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姿綽約“瘦大個”——揚州游記

作者: sun_sea

導讀“吹面不寒楊柳風”,三月的揚州美如畫,多情的柳絮追前逐後,妖嬈的桃花笑臉相迎,來揚之前,我們對揚州的歷史作了初步了解,在古代,揚州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曾經有幾個人在一起暢談自己的志向,有的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著仙鶴到太空遨游,其中有一位綜合大家的想法,希望自己腰包裡有十萬貫錢,騎著仙鶴到揚州當官,於是便有了“腰纏十 ...

“吹面不寒楊柳風”,三月的揚州美如畫,多情的柳絮追前逐後,妖嬈的桃花笑臉相迎,來揚之前,我們對揚州的歷史作了初步了解,在古代,揚州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曾經有幾個人在一起暢談自己的志向,有的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想發財,有的想騎著仙鶴到太空遨游,其中有一位綜合大家的想法,希望自己腰包裡有十萬貫錢,騎著仙鶴到揚州當官,於是便有了“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美談,時代在發展,如今我們雖沒有十萬貫,卻也要來領略一番揚州美景,體會一下曾經的繁華地如今啥模樣,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對揚州景點進行篩選,從中選出最具特色的必經之處,“瘦大個”即“瘦西湖”、“大明寺”、“個園”。

揚州自隋唐以來,因水路運輸的便利,經濟繁榮,吸引了大批鹽商聚集,經營鹽務,獲利巨大,於是便大興土木,建造私家園林,到了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六度南巡,大造離別館,建園之風更盛。“瘦西湖”也是私家園林,它本是一個縱橫交錯的河流,經歷代改造沿岸陸續建園而成,湖中綠水蕩漾,兩岸樓閣生輝,綠樹成蔭,一泓曲水宛如錦帶,時放時收,既有天然景色,又具有獨特園林風格,清代詩人汪沆欣黨這裡的景色,作詩道:“垂揚不斷接殘芫,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他認為揚州與杭州一樣是鍋金鍋子(揮金如土的消費之處),景色一樣宜人,與杭州西湖比,別有一種清瘦的神韻,“瘦西湖”由此得名。

點綴湖間的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白塔晴雲、五亭橋、四橋煙雨、熙春台一一游過,獨有五亭橋讓人留連忘返,它像一朵蓮花盛開在湖上亭亭玉立,超凡脫俗。我們拾級而上,臨風而立,眼界開闊,一湖美景盡收眼底,清風徐來,亭角鈴聲叮當作響,令人神清氣爽。哪天你情緒不好,也來這放眼一望,定叫你煩惱頓清心情開朗起來。據說這橋下有十五個橋孔,當月明之時,泛舟湖上,在一定角度,能看到孔孔含月,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觀呀!

游完瘦西湖,棄船登岸,來到大明寺腳下,寺內供奉著鑒真對僧,他六次東渡,到雙目失明仍不屈不饒,最後如願以償,將大唐文明傳播給日本,現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內鑒真座像成日本的國寶,可見當時人們愛戴感激之情。

個園在揚州的鹽阜東路,是清代兩淮鹽商黃至筠的私家花園,園主人喜愛竹子,在園中廣栽竹子,是竹子的大觀園,其中不乏名貴罕見的竹子,如挺拔秀逸的“鋼竹”,竹節方形的“方竹”,聚合而生的“孝順竹”,基部膨大呈葫蘆狀的佛肚竹,葉片闊大的箬竹等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富甲一方的鹽商,也不乏文人雅士呀,其修養可見一斑。

品嘗當地美食是旅游中的享受之一,想既省錢又能吃到當地正宗菜,經路人指點,我們來到毓賢街的福照樓。裝修風格挺揚州的,食客當地人居我,“紅扒鰱魚頭”上來時,嚇我們一大跳,還沒見過這麼大魚頭,口味香醇,甜中微辣;“清燉獅子頭”肥嫩不膩,“金牌南瓜烙”外脆內軟,吃了唇齒留香,據說這道菜一般飯店是吃不到的,首先它必須選用當地產老南瓜,經好幾道工序做成的,挺繁瑣的,那個甜味是老南瓜本身的甜,南瓜的保健作用那是人人都知道的。“家鄉臭魚頭”是用臭豆腐做的,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金玉良緣”是什麼?是元宵做的,賞心悅目,圓滑滋潤,倒不如叫它大珠小珠落玉盤更確切些,還有什麼“牛腱湯”、“草爐餅”、“春菜蒸蛋”、“蒜香排骨”等,揚州人好口福呀,有如此美食滋養,難怪自古揚州出美女。

毓賢街地理位置處於市中心,又鬧中取靜,其間還有好幾家家式旅館,干淨、衛生、價廉,出行又方便,打車到富春、個園、瘦西湖也就是個起步價,晚上還可逛逛大街,看看華燈下的文昌閣,不妨一去。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