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普陀(五)從這裡導游帶我們來到“不肯去觀音院”,這裡和南海觀音一起統稱為紫竹林景區。“不肯去觀音院”位於潮音洞旁,是由一堵黃色矮牆圍著三間質樸的佛堂,是按唐代寺廟風格建築的。相傳,在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像泛舟回國,行至蓮花洋新羅礁附近,因起風浪,舟不能行,慧鍔大師便向佛像禱告“若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船終於在潮音洞旁泊岸,當地一個姓張的漁民看到後,將自己的茅屋獻出供奉佛像,這就是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也是“佛選名山”———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的開始,故歷來被視作普陀第一庵,香火興旺,不同尋常。五代後梁貞明年間(917)遷址於靈鷲峰麓(即今普濟寺之前身),潮音洞上的舊址因而湮沒。1980年在潮音洞附近新建此寺。還修了一個仿唐建築——中日友好長廊。這裡的觀音人稱愛國觀音,哪的佛不拜,也得好好拜拜她老人家。我們於是行禮,自然還要有所表示。希望觀音保佑我們的國家更興旺,更強大。1918年8月,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先生到普陀山小憩並作詩述懷:“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樓間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雲和島嶼青未了,梵雜風潮音更多。第一人間清淨土,欲尋真歇竟如何?”不肯去觀音寺外就是潮音洞。潮音洞口朝大海。據介紹,此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洞內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刻於洞壁。 因為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故名潮音洞。我們去時,正在漲潮,倚岩俯視,可見潮水湧動,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因為天氣晴朗,洞內居然出現彩虹,讓人嘆為奇觀。
石崖上刻有“現身處”三大字。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大概因為這裡的奇異自然景觀,常使人產生觀音現身的幻覺,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舍身離世,希望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還有的香客,燃手指為香,以表虔誠。到了清朝,如此“舍身”現像愈演愈烈,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莫舍身”亭,並親書《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碑文大致是說大慈大悲觀世音是救人於危難,怎能讓人跳崖、燃指,嚴令禁止跳崖、燃指。我因不懂佛法,不能妄加評論,但我想,如果真正信佛就應拋開眾多的私欲和雜念,那些讓人為功名利祿燒香許願的恐怕不是佛的初衷吧。為此而自虐,也更是愚昧的表現了。潮音洞上有一個新修的亭子,亭下的岩壁上有很多石刻,有一處石刻久經風雨但仍然清晰,那就是明代的“抗倭石刻”,這個石刻記錄了明嘉靖32年(1553年)明朝將領率領兵士在此殲滅入侵倭寇的業績。這個地方果然不同一般,不但有愛國觀音,還有愛國將士的足跡呢。潮音洞的旁邊還有一個小池,其實是個泉,以前紫竹林附近的僧人都用這裡的水,據說甘甜清洌,用之不竭,傳說這裡的水用來洗眼能治眼疾,因明朝正德年間,治好了皇太後的眼疾,故改為“光明池”。
邊看邊聽邊走,來到離潮音不遠的紫竹林禪院,傳說這裡為觀音菩薩修道居住處。背山面海,古樸典雅,原為不肯去觀音院舊址,舊稱“聽潮庵”,為聆聽潮音洞潮音最佳去處。明末僧人照寧創建,清雍正年間重修,道光二年(1822)改稱至今。吳承恩的《西游記》中就曾多次寫到南海紫竹林中的觀世音菩薩。後紫竹林遭毀,此庵一度衰敗,今在原處新植紫竹約3000余,重現了紫竹的繁茂古景。可惜游人太多,很難找到西游記中神秘、清涼又清靜的觀音菩薩居所的感覺了。此院是1993年底修復開放的,塑有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八十四大悲等像。殿分三重,第一重:供四大天王;第二重圓通寶殿五間,宏大巍峨,殿中供奉2米高1噸重的漢白玉觀音坐像;第三重大悲樓,樓下供奉從緬甸請來的4.5噸重的白玉臥佛像。樓西念佛堂供奉“西方三聖”。 紫竹林庵前還建有大型梅雨石浮雕紫竹壁。紫竹林庵下,海邊臥一平坦巨石,稱“觀音跳”。這巨石處在普陀山最東南端,為普陀山距洛迦山最近點。相傳觀音菩薩是從洛迦山到普陀山來教化眾生的,一個跨步就跳到這塊巨石上,所以在石上留下了清晰的腳印。也有傳說觀音大士是從桃花島上跳過來的,因桃花島磨盤峰的磨盤石上也有一只腳印,與普陀山的腳印正好左右相稱。不管傳說如何,腳印真的很像,分開的腳趾印清晰的留在石上了。觀音跳石上還有“觀音跳”、“海潮獨踞島,天降自在山”、“靈異古跡“、“至此心善”等題刻。站在觀音跳的巨石上,洛迦山就在眼前,海天相接處小船點點,潮水拍打著礁石發出巨大的聲響,我們的普陀游就此結束了。回到賓館,吃過午飯,乘船回大榭島,然後准備我們的下一行程,紹興游。春游普陀真的很愉快,兩天行程,嚴格的說是兩個半天,還是很緊的,如果再增加半天就更好了。人雖有些疲勞,但心情始終不錯。細細想來,普陀的海並不碧藍清澈,這裡的山也算不上奇險峻秀,寺廟也與別處有所雷同,佛更是不變的聖容。那麼普陀好在哪裡?我想“海天佛國”是它真實的寫照,正是因為有了廣闊無垠的海天,才使這個有佛的小島成為聖境,因為人們信佛行善,才能與花草樹木和諧共存,使得普陀的山更翠、花更紅。普陀並非原始森林,樹齡在千、百年以上的卻有很多。如果我們每個人,無論信仰如何,都能善待大自然,我們的家業就能世代傳承。佛無非是要把人的身心導向純真與光明,我們應該向佛乞求什麼呢?我想應該是讓佛給予我們一顆包容一切、豁達開闊的心胸,一個永遠善待自己和他人的心胸,那我們的明天不是會更光明嗎!

(不肯去觀音寺)

(禁止舍身燃指碑)

(觀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