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春行走秦晉-華清池、兵馬俑、碑林

作者: wenyue222

導讀2006-03-29輾轉反側久不能眠,為了我心中的古都長安,一不小心睡過去,醒來已入陝境。幾乎是一溜小跑出了站,面對高聳的古城牆深吸一口氣,這個千年古都,我終於來啦。簡單梳洗之後,我們坐上游5,第一站:華清池。華清池位於臨潼驪山北麓,自古就是游覽沐浴勝地,不知什麼原因,我總覺得這裡有脂粉氣,以我的一家之言來看還有些“衰”。剛進門,就有野導上前,同 ...

2006-03-29輾轉反側久不能眠,為了我心中的古都長安,一不小心睡過去,醒來已入陝境。幾乎是一溜小跑出了站,面對高聳的古城牆深吸一口氣,這個千年古都,我終於來啦。簡單梳洗之後,我們坐上游5,第一站:華清池。華清池位於臨潼驪山北麓,自古就是游覽沐浴勝地,不知什麼原因,我總覺得這裡有脂粉氣,以我的一家之言來看還有些“衰”。剛進門,就有野導上前,同樣要考察我的歷史知識,在我告訴她山上的亭子是“兵諫亭”又名“捉蔣亭”、“正氣亭”之後訕訕離去。現在的華清池是驪山北麓唐華清宮故址,西側有九龍湖,偌大的地方有仿唐建築若干,建築工地上正忙得熱火朝天。我們從中部開始游覽,首先看到的是一棵唐代的石榴樹,因為石榴多籽,像征多子多福,加上臨潼獨特的地質條件,所以女皇武則天令臨潼廣種石榴,要是金秋十月來此,就可以品嘗美味的石榴了。聽到一位導游說:一摸二摸三摸------我只聽到摸三下是走桃花運,趕緊飛奔過去,虔誠地在千年老樹精光滑發亮的枝干上深情地撫摸了三下。跟著一群游客,我們參觀了“五間廳”-蔣介石行轅舊址,從窗戶探頭張望,室內裝修和擺設都挺簡陋的,門窗上還有西安事變時留下的彈孔。小展廳裡陳列了事變的圖文資料,意氣風發的楊虎城,風流倜儻的張學良和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一干風流人物定格在黑白膠片裡,幾十載風雲俱往已,無論是敵是友,都將在另一個世界相逢,只是希望那是一個沒有硝煙和廝殺的極樂世界。

很快走到了華清池的主景區,看到一尊白色的貴妃雕像,輕紗蔽體,老媽連呼“庸俗”,我忙不迭地點頭稱是。貴妃四周就是大大小小的澡堂子,雅稱為“湯”。皇帝李隆基的澡堂子地勢最高,規模最大,叫“蓮華湯”,堂內有今人所作連環畫,圖文並茂,是了解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羅曼史的通俗教材。不管有多少文人騷客歌頌他們的偉大愛情,我始終認為它脫不了“老子把兒媳婦搞到手”的本質。從“蓮華湯”往下依次是貴妃、太子、臣子的浴池,楊貴妃的湯是花瓣形的“海棠湯”,我們趴在欄杆上研究貴妃如何入池如何出浴,想像“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暖洗凝脂”的場面,可惜“美人不再,海棠依舊”啊!梨園是盛唐時期華清池的主要組成部分。唐玄宗李隆基不僅是個多情種子,而且琴棋書畫無所不能,他創作了“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霓裳羽衣曲,被後世梨園弟子奉為“梨園鼻祖”,但是梨園藝術館不知何故大門緊閉,“漁陽輦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是誰動了它,讓我不得入內?沒有答案。走走逛逛大半個華清池,我問老媽和阿姨是否有興趣上驪山?阿姨問:有什麼好玩的?我說有捉蔣亭,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台,她倆表示沒意思,這正中我下懷,於是屁顛屁顛地奔向兵馬俑。途中經過秦王陵,我們沒有聽從車上導游的慫恿,僅僅遠眺了一下這座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封土夯築而成的覆鬥狀皇陵。我強烈地懷疑這位叱吒風雲的始皇帝有人格分裂症,他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巨大的墓塚上綠樹蔥蔥,可是地下呢?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作為陪葬坑的兵馬俑已經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了,那麼這龐大的地下宮殿究竟埋藏著多少奇珍異寶,還有多少奇跡等待挖掘呢?想到這裡,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也許在我有生之年都無法解開這個曠世之謎,遺憾!

容不得我多想,幾分鐘之後我已經站在兵馬俑的腳下。到西安不看兵馬俑就如同到北京不登長城,等於白來。兵馬俑的來龍去脈不用我多說,地球人都知道。進入寬敞明亮的一號坑,能說的只有兩個字:震撼!這個矩形的軍陣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坑道內有10道夯土隔牆,東面三排先鋒,南北兩支護翼,西面後衛。午後的陽光透過天棚投射在大廳內,幾千個真人般大小的陶俑就這樣站在坑道內,千人千面,神情各異,他們披戰袍穿鎧甲,手執各式兵器,手中的相機成了臨時的放大鏡,將距離一點一點拉進,看看兵士的表情,是車馬勞頓的疲憊還是衝鋒陷陣的期待?是離鄉背井的憂愁還是功成名就的向往?是妻離子別的思念還是衣錦還鄉的憧憬?歷史仿佛凝固在這一刻,只待一聲令下,數千兵士就會挺身躍出坑道奮力廝殺,任何語言在這個龐大的軍陣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二號坑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和一號坑不同,這裡的燈光昏暗。由於保護技術有限,出土的陶俑氧化褪色非常厲害,所以大部分都被回埋,我們能看到的是散落的碎片,橫七豎八的戰士,破碎的戰馬,清晰的車輪印跡------二號坑的四周設置了小型的展區,幾具完整的陶俑彌補了我們的缺憾,我最喜歡裡面的跪射俑,雖然只是一名低級士兵,卻是目光炯炯,身姿挺拔。

三號坑平面呈凹字形,有斜坡門道,車馬房,南廂房與北廂房各一間,面積不大,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

在兵馬俑文物展覽廳裡,我們再次被精美的銅車馬震撼,盡管那個女講解員不停地衝我翻白眼,我裝作沒看到,哼!千萬不要只是簡單地圍著櫥窗轉兩圈,這車馬上處處是學問。馬被做成中空的用來減少重量和節省材料,車窗可以自由閉合,窗上有小孔換氣通風,傘蓋可收可張,當它收攏時竟然是鋒利的武器,細細長長的傘柄上暗藏無數玄機,或直立或斜倚滿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就連馬韁繩也是可以調節長度的,所以,我這白眼挨得值啊!展覽廳裡還有各類精美的玉器,非常精致,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精致”的玉器強上百倍。最後我們去看了環幕電影,在入口處看到了兵馬俑的發現者老楊,老頭子身穿白襯衫藏青色的中山裝,帶著黑邊眼鏡一幅文化人的模樣,我立馬想起“翻身不忘共產黨,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的滑稽對聯,盡管老頭子身邊放著厚厚的一摞書,外加“no photo”的牌子,不過除了左右各一美女相伴之外,並沒什麼人找老頭子簽名,嘻嘻!我總覺得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老頭子只不過是一鋤頭下去翻出個“奇跡”,沒有你老楊,自有老王,老李,老趙------真正創造奇跡的是3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可不要躺錯了功勞簿!進去看電影,旁白是英文的,更適合老外。我覺得裡面的群眾演員挑選的不好,作為奴役的勞工大多白白胖胖,有幾個還挺著大肚腩,身上沒有一處傷痕,表情輕松,就算不做苦大仇深狀,最起碼也得皺皺眉吧,拉個苦瓜臉吧。最後衝進坑道裡的項羽兵團更是滑稽,有個哥們顯然是不知道自己要下手的地方,帶著十分迷茫的表情左顧右盼,看到其他兄弟砸得正歡,好不容易找了個空隙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算是交差。西安的東線旅游非常方便,我們回到城裡的時候天光尚早,就又殺到了碑林。碑林自北宋二年建立的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征集,入藏碑石近三千方,成為石刻和書法藝術的天堂。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廟舊址,照壁、牌坊、泮池、泮水橋、碑亭、兩廡等建築遵循著孔廟固有的格局,兩廡原來供奉著孔子七十二弟子畫像,現改為展室,我們有幸看到了五代馮暉墓樂舞磚雕藝術展。馮暉,生在唐末,死於五代,是五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這次展出的浮雕磚共五十四塊,上下兩塊拼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物造型,刻畫了男女兩組歌舞奏樂的熱鬧場面,女樂官著男裝,區別是額點朱砂。一女官負責三面大鼓,高舉鼓槌,扭動身體,倒是很像現代的搖滾鼓手,另有吹簫鼓笙撫琴者,以腳點地為節拍,搖頭晃腦十分陶醉,更有擊腰鼓者忘情起舞,把鼓樂齊鳴、歌舞升天的場面表現得栩栩如生。可惜管理員虎視眈眈,我不敢偷拍。在《盛世佛光——西安碑林新入藏佛教造像展》裡,本想趁沒人偷拍幾張,誰知剛舉起相機,不知哪裡冒出個工作人員阻止了我,嘿嘿,對不起啦。廡兩側的碑亭鐵鎖伺候,我扒拉著門縫往裡看,各有石碑一座雜物一堆,碑刻模糊,估計正待修整。小殿兩側的唐景雲鐘、大夏石馬倒是大大方方地開門見客。這個大石馬建於赫連勃勃時期,馬高2米,身體渾圓,體態矯健,雕刻手法簡潔大氣。老媽指著銘牌問赫連勃勃是誰?我說:他是“五胡十六國”時期“胡夏”的建立者,一個典型的忘恩負義和翻臉不認人的暴君!他的種種劣跡暫且不表,這個短命王朝所留下的石馬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和藝術水平,同時也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珍貴民族文物。再往前走,更接近碑林的核心區域,而眼前的《石台孝經》是碑林送給喜愛他的游客的第一份禮物。石台孝經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並親自以隸書書寫的,由四塊巨石合成。進入第一展室,114塊《開成石經》靜靜地站在那裡等待著我。《開成石經》是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刻成一部石經,內容涵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爾雅》、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幾種經書,碑林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保存這浩大的石質書庫。外面悶熱,裡面卻是涼爽宜人,我放下煩躁的情緒,在這一塊塊石書中徜徉,不時為發現熟悉的字句和文章而驚喜不已。再往前走,驚喜更多,我看到了顏真卿的墨跡。這裡存放的是顏魯公43歲時的成名作《多寶塔感應碑》,楷體,筆畫粗細變化不大,拙樸而不失秀麗,最適合初學者臨摹。如今這爛熟於心的字句清晰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忍不住撫碑端詳。另有一塊草書《爭座位稿》摹刻,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是顏真卿不滿權臣郭英的驕橫跋扈而寫的書信稿,雖為草稿,卻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字字有生氣,魯公不畏權勢的剛烈之氣躍然眼前。顏真卿在我心裡不僅僅是偉大的書法家,更是一位剛正不阿的忠良,安史之亂時固守平原城,決不苟且;不顧 70多歲的高齡依然領兵沙場,抵抗叛軍,寧死不屈,最後被叛將李希烈縊殺。可惜我來得匆忙,否則真應該帶上鮮花一束聊表我的崇敬之情。作別顏真卿,再拜另一位以“楷書”聞名的書法家柳公權,他的墨跡《玄秘塔碑》筆力剛勁,干淨利落,較之顏體的方正,柳體略顯瘦長,故有「顏筋柳骨」之稱。這裡的墨寶不勝枚舉,既有初唐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狂草張旭,也有宋代黃庭堅、蘇軾、米芾、趙孟fu,徽宗趙佶,還有明代祝枝山、文征明------只要你想得到的大家,這裡定不會讓你失望。不知不覺時間過了大半,實在來不及一一細看,就買了一套碑林精選集,留著回來認真研究。最後面的展室陳列了明清時期的作品,也是唯一容許拓片的展室,走進去就是濃濃的墨香。這裡的碑刻作品更趨多樣化,“關帝詩竹圖”畫中藏詩,碑上翠竹拔地而起,稍向右斜出,枝葉疏密有致,豐麗滴翠,再細細觀察,這些看似臨風搖曳的簇簇竹葉竟變成了一個個文字,原來是一首五言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右邊的“獨占鰲頭”也是暗藏玄妙,這不正是一個春風得意的人站立在“鰲”字上嗎?游人漸漸稀少,抬手看表已近六點,就要關門了,我還有石刻館沒看呢。因為交通的原因,我沒有把李世民的昭陵列入行程,所以我絕不能錯過收藏於此的昭陵6駿。一路穿過重重墓志銘,匆匆瀏覽幾眼,直奔石刻藝術館,館前立著很多拴馬柱,各式各樣的獅子和腳踩鬼怪的金剛生龍活虎地站在柱頭,來不及一個個細看,挑簾入門,六塊高2.5米,寬3米的漢白玉大理石浮雕一字排開,正是我牽掛的昭陵六駿。我們都知道“秦王鐵騎取天下”,戰馬陪同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唐太宗選出六匹,親擬四言贊美詩,令畫家閻立本先畫出六駿的圖形,由雕刻工藝家閻立德依形復制刻於石上,再由殷仲容將大書法家歐陽詢的隸書贊美詩刻在原石上角,可謂融御詩、書畫、書法、石刻大師作品於一爐的大作。眼瞅著工作人員准備下班,我趕緊拍下六駿的照片,他們分別是“特勤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馬咼)”、“白蹄烏”。除“颯露紫”、“拳毛(馬咼)”二駿是仿制品,其余均是真品。六駿中個個膘肥體壯,筋骨強健,有三匹四蹄騰空,馬鬃迎風,馬尾飛揚,呈疾速奔馳之狀,足見想像它們當年載著秦王馳騁沙場的威風。另三匹呈立態,兩匹昂首挺胸,健步揚蹄,英姿颯爽,難怪魯迅先生將六駿譽之為“前無古人”的傑作。此外,還有東漢雙獸,面目似獅體形似虎,東漢七盤樂舞圖,獻陵石犀,李壽石棺、墓志,各式佛首、佛像,實在是太多了,只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夕陽西下,余輝為碑林裡的花草樹木鍍上了金色的邊,一株大樹破頂而出,盡管身處鬧市,牆外便是車水馬龍的文昌門,這裡卻是鬧中取靜,聽不到一點城市的喧囂聲。隱約間傳來布谷鳥的叫聲,在林間縈繞,於是深切體會到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倘若是對石刻藝術不感興趣,那麼走馬觀花大半個時辰足矣,若要慢慢看細細品,恐怕一天也不夠,大家可根據具體情況取舍。

更多照片請看http://www.easyk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614&page=1



(昭陵六駿-真品)



(昭陵六駿-仿制品)



(兵馬俑1號坑)



(兵馬俑3號坑)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