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婺源: 嶺腳, 無人駐足嶺腳, 顧名思義, 就是浙嶺腳下的小村莊. 旅行者在這裡跳下車, 就匆匆背上行裝, 沿著石板路翻山去了. 沒有人在這裡留宿, 停留也只是吃個面條, 再上路. 嶺腳沒有農家飯. 村口獸醫站也暫時成為旅行者一個歇腳的地方. 不過, 站長大叔面對我們五人的一個豐盛午飯, 也挺狼狽. 為確保午飯材料的質量, 我們的大廚還親自到大叔家裡抓雞抓魚. 村民也被我們的大動作吸引過來看熱鬧. 試想, 在這一個偏僻的鄉村, 年夜飯也未必如此豐富. 也因如此, 我有點過於奢華的歉意. 後來也有幾隊旅行者經過, 大叔也無法招待. 乘著准備午飯的空檔, 我跑到村裡閑逛. 站在村口的空地上, 那一個破舊的五角星很快就阻擋了我的視線. 相信這裡曾是村莊的人民公社. 五六十年代, 全部村民都要在這裡頌讀毛語錄. 舊屋已荒廢, 屋頂塌了一大塊, 還有的只是門架上那個破舊的五角星. 村子座落在山間的平地, 面積不大. 山裡的小溪彙成小河, 將村子分為河東村和河西村. 沿著村子裡的石板路, 一切幽靜, 隱約裡有微弱的畜糞氣味. 碰見老婦背著竹籮, 後面跟著個小狗 河邊, 婦女在陽光下洗衣. 日子就是這樣地消磨. 雖說這裡只是個小山村, 大地主總是有的. 我在一大宅門前停步. 屋內的光線昏暗, 但還能發現裡面的木雕有所不同. 相信這裡必定是大戶人家. 於是不請自進, 穿過黑暗, 再到前廳, 更確定裡面的木雕精細. 就是門裙上的平板上也雕著寶瓶, 這是在理坑也看不到. 主人對我說, 這屋是土改時分的, 這裡還住著其他兩戶人. 他還打開前廳的大門, 讓我看精致的門樓. 我才發現剛才進屋的只是側門. 門樓上的磚雕還保存良好. 從磚雕上殘余的黃泥, 當年主人用泥封使雕刻免受破壞. 這幾年, 一路走過多少古村落, 文革遺留下來的傷疤一直讓我痛心惋惜. 告別大叔, 我們向山上高處升起”狼煙”之處進發. 我想, 那是山火嗎? 還是燒稻草? 但山那麼高, 又怎麼會有田野呢? 山路不是很陡峭, 但背著行李, 也就不一樣了. 汗水沿著臉夾一滴一滴地掉到石板路上, 滋潤著這千年古道. 資信:-徒步約三小時, . 由嶺腳到官坑, 會經過5個石亭. 在第4個亭有分叉路, 穿亭過到官坑. -在山下請個挑夫是明智的.

(wu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