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普陀(一)

作者: 往往

導讀普陀的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海山相擁,景色宜人,還有不少的神話傳說,僅西游記一書就有七回九處提到普陀。更因為它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所以游的時候,總希望知道各處的看點和內涵,否則真就成了白天看廟,晚上睡覺了。我也希望用我的體會和聽到、看到、讀到的關於普陀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給朋友們提供一些游覽信息。至於路線,就不多說了。因為方便的很 ...

普陀的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海山相擁,景色宜人,還有不少的神話傳說,僅西游記一書就有七回九處提到普陀。更因為它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所以游的時候,總希望知道各處的看點和內涵,否則真就成了白天看廟,晚上睡覺了。我也希望用我的體會和聽到、看到、讀到的關於普陀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給朋友們提供一些游覽信息。至於路線,就不多說了。因為方便的很,介紹的人也太多了。

春游普陀(一)四月初正是江南最美的季節,得一機會到寧波,普陀山是我們的第一站。被譽為“東海明珠”的舟山群島共有星羅棋布的1390個島嶼,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裡,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只有12.5平方公裡,形狀好似一盛開蓮花。我們一早從余姚出發,將近10點到達大榭島,這裡有快艇直達普陀。10點就有一班船,所以未及細看就匆匆上了船,票價是59元。船行70分鐘,在封閉的船艙中,向外望去,快艇一路穿行在無數的島嶼之中,掀起黃色的波濤。這是因幾條河流彙入大海,帶有大量的泥沙所致。我還從未見過如此渾濁的海水,在船舷兩側翻滾、起伏,不像大海,倒像奔騰的黃河長江,氣勢十分雄壯。

早就聽說普陀山與五台、峨眉、九華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而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是海上的佛國,且主要是觀音菩薩的道場。由於我國歷代帝王建都大多在西安、開封、北京等北方地區,稱東南部為“南海”所以普陀觀音又稱“南海觀音”。 說到中國佛教徒的信仰,要數觀世音菩薩的名氣最響,信徒最多。觀世音在印度是男性,我國南北朝以後才漸漸以女性形像出現。在佛經中說,觀音為了教化不同層次、不同環境的不同眾生,可以隨即變化出33種化身,後來佛教圖根據著33中化身繪制了33觀音的畫像,許多寺廟還有自己所傳的觀音形像。送子觀音、揚枝觀音、鰲魚觀音、千手觀音最被大家認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為中心的普陀山的佛教建築群便形成格局,規模恢宏。全山極盛時,有3大寺、8大院85座庵堂、148座毛蓬和4100多僧尼,出現了“山逢曲處皆有寺,路遇窮時便逢僧” 的盛況,成為享譽宇內的“海天佛國”。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普陀山正是因為觀音菩薩的仙氣才有了那麼旺的人氣吧。登上小島,先買上島費110元。然後就有車把我們接到事先預定的賓館(我們是通過攜程預定的中信賓館,在紫竹林附近,三星)。我們幾個人包了一個車,還請了個導游,雖然網上介紹說很多導游水平有限。我們還是想撞撞大運,找了一個姓蘆的當地的漂亮的女導游,她信佛,地理也熟悉,講解也還可以,比自己看還是強了不少。匆匆吃過午飯,就出發到海拔為291米的佛頂山。車不能開到山頂,為了節約體力,我們還是決定乘纜車上,再走下去。所以一氣就來到了頂峰。

慧濟禪寺就在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 上得山來,卻並不見寺,一片郁郁蔥蔥的古樹把你引上一條石板路,左右兩堵黃牆夾路,牆邊綠蔭如簾,如夏天來,應該是多麼清涼的世界呀。山回路轉,才見處於山巔古樹叢林中的慧濟寺。據說,該寺原本只是一個石屋,明代圓慧和尚在一石上發現“惠濟禪林”四字,隨募化在此建了一個庵堂。以後時興時廢,直到光緒23年(1907年)德化禪師請得御賜【大藏經】在寺中珍藏,當年就把寺廟大肆修茸,成為普陀山第三巨剎。它和普陀山其他寺廟不同,普陀到處都是供奉觀音的,惟獨這裡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觀音殿在藏經閣西,是後來由普陀山佛教協會為彌補佛頂山無觀音的欠缺補建的。觀音像高2.7米,周圍牆壁上還嵌刻了彙集唐、宋、元、明清觀音寶像,形態各異,精美絕倫。寺廟規模很大,深藏在高崗林屏之中,出山門不遠,近可觀幽奇山峰,遠可眺縹緲群島,四周鳥語花香,真似來到天國一般。

在佛頂山,寺廟庵院濃厚宗教氣氛的人文景觀和金沙奇石、古樹名木等獨特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讓人迷醉。我對植物有特別親近,到不只是因為它們對人類的貢獻,更是因為那種像征生命的綠色,會使你總有一種擁抱自然的衝動。普陀山正是因為有了漫山遍野樹、草、花才有了美,才有了生氣。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普陀樟有近百株。其中普慧庵門前巋然屹立的一株巨樟,有七八層樓高,干圍粗達8米,枝葉茂盛,濃蔭蔽天,猶如一朵遮天蓋地的綠色蘑菇雲,被稱為普陀山“千年古樟”。 普陀山的古樹名木首推“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這株當世珍貴樹種生在佛頂山慧濟寺的後門西側,樹高13.5米,樹枝駢出雙分。島上僧尼和群眾稱它為“夫妻樹”。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鐘觀光到普陀山進行植物調查時發現。1932年,經著名植物學家鄭萬均先生鑒定,認為確是一新樹種,樹齡200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並定名為普陀鵝耳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普陀鵝耳櫪是雌雄同株,花單性,雄花於4月上旬先葉開放,雌花與新葉同時開放。 普陀山還生長有抗污染力極強的蚊母樹。慧濟寺周圍有面積約40余畝的蚊母樹林,樹齡均在百年以上,為國內少見,我查了許多書,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叫蚊母樹。普陀山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除了盛開的茶花以外,許多花都叫不上名字來,滿山的野花更是美不勝收。據《普陀山志》記載:普陀共有稀有珍貴古樹名木66種,共1329株。難怪這裡空氣清新,呼吸都感到暢快,人自然也會長壽的吧。

從慧濟寺到法雨寺,共有1088級台階,名叫香雲路(我們是從這條路下去的)。石階上每隔三、五級,都雕有蓮花圖案。朝聖的香客們,遇花頂禮,三步一叩,五步一拜,形成獨特的宗教景觀。我們在乘車上山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小伙子,磕長頭上山,走3步,然後全身撲倒下去,拜過,再站起,再走3步,再拜。不知他心中有怎樣的信念,竟激勵他做此苦功。在青海塔爾寺也曾看到磕長頭的,像這樣年輕的卻不多見。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他這樣的虔誠。我對佛教了解不多,雖然我的爺爺是著名的居士,家中還有他的著作,大都是對經法的講解。我自知愚昧,讀不懂。看到那末多燒香許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懂得佛教的教義的。我雖不信佛,卻非常推崇佛教的與人為善,我想,如果大家都善待別人,而不那麼追名逐利,佛祖也許不會那麼忙了吧。沿著山路下山,當然比上山省力,但也不輕松,沿途都能看到叩拜的人。導游說,如果在3月19,6月19,和9月19普陀山觀音香會節這幾天,從這裡磕拜上山的人,摩肩接踵,那情景該是無比壯觀的吧。

山路嵌在崖壁上,放眼望去,海天壯闊,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景色極為動人。正是百居易詩中“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意境。忽見一方形巨石矗立路邊,奇特的是,石上又累一長方形石,凌空卓立,危而不墜,讓人驚嘆不已。待轉到正面(從下而上),才見巨石上書寫了四個鮮紅的大字“海天佛國”,是明代抗倭英雄侯繼高所書,正是普陀山美景的真實寫照。而上面的危石刻有“雲扶石”三字,更是貼切,沒有雲扶持,石如何能如此穩坐呢?香雲路曲折多致,路隨峰徊,不時可以抬眼眺望大海,正是李白詩中“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的意境。也許普陀山真有仙氣,在這裡能使人忘卻塵世的繁雜和煩惱,心情也變得無比寧靜和舒暢了。



(快艇上看到的大海)



(海天佛國和雲扶石)



(磕長頭上山的小伙子)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