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春行走秦晉-雲岡、懸空寺、應縣木塔

作者: wenyue222

導讀2006-03-24 上海-北京醞釀了很久的旅行終於開始了,第一站是塞外明珠大同。為了節省路途上的時間,我選擇先坐夕發朝至的火車到北京,再轉高速大巴經京大高速到大同 2006-03-25 北京-大同 列車緩緩進站,下車直奔六裡橋長途汽車站,買了8:30分到大同的車票,大約3小時後進入大同境內,窗外的景色讓看慣了江南的桃紅柳綠和小橋流水的我睜大了眼睛,廣袤的黃土地上溝壑縱 ...

2006-03-24 上海-北京醞釀了很久的旅行終於開始了,第一站是塞外明珠大同。為了節省路途上的時間,我選擇先坐夕發朝至的火車到北京,再轉高速大巴經京大高速到大同

2006-03-25 北京-大同

列車緩緩進站,下車直奔六裡橋長途汽車站,買了8:30分到大同的車票,大約3小時後進入大同境內,窗外的景色讓看慣了江南的桃紅柳綠和小橋流水的我睜大了眼睛,廣袤的黃土地上溝壑縱橫,幾乎沒有什麼莊稼和樹木,偶爾掠過的樹木形單影只地站立在風沙之中,低矮破舊的平房零星散落在高速公路的兩邊。這就是塞外明珠大同嗎?

終於到了大同,顧不得休息,放下行李直奔日思夜想的雲岡石窟。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裡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北魏時期依山開鑿,動用工匠4萬余人,歷時60多年,東西綿延一公裡。《水經注》記載了當時的盛況:“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一塊刻著“雲岡石窟”的石頭,一角屋檐,我不知道這樣平常的場景後面隱藏著怎樣的輝煌與燦爛?十幾個游客在石頭邊拍攝最常見的“到此一游”,我無暇等待亂哄哄忙成一團的他們,懷著迫不及待而又忐忑的心情走進了大門,迎接我的是中部的第五窟和第六窟壯觀的木樓閣,朱漆斑駁的圓柱,色彩暗淡的琉璃瓦頂,神情威嚴的龍頭,這兩幢建於清順治年間的閣樓已經不容許游人登樓了。進入第5窟內,巨大的佛像迎面而來,我仰視著慈眉善目的佛像,他仿佛對著我笑,可我心裡感到的卻是莊嚴。據說這尊17米的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腳上站立12人。在他面前,我就像一只渺小的螞蟻。窟內如同蜂窩般雕滿佛龕造像,佛像的大小、神情和姿態不一,有著各自的故事,環視四穹,我仿佛置身於佛像的天空。第 6窟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柱,塔柱四面和壁內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緊湊連貫,構圖精美生動,恰逢導游講解,趁機蹭聽,要不然光自己看,肯定看不出個中緣由,而第6窟四壁的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同樣讓人目不暇接。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像我這樣的平庸之輩,唯一能做的就是贊嘆+佩服!帶著強烈的震撼,我繼續探訪東部的1-4號窟。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台階上有鐵鏈守護,我只能站在下面仰望,面對著巨大的塔洞想像著它曾經的輝煌。第三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可惜在風沙和雨水的侵蝕下,只有前室的主像和菩薩幸存下來。主像臉龐豐滿,還有個雙下巴,肥腴的手掌是不是像征著多福呢?我心有不甘地爬到後室,只看到風化後的層層岩壁,似乎還有水流的痕跡,其他就什麼也沒有了。身邊的菩薩圓潤豐滿、衣袂流暢,頭部和身後細致的裝飾與腳下殘蝕的岩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3窟的台階下有一道當年留下的車轍印跡,我特意從上面走過,算是感受一下當時的氣氛吧。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兩側都雕有造像。柵欄和鐵將軍把我擋在外面,不能進去一探究竟。這一組石窟被破壞的很厲害,雕像多數沒有了頭,身上蒙著厚厚的煤灰,依稀可辨一些紅紅綠綠的色彩。我感覺當地對石窟的保護不是很完善,自然條件的惡劣和保護技術的局限造成的損害可以諒解,但是工作人員為什麼不把浮塵撣去呢? 回到5-6窟,這才發現門口有個禁止攝影的標志,都怪我急著進去,沒仔細看,罪過!我又進去面對燦爛的石窟反省了一遍,對不起啊!接著向第七、八窟雙窟進發,第七、八窟與其它洞窟不同的是有門拱上,分別刻著供養菩薩,例如第八窟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是獨一無二的,可惜兩側的門拱都拍模糊了。很快我來到了中部的五華洞,也就是第 9——13窟,因清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相對於其他洞窟,五華洞的色彩最為絢麗。具有前後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窟頂雕刻了大量的蓮花藻井,四周雕有千姿百態的伎樂飛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載歌載舞,成為研究北魏音樂和舞蹈的珍貴資料,所以也稱“音樂窟”,而這裡的菩薩更是一改以往正襟危坐的嚴肅形像,而是被賦予活靈活現的生活氣息,東側兩個翹著二郎腿的菩薩是不是非常貼近生活呢?第13窟的主體是高約13米的交腳彌勒菩薩,右掌下一個力士仿佛力負千鈞,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這樣一個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了1500年前勞動人民的智慧。

來到通稱“曇曜五窟”的16-20窟,心裡更是充滿了欽佩。這五個最早開鑿的洞窟規模宏大,分別以北魏的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十六窟正中的釋迦立像,衣褶層次分明,衣服非常有特色,是不是很像一條領帶?無奈我的水平有限,無論怎樣變換角度和位置,只能給他拍個半身像,這樣也好,讓惜損壞嚴重的下半部分游離出鏡頭以免讓人心生惋惜。第18窟本尊為身披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礡;仔細看看佛祖的袈裟,原來袈裟上刻滿了佛像,形態各異,無一雷同,難怪叫“千佛袈裟”。第20窟因為前窟早已坍塌,高13.75米的造像完全露天,這正是雲崗石窟的“形像代言人”,我不止一次地在郵票、雜志、電視上欣賞過他的風采,如今終於親眼目睹他的高大與雄偉,自然激動不已。仔細地端詳這座大佛:臉龐圓潤,鼻梁挺拔,眼大唇薄,大耳垂肩,身後是絢麗的太陽光芒和雕飾,他默默地注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金黃色的余輝柔和地披灑在他的身上,更顯他的安詳與寧靜。繼續西行,看到的是21-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基本上不成組,多為中小窟多,而且同樣存在著風化毀損的問題,我一直走到沒有路才原路折返。回城時坐3路車到新開裡轉17路,沿途黃沙夾雜著煤灰充滿了整個車廂,中途上下的乘客大多灰頭土臉,山西是產煤大省,石窟的周圍也分布著許多小煤礦,塞外肆虐的風沙和無孔不入的煤塵給國寶帶來致命的的損害,我不知道當地政府如何進一步加大保護的力度,只是希望我們的國寶不要再這樣一天天的衰敗下去。本來我是想坐17路順道去看看上下華嚴寺,但轉車時阿姨說腰酸背痛,而且有些餓了,我只好決定先去填飽肚子,市內的景點留待明日再說。呵呵,事實證明行程一旦確定就不要輕易更改,否則留給自己的是後悔。話說我們來到大名鼎鼎的“蓨面大王”正是5點20分,服務員忙著打掃店堂,告曰:六點營業,到時再來。我們可憐巴巴地說:要不讓我們進去坐坐歇歇腳?服務員說:不行,裡面沒打掃,可髒!無奈,我們只好在寒風四起的街頭亂走,看到前面有個書店,連忙鑽進去取個暖。我們三個懊惱不已,早知道就先去華嚴寺了,反正那兩個地方不大,逛完了出來吃飯正好,哎!2006-03-26第二天醒來,發現窗外飄起了雪花,呵呵,下雪了。八點,我們出發去懸空寺,雪停了,空氣有些清冷,車子在盤山公路上蜿蜒前行,不時開過滿載著煤炭的大卡車。兩邊是光禿禿的恆山山脈,山腳下覆蓋著積雪,偶爾能看到一兩棵松樹,山上的窯洞裡依然有人居住,不由得感嘆生命力的頑強和生活的艱辛。到了懸空寺,遠遠看到精致小巧的寺廟鑲嵌在山間,正是應了“奇、懸、巧”三個字。說它“奇”是寺院身處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懸掛於山壁中間,離地50多米,不用擔心洪水來襲,山頂突出部分為古寺遮風擋雨,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奇特的地理位置使懸空寺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又覺得不能盡興,所以在“壯”字上多加了一點,呵呵,這種畫蛇添足的事情倒是很符合太白先生瀟灑不羈的個性。從山腳下看去,支撐寺院的是十幾根細細的木柱,看起來“懸”而“險”,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真正的重心在底部的橫梁,1400多年的工匠就深諳力學原理,將木梁的2/3打進堅硬的岩石裡作為建築物的支撐,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是再貼切不過的了。這裡一切都是小巧精致的,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巧妙地分布在有限的空間裡。低頭彎腰沿著窄窄的樓梯小心翼翼地盤旋而上,狹小的走廊只容一人通過,所以在這裡游覽必須順著箭頭指示,切不可“倒行逆施”,否則兩隊人馬對峙,真真是“上不去下不來了”。我開玩笑說:在這裡當和尚還得保持苗條,個子也不能太高,要不然行動就困難了。懸空寺裡有全國唯一的三官殿,佛、道、儒三教教主共處一室,佛主照例嘴角微翹,道教教主一副超脫凡塵的樣子,只有孔老先生不甘心地撅著嘴,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想我孔孟思想乃中國千百年來的正統禮教,居然屈居偏位,“我不服啊!”踏在木棧道上,腳下的木板吱呀作響,讓人不由得屏氣凝神,輕邁腳步,生怕一不小心就會踩壞棧道,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不過,這裡據傳是“笑傲江湖”中令狐衝被困的地方,連令狐大蝦也卻步的地方,我們心生畏懼也就不足為奇了吧。我親眼看到一個中年男子,手抓窗欞死活不肯放開,嚷嚷著:“別碰我,別碰我,我不走了”。我們無奈側身從他身邊緩步走過,待我游覽一圈後下樓,男子已然離開,不知哪位“任盈盈”搭救他於此。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古建築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只因其多木結構,年代久遠而留存極少。但山西是一個奇跡,唐代建築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宋代以前建築,僅存百余,70%在山西;這裡還有明清古建萬余座。這次因為時間和季節原因,我沒有將五台山列入行程,沒有機會去看一看五台山的大佛光寺,那可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築,想當初,我熬夜等待紀錄片的播出,為的就是一睹大佛光寺的風采。但是,我沒有忘卻“應縣木塔”,他將是我的下一個目的地。車輪飛馳,兩邊的胡楊樹不斷地後退,我的腦海中浮現出梁思成的字句:“當我們達到離城大約還有5英裡的一個地方時,我驀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盡頭處,在暗紫色的背景下有一顆閃光的寶石———那是在附近群山環抱中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落日……”光陰距離梁思成發現木塔已經無聲地流轉了73年,如今的我焦急地期待著那顆寶石的出現,越來越近了,漫天灰塵中我看到了木塔的身影。正是這個春天第五次沙塵暴作威的時候,顧不得什麼了,急步來到木塔的身邊。

木塔的全名佛宮寺釋伽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現存最古的木塔,“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說的就是它。 倘若這是一座磚塔,也就平淡無奇了,奇就奇在它是全木結構,沒有一塊磚石(除了底層的土牆),沒有一枚釘子,整座塔依靠順頭搭接而成。塔上所用鬥拱式樣繁多,竟有六十余種,盡顯遼代建築的雄渾大氣,這樣壯觀華麗而又細部精巧的木塔,不光是我國,也是世界木結構建築中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無怪乎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外孤本了。木塔自建成後,雖受風雨侵蝕以及多次地震、戰爭的破壞,依然巍峨聳立。歷代名人掛匾題聯,為木塔增色不少。比如:明成祖朱棣親題的“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的“天下奇觀”。如今的木塔已經微微傾斜,圍繞著搶修問題政府和地方各執一詞,到現在也沒個最終方案。雖說只要花上60元就可登塔至二層,我卻放棄了登塔的念頭。盡管無法親手撫摸一根根梁柱,近距離觀賞美麗的鬥拱,但是我不想再破壞日益傾斜的木塔,就這樣站在圍牆外,看白鴿繞梁舞蹁遷,聽塔鈴叮咚聲相扣 ,不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嗎?

按照原計劃,我要到木塔附近的淨土寺看看,那裡有玲瓏復雜的木構藻井,金碧輝煌的彩繪和大氣的金龍雕刻,都是極有特色的金代建築之典型,然後回大同參觀上下華嚴寺和善化寺,之後坐車到太原,但是------司機建議我們直接從應縣去太原,路途近而且當天下午就能去參觀晉祠。我看看老媽和阿姨對回大同看古寺無甚興趣,且說跑大老遠看這麼一個木塔有點不值,所以決定直接去太原。到應縣車站,12:30有車去太原,工作人員說路上只要2小時45分,算算應該來得及去晉祠,我們匆匆買了票,喝了應縣的涼粉直奔太原。上了車,一路停車拉客,我就知道上當了,照這情形,沒有3個小時肯定到不了太原,沒辦法,老老實實地看看窗外的景色吧。車行至雁門關附近,想起清人那首緬懷楊六郎的詩作:“斷垣衰草野狐鳴,曾說六郎此駐兵。千載風煙鎖舊壘,三軍旗鼓剩荒城。雁門重鎮雄西北,楊氏邊勛勒兄弟。鐵馬不嘶烽火靜,至今唯有塞雲橫。”陽春三月的時節,這裡仍然遍地枯草,遠遠能看到失修的斷牆殘垣,長城,先人抵御外來侵略的堡壘,將士長眠的戰場竟然是如此衰敗,硝煙、將軍、戰士一去不復返,唯有白雲千載空悠悠。

出發前參考了很多朋友的游記,現在也把我的游擊和大家分享。我寫得比較啰嗦,見諒。這裡有貼圖限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裡http://www.easyk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614&page=1



(最大的3號窟佛像)



(16窟主佛)



(20窟主佛)



(懸空寺)



(木塔一角)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