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普陀(二)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普陀(二)沿香雲路下山,就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依山臨海,位於白華頂左、光熙峰下。前面就是著名的千步沙海灘。該寺殿堂樓閣整齊完整,與普濟寺、慧濟寺鼎足同耀於海天佛國,並稱“普陀山三大寺”。整個寺院幾成正方形,依山建築,分列於六層台基上,入山門後逐級升高。法雨寺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80年),幾經戰火,寺院遭毀,康熙年間,明益禪師孤身到 ...

春游普陀(二)沿香雲路下山,就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依山臨海,位於白華頂左、光熙峰下。前面就是著名的千步沙海灘。該寺殿堂樓閣整齊完整,與普濟寺、慧濟寺鼎足同耀於海天佛國,並稱“普陀山三大寺”。整個寺院幾成正方形,依山建築,分列於六層台基上,入山門後逐級升高。法雨寺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80年),幾經戰火,寺院遭毀,康熙年間,明益禪師孤身到閩,募得杉木千余,建成圓通殿,供奉觀音。康熙、雍正都曾撥款修建。清朝統治中國200多年,一個異族要想治理好有5000年文明的國家,不能說是和他提倡宗教信仰無關的。今年4月14日的世界佛教論壇就在杭州和普陀山舉行,其目的不也是為了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嗎?文化大革命時,凡是信仰宗教的都被當成階級異已批鬥,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聽導游說,66年紅衛兵進山破四舊,普陀山所有寺廟中的1.7萬尊佛像被破壞,3.4余萬卷經藏大多被焚,所有僧尼都被遣送還鄉。八國聯軍破壞是外敵入侵,實屬無奈,可我們自毀中華民族的遺產,不是應該作為永久的教訓留給後人嗎?

法雨寺的觀音殿規模很大,又稱“九龍殿”,是康熙年間,按照南京明故宮的九龍殿蓋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九龍盤拱”結構,是國內殿堂建築中的傑作。抬頭望時,重檐的琉璃頂為一鬥拱,內有九龍,一龍盤頂,8龍環8柱,昂首舞爪,真的精致非凡,用望遠鏡看就更能看的精細了。只是不能照相,所有的寺廟裡邊是不能拍照的,讓人無法理解,據說佛怕見光。可我想,既然佛祖救人於苦難,帶給人光明,自己如何怕光呢。下面佛像很大,沒人指點一般人是不會注意的。觀音殿內雕龍畫鳳,享有皇家待遇的,國內只此一家。因此法雨寺的觀音殿被人們稱為國內規格最高的佛殿。

九龍殿前青石欄板上刻有24孝圖,還有一個仿北京九龍壁雕刻的青石影壁,壁中騰飛於碧海之間的九龍,昂首舞爪,形態逼真,是由香港人捐款,於1987年有浙江民間石雕藝匠雕刻的。寺內龍鳳柏、連理松、古銀杏等佳木更給古寺增添了濃重的宗教氛圍,。寺右生長著一片高大的楓香林,寺前遮天蔽日的巨樟群,周邊還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山茶花樹44株,我們去時,紅色的茶花開得正盛,使得我們這些北京人著實過了一把賞花的癮。這真是深山藏古木,古木依古剎的寫真。

法雨寺前面有一1800平方米的放生池,因植蓮花故名“蓮池”,清朝時普陀山的蓮子曾例充貢物,可惜現在不多了。聽導游說,看放生池的大小,就可知寺廟的規模,如此巨大的放生池,寺廟的規模可想而知。這裡的水來自寺後錦屏山上的許多小溪,常年不竭。我一直想不明白,四邊環海的一個小島,上島的人眾多,大量淡水來自何處呢?這涓涓的溪水又為何常年不干呢?蓮池上橫跨一橋。名叫“海會橋”,系清光緒年間所建,橋頭的獅子毀於文革,後又補雕的。橋上許多浮雕,細細看時,雕刻精致,實為精品。

從法雨寺出來,就來到千步沙海灘,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裡,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據說是一個海水浴場。可我們去時,濁浪翻滾,不知何時是游泳的好時節。海水雖黃,但在沙灘上漫步“望海”“聽潮”(題字)也屬享受。眼前是浩瀚的大海,千步的金沙,不遠處,奇石林立的小島和亭台,海風輕拂臉龐,南海觀音隱隱可見,海天景色如入畫卷,我喜歡大海,它總是那麼包容,那麼寬廣,那麼讓人振奮。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與其他海景不同之處就在於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能看到周邊的小島,雖海闊天空,卻並不無邊無際,雖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

從千步沙上車,幾分鐘就到了始建於宋代的普濟寺,普濟寺位於普陀山的靈鷲峰麓,又名前寺,是全島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莊嚴巍峨,在我國東南地區規模最大。普濟寺真如所說“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寺內沿中軸線有天王殿、大圓通殿、藏經樓等正殿,以及伽藍殿、祖師殿、繡佛殿、白衣殿、靈應殿、關帝殿等配殿。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它琉璃黃瓦,重檐鬥拱,十分疏朗博大。殿內寬敞無比,導游介紹說,這殿的建築很奇特,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故有“大活殿”之稱,被公認全國圓通殿之冠。“圓通”為人們對觀音的尊稱,所以看到圓通殿,那就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了。殿正中供奉的高達8.8米的毗盧觀音呈“大悲形像”。大悲觀音,也稱千手千眼觀音、千眼千臂觀音。觀世音菩薩曾發願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願落後,即時生出千手千眼。她用千眼照見眾生的煩惱,再用千手拔除其苦難。表示有普度一切眾生的無限法力。大殿兩旁端坐觀音32應身像,各個鮮明個性,栩栩如生。中山門內的鐘鼓樓分別懸掛著巨鐘、大鼓,每到夜半,鐘鼓之聲遠蕩海天。寺內有龍眼泉、菩提泉等,泉水清澄甘甜,可以用來煮茶,正是這些不竭的泉水,給了普陀永久的綠色吧?寺前的海印池寬大,僅橋就有三座,東橋建於明代,叫永壽橋,也叫蓮花橋。西橋由方石壘成,橋四周都有龍頭,下雨時,龍頭中就能吐出水來,此橋叫瑤池橋。中橋平闊,南銜御碑亭,亭裡有一碑,碑文是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普陀山的發展史,這位從未到過普陀的皇帝,憑著自己的想像寫道“普陀秀峙海堙,回立於天風紫濤浩瀚無際之中,尤靈秀萃聚,宜其為仙真之所棲息。”康熙說,和廣大無垠的大海相比,普陀不過拳頭大小的彈丸之地,可因為有了觀世音菩薩,成就了佛選名山。這塊石碑系紅色花崗岩,重2.5噸,馱石碑的大烏龜是青石制成,也重2噸,雕刻十分精妙,那龜後腳使勁站立,前腳用力向前,伸頸昂首,生動逼真。據說石料是從300公裡外的溫嶺運來的,可以想像,當年運輸和豎立該是多麼大的工程呀。可惜文革期間碑和龜同遭厄運,現在展示的皆為復制品。寺前東南側還有一座元代多寶塔,高32米,四方五層,有台無檐,與我們一般看到的塔不同,造型呈藏式高原平頂建築風格,全國已經不多見。它是普陀山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法雨寺鵝耳櫪樹、揚枝觀音庵內的"揚枝觀音碑",合稱"普陀三寶"。只是我們去時正在維修,無法仔細觀看,只能遠遠看看它的外觀了。



(法雨寺)



(千步沙)



(深山藏古木,古木依古剎)



(多報塔正在維修)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