多有不便,逐漸雕刻成女子身----古人變通的能力實在令人佩服啊。而之前一直不明白“獨占鰲頭”的含義也豁然開朗,原來鰲是龍王的兒子,任性妄為難以管教,直到觀音出馬將制服---一雙大腳踩在其頭上.寺內特色:*御園因康熙和乾隆多次駕臨而得名. 康熙留下一篇墨寶,而乾隆卻有三篇,講解員故意讓游人猜乾隆三篇文章的先後順序,大家按字體浮華到逐漸穩重立刻就推出時間順序,但大家始終覺得乾隆的字無法和康熙的相比較---乾隆生於太平盛世, 無豐功偉績可建立,只好到處游蕩(多次下江南),沒什麼才學卻喜歡附庸風雅,到處留” 墨寶”,卻不知反而沒有價值了,可見”物以稀為貴”啊.古玩界曾經就有將雙碗打碎一個另一個成為”孤品”而身價百倍的事情發生過.**唐代鑒真大師曾主持大明寺,傳經講律。寺內九層的棲靈塔,更是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登臨賦詩之地,佳話甚多。鑒真東渡傳法,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後大明寺內以唐代風格建築了一做鑒真紀念堂。但我兩個地方都沒有去看,因為我始終覺的鑒真大師“七渡扶桑(今日本)”沒有任何意義,有將佛法弘揚嗎?有感化人心嗎?有勸人棄惡從善嗎?都沒有。否則怎會有中華民族整整八年的屈辱,怎會有一個那麼如狼似虎的民族,怎會有我們依然深刻的創傷烙印?記得有一個記錄片曾說過:當年遣唐史來我大唐,唐王不僅待為上賓,而且傾囊相授;哪裡料到有一天日本會變了臉色將所學用於侵略中國。所以相比之印度將佛法在中華弘揚的功績,歷盡艱難的鑒真大師實在是太不值得了。***大明寺前院有一株清朝康熙年間種植的瓊花,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如今依然繁茂,風姿如故,風韻仍不減當年。,樹葉繁茂,春天花開白如玉盤,有“揚州瓊花,世間無雙”之譽。我到之時,花還未開,只見樹木平常,毫無特別之處。---後在“瘦西湖”有見到花朵,依然毫無欣喜,因為瓊花實在是太平常了,以至有:煬帝無識,為平常花草而得亡國之下場的感慨。後回來查資料才知道是自己無知,因為如今世人所見之花已非真正之瓊花。瓊花以葉茂花繁、潔白無瑕揚名天下。歐陽修在揚州任太守時,曾稱贊瓊花是舉世無雙之花,在瓊花觀內題下“無雙亭”。北宋的仁宗皇帝曾把瓊花移到汴京御花園中,誰知次年即萎,只得送還揚州。南宋的孝宗皇帝又把它移往臨安,但立刻憔悴無花,只到再次移送揚州。元兵攻破揚州,瓊花便徹底死了。揚州人對瓊花情有獨鐘。原物雖已不在,但揚州人把一種叫聚八仙的花視為瓊花,當作市花精心培育呵護。如今,沿湖岸邊潔白如玉的錦簇花團,便是“四海無同類”的揚州瓊花——聚八仙花了。*瓊花的美,是一種獨具風韻的美。它不以花色鮮艷迷人,不以濃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紅,瓊花卻花開潔白如玉,風姿綽約,格外清秀淡雅;而每當秋風蕭瑟,群芳落英繽紛,凋零衰敗之際,瓊花展示的卻是綠葉紅果的迷人秋色。其葉、其果,紅綠相映,分外鮮艷,經久不凋,給蕭瑟的秋色點染了艷麗的色彩和歡快的氣氛。瓊花枝條廣展,樹冠呈球形,樹姿優美,樹形瀟灑別致。
瓊花的美更在它那與眾不同的花型。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圍成一周,環繞著中間那顆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尚未開放的兩性小花),簇擁著一團蝴蝶似的花蕊,微風吹拂之下,輕輕搖曳,宛若蝴蝶戲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綽約,引人入勝。“千點真珠擎素蕊,一環明月破香葩”。無風之寸,又似八位仙子圍著圓桌,品茗聚談。這種獨特的花型,是植物中稀有的,故而世人格外地喜愛它,並美其名曰:“聚八仙”。又因其樹可高達數丈,潔白的朵朵玉花綴滿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蓋,流光溢彩,璀燦晶瑩,香味清馨,令人為之神往。
可惜的是,我們再無緣分欣賞到真正的瓊花啦.而我們在感慨過去的不再回來的時候,是否應該警醒自己:是否能讓現在擁有的物種流傳下去,讓後人依然能體會到前人的心境和感受。
(Kaigala 寫於2006年4月)

(何園(晚清第一名園))

(串樓)

(漢廣陵王墓(廣陵苑))

(瓊花)

(「黃腸題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